中文|English

  • 首页
  • 委员会介绍
    • 简介
    • 组织机构
  • 行业动态
    • 企业追踪
    • 行业资讯
    • 市场营销
    • 发展论坛
    • 环球资讯
    • 企业人物
    • 创意空间
    • 产品抽检
    • 其他
  • 会议及展览
    • 生活用纸国际科技展览会
  • 刊物
    • 生活用纸
    • 中国生活用纸年鉴
  • 年度报告
    • 报告介绍
    • 年度盘点
  • 政策法规
    • 政策类
    • 标准类
  • 联系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图片链接
    • 文字链接
  • 科普专栏

行业动态

  • 企业追踪

  • 行业资讯

  • 市场营销

  • 发展论坛

  • 环球资讯

  • 企业人物

  • 创意空间

  • 产品抽检

  • 其他

  • 2012-07

    31

    日化经销商十年风雨历程

    日化经销商十年风雨历程2012-7-31 洗涤化妆品周报 80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国日化行业开始起步,日化经销商这一群体也应运而生。而今,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一群对中国日化行业发展起着推波助澜作用的日化经销商都经历过什么?他们如今的命运又是如何?又有多少经销商坚守着自己的本职?又是什么铸造了今天的经销商? 就记者了解,一直到上世纪末,日化经销商这一群体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不论是80年代的百货批发公司或者百货商场,抑或是90年代初期兴起的批发市场,还是90年代后半期的“决胜终端”,经销商这一群体的身份和地位虽然多多少少的有所变化,但是,更多的经销商却随着日化行业的发展,随着种种渠道的兴起而不断发展。这一时期的经销商更多的只是坐等客人上门。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日化市场的空白有关。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均化妆品消费额从1880年的0.2元到1989年的2元,再发展到1997年的16.5元,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时期。但是,当时市场的品牌却并不像今天日化市场上如此繁多。刘东是河北的一位日化经销商,从事日化行业二十多年,提起以前的种种经历,他不由地向记者感慨:“那是一个最为幸福的时代,什么都不需要考虑,只要价格合理,就能达成购买,我们就能赚钱。” 流星划过的绚烂—— 大流通下经销商幸福而短暂的时光 进入21世纪,走过二十多个春秋的中国日化市场进入一个新的局面。在这一时期,奥妮陨落,其期下品牌先后转让;绿丹兰也彻底从中国一线化妆品品牌阵营中消失;而外资品牌宝洁却发展迅猛,尤其在洗发水领域雄踞垄断地位。在这一大背景下,一些优秀的本土企业看到了机会,并找到了突破口,迅速成长起来,尤其以广东的企业表现最为出色。 宝洁势力蔓延,但是固有的软肋使得本土企业有了发展之机。宝洁一直以来采取的是城市辐射农村的策略。这一时期,宝洁在城市当中是消费者的首选,但在农村市场,宝洁的势力平平或是很弱。于是一大批广东日化企业就将农村市场作为其入市的起点,以低价格快速切入市场。 这批广东日化企业采用的销售模式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大流通,也就是“广告开路、销售经销权、产品快速走量流通”。这种模式对经销商而言是十分有利的。一方面,企业利用明星效应在空中进行广告轰炸,经销商不需要花大力气去让消费者认同品牌,也不需要花费精力搞种种促销活动;另一方面,企业采取经销权销售的方式,企业规定出、进货量与经销区域,经销商以现金进货并开始销售,较低的价格、较高的利润空间和进入终端但无终端促销的做法,使得经销商快速获得销售成果。 21世纪初期,在大流通盛行的时代,经销商经历了一段极其幸福的时光,但是,这段时光却又是如此短暂,犹如划过天际的流行,一闪而逝。 大流通的模式在运行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一模式固有的矛盾就凸显出来了。一方面,这一时期的产品无核心竞争力,随着渠道填充了大量同类型的产品,企业急于回款好付广告费,大量的渠道压货在所难免。另一方面,现金购货的经销商一旦遭遇销售波动,就会急于变动,低价、串货等情况随之出现,价格战亦越来越激烈。经销商迫于市场同类产品竞相砸价的压力,价格不得不越卖越低,利润变得非常薄少,经销商发展停滞,最终,整个渠道流而不通。 无可奈何花落去—— 新形势下经销商的悲凉转身 在大流通模式内部遭遇危机之时,整个日化环境已然发生了改变。大流通的生存空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逐渐转变,品牌意识的逐渐加强而被逐渐的剥夺了。另外,这一时期恰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世贸带给中国日化市场的是更多实力强劲的外资品牌以及强势终端。外资品牌的进入刺激着本土日化品牌的成长与发展,但是更抢占着本土品牌的市场,导致本土品牌发展极其不稳定,经销商也随之波动,经营风险加剧。 对于经销商而言,强势品牌对于库存、压货等要求极多,经销商最终的销售成果往往只是赚了一仓库货品。而且经销商要协助品牌做深度分销,销售区域会逐渐缩小、零售网点会越来越少,最终变成承担资金和物流的配送商。启美化妆品连锁商行总经理胡启哲就对《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说:“化妆品行业的经销商会逐渐演变为物流商。”而相对弱势的品牌虽有毛利却没销量和利润,品牌的投入又少,只能依靠自身能力开发市场,经营风险非常大。可以说,选择何种品牌都需面临同一问题,就是经销商的利润严重下滑,经营风险加剧。山东平度采芙兰总经理于小霞在接受《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做日化代理会变得越来越难,做三线品牌需要大量的人海战术,毕竟品牌力不够。而做相对较好的品牌代理,不仅要听之任之,还有可能随时被更换。” 如果说,外资品牌带给经销商的是上游的压力,强势终端带给经销商的则是来自下游的致命打击。加入世贸组织十年中,各大跨国卖场、商超等相继挺近中国,并开始发力。一时间,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隆等国际巨头不断跑马圈地。而随之,国内的万佳、华联、苏果等等也迅猛发展。这一时期,专营店也逐渐从单店向多店连锁化发展。一些相对成熟的连锁专营店,例如美程、娇兰佳人、三信、东大、金甲虫、千色店等更是跨区域扩张,影响力也开始向全国延伸。 “店大欺客,客大欺店”,终端的强势发展必然会向经销商提出种种要求,要求促销支持,培训支持等等,经销商的生存愈益不易。而随着终端的崛起,上游企业也高度重视。一些企业甚至开始抛开部分经销商只做终端,而终端的零售商也很愿意和企业直接合作,以获得更大的市场支持和更高的利润空间。经销商的生存空间至此被剥夺的一干二净。 新形势下,经销商面对诸多困境,他们不得不改变生存方式,或向上,或向下,或沦为物流商,或转为服务商,更甚者退出江湖。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的光阴迫使经销商不得不追寻着新的出路。
  • 2012-07

    31

    亚马逊中国推出网购个性化定制服务

    亚马逊中国推出网购个性化定制服务2012-7-30 新浪科技亚马逊中国正式推出“订购省”服务,该服务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选择,主动定期配送日用品;同时还可以在亚马逊每日低价的基础上享受额外5%~10%的优惠和免费送货服务。“订购省”就如同订购报纸、牛奶一样按时免费送货上门,无需每次重新下单。 据介绍,参加“订购省”的商品主要是美容化妆、个护健康、母婴用品、食品和宠物用品中具有周期性购买需求的消费品。消费者可通过“订购省”服务在亚马逊中国订制这五大类商品的按月配送,付款方式可以选择货到付款或信用卡自动扣款。 选用“订购省”服务以后,商品即将寄送时亚马逊系统会邮件通知,信用卡付款在发货时才会扣款,快递送货上门在用户收到货时才会收取货款。顾客可以自由选择从一个月一次到六个月一次不等的商品配送周期,如果以后不想再买可以在下次寄送前在取消,但如果觉得体验很好,可以使用“订购省”长期定制,无需每次重新下单。 亚马逊中国推出的“订购省”化了顾客的购买程序,顾客只需选择希望在一个月的哪一天送货,然后再选择希望的配送周期,即可坐等商品定期送货上门。如果顾客希望变更订购信息,可以随时通过“我的帐户”-“管理我的订购省”页面,更改订购的商品数量,发货时间表,信用卡账单地址,送货地址和付款方式等信息。 据介绍, “订购省”服务的推出催生了一批明星单品。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好奇纸尿裤和欧德宝进口牛奶,比正常销售增长10倍以上,除此之外其它个护与美妆产品也有不俗的表现。 除了“订购省”,自去年11月起亚马逊中国还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大城市首推的“晚间送货服务”,免除了消费者自己提货回家的麻烦;在部分地区推行的“预约送货”可根据消费者特殊要求的时间段送货上门;“快递时间预估系统”更是可以帮助消费者清楚明了地知道自已能何时收到货物。
  • 2012-07

    30

    义乌小商品直销超市:动物凶猛

    义乌小商品直销超市:动物凶猛2012-7-30 市场部网 最近,在北方某省会开社区便利店的老孙有点烦,自己固守一隅经营10年生意受到重创,整体的营业额下降了三成,经过研究分析,食品类客单量正常,非食品类百货小商品销售严重萎缩。看着200米之外,一周前那家挂着“义乌小商品直销超市”里面不断进出的人群,老孙顿悟了。 事实上,这家“义乌小商品直销超市”的开业影响的不仅是综合便利店,对于周边的饰品店、洗化店、五金店、内衣店、日杂店、文具店、玩具店、锁具店等专业非食品品类店带来的更是毁灭性打击。解构“义乌小商品直销超市”包含的关键词。其一:“义乌;其二:小商品;其三:直销;其四:超市。 其一:“义乌”。义乌是全球小商品基地,“产品全、价格低、物流发达、集群化”是其四大特点,一手对外贸,一手对内销,数十年打造出“义乌”商品聚散地这张独一无二的名片。以往都是“厂家—义乌—大批发商—小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的渠道链条,这次第是“义乌—零售商—消费者”,缩短渠道链,直接扁平化。 其二:小商品。1、非食品类;2、非大件类;3、家庭与个人用品。从头上的饰品到脚底的袜子、从吃饭的筷子到水龙头都属于小商品的范畴。相对于食品类快消品,小商品在商业属性的特点:没有保质期或者保质期长期;都是标准件,便于长途运输;商品品牌集中度低,行业名牌市场份额占比较低,售卖依赖于零售商品牌。 其三:直销。这里的直销肯定不是安利雅芳类那个定义,而是砍掉了大量的中间产品流转环节,产品得以最短的链条转化为商品,顾客得以“较低成本”购买同价值的商品,商家则获得了价格优势锚定消费者。因此,这些店都开在居民区边上,方便周边居民随时购买,当然,顾客也愿意购买,因为低价。 其四:超市。因为中国特色,或者本土化使然,“超市”业态在中国与欧美概念迥异,在西方,“超市”是低价的代名词,在中国“批发市场”才是低价的代名词。在中国,“超市”更确切的认知是“商品多、假货少、服务好、购物环境优”的时尚业态,这一切与“价格”因素无缘,因为在零供合作关系上,国内绝大多数商品采取的是“售后付款”模式,即零售商卖给消费者之后,假以时日才会付款给供应商,同时零售商苛以名目繁多的费用侵蚀供应商利润,这一切最终都要转嫁给消费者,即羊毛出在羊身上消费者是最终埋单的人,这个商业模式反映到“价格”因素上,人为造成商品“高”零售价。因此,老大妈们常说:超市的东西并不便宜的终极原因就在这里。 “义乌小商品直销超市”这里的“超市”保证了“真正的超市价格”。从商业模式上分析,属于“买断制”使然,义乌基地以现金买断性质采购厂家产品,才会保证低价,同样,“义乌小商品直销超市”同样也是“买断制”,来继续保证采购低价。相同一款名牌袜子,专卖店零售价格是12元,这里是5元。 在“义乌小商品直销超市”,面积为1000平米左右,最大化的保障小商品SKU陈列数量。在商品结构上,不乏行业标志性品牌最大化支撑产品线体系,“宝洁系列洗发水、公牛插座、兰花水龙头、浪莎袜子、洁丽雅毛巾、真彩文具等”一线品牌云集,牢牢锁定品牌粉丝;在商品布局上也是别有用心,除了明窗亮几大理石地板柔和的灯光流行的音乐钩织的愉悦环境之外,整个购物区俨然分割为时尚区与一般区域,饰品化妆品都是1.4-1.8低柜台稀疏陈列,尽可能宽阔的穿越通道制造松闲的购物空间,而五金家居产品则是传统的高柜台,整体上保证商品的坪效。 如果“义乌小商品直销超市”PK沃尔玛级别综合商超,是什么结果?从品类属性上,前者是“非食品类”定位,而且各种营销要素做到了极致,对于沃尔玛这些小商品类别属于取代型竞争关系,直接顶到肺!你说难受不难受?从根本上解析,“义乌小商品直销超市”这个新兴业态是从“消费者感受与利益”为原点铸造的商业模式!
  • 2012-07

    30

    实体店不给力 快消品成慢销品

    实体店不给力 快消品成慢销品2012-7-30 前瞻网 由于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增速放慢,投资增长预期下滑,预计经济在第3季度见底,加上通货紧缩,中国GDP在二季度的增速仅为7.6%,内外需求同步放缓的宏观环境确实影响到了快消品行业。 7月23日,市场研究机构Kantar World panel发布最新报告表示,今年第二季度,整个中国快速消费品市场销售额同比增15%,较去年同期16%的增速相比小幅放缓。 前瞻产业研究院快消品行业研究小组分析认为,由于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增速放慢,投资增长预期下滑,预计经济在第3季度见底,加上通货紧缩,中国GDP在二季度的增速仅为7.6%,内外需求同步放缓的宏观环境确实影响到了快消品行业,另外,CPI的回落也是快消品销售增速降低的原因。 快消品(FMCG)包括食品、个人卫生用品、烟草和食品饮料等,在众多产品种类中,快消品在营销方面是富有挑战性的,多变、灵活、创新频繁,一直走在市场营销的最前面。 在国内零售市场发展步伐放缓的背景下,快消品市场也开始出现疲软状态,出现快消品不“快”现象。 7月3日,kantar worldpanel 发布报告,2012年2季度,中国快消品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15%,较2011年同期下降1个百分点,增速小幅放缓。其中,4个重点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的快消品销售额增速下降尤为明显,从2011年二季度的18%降到了2012年的11%。 作为快消品零售终端的主体——超市零售,外资零售超市仍然唱主角,其中外资零售超市市场占有率为22%,内资零售市场占有率为16.3%,排名前两位的外资零售超市分别为高鑫零售(大润发、欧尚)和沃尔玛,市场占有率分别为7.6%和7.0%,华润万家和家乐福紧随其后,分别以6.6%和4.8%排名第三和第四位。 前瞻产业研究院快消品行业研究小组指出,快消品市场电子商务正在蓬勃发展,以网购为主要获取渠道的群体数量在激增,并且消费者也逐渐接受和认同这种购买方式,随着电子商务网点和终端的逐渐完善,网购或许在推动快消品市场发展中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至少在目前零售景气度低迷的市场行情下,网购将获得消费者越来越高的青睐。
  • 2012-07

    26

    电商发力孕婴童市场是正道

    电商发力孕婴童市场是正道2012-7-26 南方报网—南方日报 都说今年经济形势颇为严峻,作为站在信息前沿的一群人,笔者认为今年的经济形势从行业的展会数量上就已经可见端倪,往常年初年中都有不少各种名目的展会发布会,但如今大多数都已经销声匿迹。笔者和业内的朋友聊起展会动向之类的话题,较为意外地发现,不少电商朋友把一年一届的上海CBME孕婴童展作为了重要的展会看待。光是从行业分类来看,电商和孕婴童之间并无太多交集,但是身为人父的笔者,却打心底里明白了电商朋友们的苦心。 笔者找到一份来自艾瑞的数据,艾瑞咨询分析师指出,中国0岁至3岁的婴幼儿数量有7000多万,每年新生婴儿数量达1600至1800万,而这个每年都在不断增加的群体,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单个数字的含义,从中国传统的家庭观点来看,7000万的婴幼儿,就意味着至少有父母双方合计1.4亿甚至更多的消费人群在关注着同一块市场。如此巨大的消费者市场足以让电商为之动容。 据介绍,当当网孕婴童频道就参展了CBME,并举行了“精准用户 更高起点当当孕婴童推介会”。当当网副总裁姚丹骞在介绍时指出:“当当孕婴童的运营准则是"用妈妈的心给全中国的孩子推荐我们能找到最好的商品。"作为笔者经常光顾的母婴网站之一,当当网通过将童书理念导入孕婴童品类,成功将原有的图书用户转化为孕婴童百货用户,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孕婴童品类的整体销售规模已经位列行业领先地位。除了当当网重视婴童方面的内容,国内另一家电商巨头京东商城同样对这块市场虎视眈眈。据京东商城介绍,其自营的母婴频道成立已经两周年,最近更是与16大母婴一线知名品牌达成深度战略合作,而京东商城自营母婴频道的销量也是非常“给力”,如今保持月销售额30%的增长速度,平均每天销售奶粉15000桶、纸尿裤30000包,每月销售奶瓶奶嘴超过15万件,笔者非常清楚,京东商城如此骄人的业绩,也有本人的贡献。 不少看好婴童市场的电商朋友指出,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例如婴童这样的细分市场越是具备发展潜力,因为大家都把希望寄托给下一代了。虽然对于此理论笔者并不否认,但是从笔者角度来看,电商们的婴童市场发展如此迅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电商将婴童用品市场进行了透明化的经营。以往常说小孩的钱最容易赚,相关的产品利润最高,但是如今通过电商的洗牌,婴童产品也成为了价格战中一个主要的“战场”,电商在婴童产品上的售价与实体店之间拉开了明显的差异,善于发现实惠的网民们当然不会无视这个优惠的存在,也让婴童市场成为了又一个被电商“革了命”的领域。
  • 2012-07

    24

    股市低迷 福建富豪资产集体缩水

    股市低迷 福建富豪资产集体缩水2012-7-24 海峡导报 上周末,《理财周报》发布的“2012年3000中国家族财富榜”显示,由于股市低迷,3000家中国最富家族的财富在一年中蒸发了5866.48亿元,其中包括众多福建富豪家族。 其中,最惨的是去年的福建首富丁世忠家族,其家族财富由2011年的194.45亿元缩水至2012年的65.12亿元,排名也从上届的26位下滑至本届的92位。 此外,陈发树家族财富也由上届的138.47亿元锐减至106.28亿元,排名由36位下滑至40位。九牧王(601566,股吧)的林聪颖家族则由96.42亿元降至92.10亿元,排名由54位跌至59位。圣农发展(002299,股吧)的傅光明家族由96.79亿元减少至72.83亿元,排名由58位跌至77位。 不过,恒安国际的许连捷家族的财富却不降反增,由上届的136.20亿元增加至154.20亿元,排名由38位上升至22位,取代丁世忠家族成为新科福建最富家族。
  • 2012-07

    23

    调查称仅18%富二代愿接父业 自我爱好前难折中

    调查称仅18%富二代愿接父业 自我爱好前难折中2012-7-23 城市晚报   2012年的内地富豪圈,“接班”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最新公布的2012年中国新财富500富人榜,财富总额高达31065亿元,相当于2011年中国GDP总量的6.6%。但500富人榜上的一半人士年龄在50岁以上。创业板、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创业一辈大多已达55-64岁,各家族的长子、长女们平均年龄也达到35.72岁。财富传承成为难以回避的命题。 也许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只有18%的“第二代”愿意主动接班。至于那些不愿主动接班的“富二代”,有的是对严厉、小气、自以为是的父辈不满,有的是对传统产业毫无兴趣,有的养尊处优惯了不想被约束,有的是国外生活多年不适应国内风格。 被动接班之后 去年12月,全国工商联研究室、中山大学中国家族企业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家族企业研究所和李锦记家族公布的《中国家族企业发展报告》显示,在占中国经济总量70%到80%的民营企业中,有90%以上是家族企业。全国工商联的一名负责人甚至表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半来自家族企业。值得注意的是,约44.3%的企业主表示目前还没有考虑交班的问题。 目前,已有许多富二代开始接手家族事业。1984年出生的梁在中,现任三一集团副总裁兼财务总监;31岁的杨国强之女杨惠妍被委任为碧桂园副主席;朱孟依刚刚将23岁的女儿朱桔榕扶上合生创展常务副总裁之位,许世坛则担任世茂集团执行董事,许薇薇负责世茂旗下商业地产业务……这些接班人既然已经“上位”,自然不会再对“子承父业”吐苦水。但是毫无疑问,事业与个人兴趣常常难以两全。 丰收日企业的郑孟午就是一例。他的母亲吴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家乡宁波经营饭店,从小家庭优越。郑孟午最初想从事教育或传媒领域的工作,也为此做了很多努力。毕业前一年,母亲打了一个电话给郑孟午,说希望儿子回国帮自己打理生意。郑孟午开始认真思考接班这个问题,“她一个人撑着不容易,我是家里独生子,我不帮她没有人帮她。”郑孟午当时想着,回去帮母亲几年,等生意上了轨道,再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没想到一做就是十年。郑孟午付出了很多努力,也知道自己已不可能再拿笔杆子或执教鞭。今年,他又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EMBA班充电。虽然他依旧爱好文艺,孟京辉、赖声川的话剧每场必到,喜欢看《红楼梦》,爱听昆曲。 长子、女婿最吃香 作为独生子,郑孟午可能没有对接班说“不”的权利。如果创始人有多个子女呢? 根据新财富500富人榜,在内地家族企业中,长子无论在公司管理权还是股权的继承中,都占据优势。在113家开始股权传承的中小板、创业板公司中,15家由控制人家族的长子担任董事长,仅5家由次子担任。虽然“三子”中不缺乏硕士等高学历人才,却没有人出任董事长或总经理等职。从拥有的公司股权看,长子也远超越其他兄弟,持股比例平均为17.43%,平均控制的市值为3.11亿元,而次子这两项数字只有15.58%和2.97亿元。 不可否认,重男轻女的思想仍然影响着内地家族企业。如果二代是独生女,“选婿接班”的现象越来越多。去年11月福布斯中文版发布的《中国家族企业调查报告》显示,共有19家上市家族企业实际控制人的女婿在上市公司担任董事、总经理甚至董事长职位。而今年出版的《中国富二代调查报告》显示,当前富二代中已婚者的比例高达46.4%。很多富人相当注重对女婿的培养,而女婿们也在公司遭遇突变时充当了主心骨。2011年4月,兴民钢圈前控制人、董事长王嘉民因病过世后,就由其女婿、80后高赫男接任上市公司董事长一职。2008年12月,华星化工董事长庆祖森辞职,同样由其女婿谢平接任董事长兼总裁。 折中的接班方式 上海交通大学余明阳教授总结说,内地家族企业存在多种接班模式,其中“另辟蹊径”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父辈做原有产业,儿辈另起炉灶,产业间几乎没有任何关联,但父辈不时为儿辈提供支撑。 例如,恒安集团的许连捷的三个儿子都无意接班,长子许清流目前负责资本投资,次子许清水主攻房地产投资,小儿子许清池则负责连捷商贸集团的品牌连锁运营。闽东人王力也是一例。闽东许多企业都做电机出口,王力的父亲创办的电机企业做了16年出口,生意最重要的是靠金牌业务员大家的产品都差不多,外语和技巧娴熟的业务员能抓住核心客户。王力的父亲想,如果女儿能够把这些业务都掌握在手上的话,根本就不怕那些业务员想跳槽。他毫不犹豫地送王力出国留学。 按照父母的意愿,王力本科学的是管理,研究生学的是金融,为回国接班做准备。回国以后,父亲安排王力去工厂上班,但枯燥的工作环境让在国外见过世面的王力很无趣。“在工厂待了半年时间,我父母说,老待在工厂会不会太委屈你?要不要自己做一些什么?那我说,要不就做红酒吧。” 王力上学时在澳洲一些餐馆打过工,当地餐馆会在酒单上选一些比较出名,性价比较高的酒供客人品尝,老板让王力负责做酒单,她经常去澳洲当地的一些酒庄挑选,久而久之对红酒有了一定了解,也和许多酒庄主熟识。于是她决定利用在澳洲的资源做红酒贸易。为了不辜负父母送自己出国深造的初衷,王力一边打理红酒生意,一边兼顾工厂的业务。 相比父辈在工厂里熬大半辈子,王力更喜欢红酒贸易带给她的生活方式。每次出差不仅可以去参观风景如画的酒庄,还可以品尝当地的有机食物,“非常享受,根本就不会觉得是在奔波出差,完全没有这种感觉”。 富如何过三代? 中国有句俗话:“富不过三代”,即“一代创,二代守,三代耗,四代败”。这其实不算是“中国特色”。根据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李秀娟教授的研究,美国家族企业在第二代的存活率只有30%,到第三代就只有14%,能传承到第四代及以后的只剩3%。 富不过三代的原因之一,就是接班问题。普华永道2010年11月针对1600个家族企业的调查发现,几乎一半没有接班人计划,只有1/4拥有明确的接班人。大多数的接任都没有经过讨论或者准备,公司掌舵者通常只是请来律师起草一份遗嘱便算完成。 分析人士认为,造成家族企业后继无人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公司创立者太过热爱自己一手打造的公司而不愿意退休;另一种极端则是企业家突发疾病身亡,留下不知所措的子女。此外,缺乏时间也是限制企业家制定继任计划的一大原因。 “家族企业”的经营模式在德国正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德国企业90%以上为家族企业,但目前1/3的德国家族企业难觅合适的接班人,仅2010年就有1800家企业放弃寻找接班人,甚至走向出售之路。 亚太区的情况也很糟糕。据统计,亚太区(日本除外)的富裕人士财富中,57%的财富来自经营本身的业务,只有23%来自继承财富,这说明亚太区财富结构还属于第一代或第二代。 “如果说,企业第一代掌舵者可以以家庭情理为动力治理企业,那么第二代就应该淡化情理,建立专业管理,而进入第三代掌权者,则必须超越家族情理,以专业管理为本,企业治理为重。”李秀娟指出,传承问题是家族企业的一大挑战。复杂的传承过程需要有序的计划和控制,包括传承的计划、所有权的分配和职业经理人的使用等,每一个环节都影响着代际传承的成败。而对继承人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和教育被普遍认为是有效的家族企业传承的重要因素。 “上阵父子兵”是无奈之选 上海交通大学余明阳教授指出,内地家族企业接班人危机的深层原因,在于“职业经理人”体系尚未成形,与家族企业的管理方式和纽带关系相比,外来的职业经理人显得非常脆弱。 “职业经理人和企业文化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他开展工作要有员工的信任,背后也要有董事会的支持,而这两者并不是仅仅业务上干练就能获得的。”规范化管理在家族企业的老员工看来总是很麻烦的,原本简单的一件事现在要走规范的流程,不免降低了效率。丰收日企业的郑孟午说:“比如门店要买一批汤碗,以前店经理派采购员去买就行了,但现在要先申请,物流部先查一下库存里还有没有汤碗,如果没有,采购部要去询价,财务部要审核报价,VI要设计碗上的logo。一套流程走下来,原本一个星期能办成的事现在要半个月,一线门店觉得麻烦。” 当家族企业达到一定规模之后,规范化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但陌生的职业经理人要求推行此类改革,很难得到“元老”的支持。与此同时,职业经理人的诚信缺失在中国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自然落伍,但家族企业对外来职业经理人抱有戒心,还是有许多客观现实原因的。“上阵父子兵”常常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826条 上一页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电话:010-64778188       Email:cidpex@cnppri.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启阳路4号院2号楼
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0661号-4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24572
公众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