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8
09
张家界:速生丰产林基地配套30万吨纸浆
张家界:速生丰产林基地配套30万吨纸浆2012-8-9 人民网-湖南频道 国家重点推广项目——“光叶楮”速生丰产林基地启动暨签约仪式近日在张家界市慈利县举行。全国新农村建设产业化发展办公室主任张宝亮在基地启动仪式上表示,“光叶楮”全身都是宝,是重要的经济林树种,开展基地育林、加工生产、延伸链条,实行“肥—林—纸—养—农”一体化生产,既符合国家产业鼓励政策,又切合现今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抓住了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关键。 “光叶楮”速生丰产林基地启动暨签约仪式由张家界市慈利县委、县政府和北京国标中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举办。来自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全国新农村建设产业化发展办公室、张家界市委宣传部、张家界市林业局、慈利县政府等单位的领导到会参加。会上,北京国标中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世界华人企业家协会中国投资事务委员会等四家公司成功签约。 记者在签约仪式上获悉,北京国标中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去年在慈利县溪口镇渡坦村租赁土地2630亩,计划投资约13亿元,建设光叶楮苗木基地、造林基地及配套项目。该项目建设周期为2011年——2014年。目前,该项目在湖南地区已建有5个林场,分别位于慈利县、洞口县、澧县、新宁县和攸县境内。苗木基地和林木基地分别位于慈利县(零阳镇、苗市镇、江垭镇、溪口镇、许家坊乡、三官寺乡)、新宁县(安山乡、马头桥镇、丰田乡、回龙镇、巡田乡、飞仙桥乡)、洞口县(洞口镇、花古乡、黄桥镇、茶铺管理区)、澧县(澧南镇、澧阳镇、长湖村、南坪村、新和村)和攸县(菜花坪镇、大同桥镇、新市镇、酒埠镇、皇图岭镇、柏市镇)境内;配套肥厂位于洞口县、攸县和慈利县境内;配套光叶楮纸浆厂和养殖场位于澧县境内。在湖南地区该项目规划建设4.6万亩光叶楮苗木基地和46万亩光叶楮造林基地;配套建设年产1.5万吨生物固氮肥厂、年产14万吨有机肥厂、年产30万吨纸浆厂和3.3万头奶牛养殖厂。结合企业和当地的条件确定本项目主要产品为年产15亿颗光叶楮树苗、年产100万吨光叶楮白杆、年产10万吨光叶楮韧皮;以及配套项目年产1.5万吨生物固氮肥、14万吨生物有机肥、30万吨纸浆和3.3万吨乳制品。 “开发‘光叶楮’种植项目,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富民工程和生态工程。”全国新农村建设产业化发展办公室主任张宝亮在基地启动仪式上表示,农业只有通过产业化发展,才能摆脱小农经济模式,才能提高农业效益,也才能真正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而国标中醇这次投资开发“光叶楮”林业项目,就是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大胆尝试。 北京国标中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张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光叶楮生产技术及其成本低,一次投入多年受益。从市场角度分析来看,种植“光叶楮”有利于缓解我国纸用木浆长期依赖进口,提高造纸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加快我国北方干旱风砂地区及南北水资源大动脉保护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是农业产业化、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推动循环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实施农林综合开发目标的重要举措,所以此项目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该项目低碳环保,在慈利建成后,将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推动循环经济建设,加快当地富民强县建设。 慈利县副县长马巍巍认为,北京国标中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我县溪口镇渡坦村租赁土地,投资建设“光叶楮”速生丰产林基地,这是又一个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大项目、好项目。 - 2012-08
09
现代造纸业探索“蓝色经济”发展路径
现代造纸业探索“蓝色经济”发展路径2012-8-8 中国产经新闻报 近年来,巨大的市场需求促使我国造纸业篷勃发展,我国已是全球最大纸业生产国和消费国。然而,我们却为造纸业庞大的生产能力和巨大的消费能力付出了高昂的生态代价,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如何解决发展造纸和保护环境的问题?一直是业界关注和探讨的课题。 近日,APP(中国)最新发布的《“绿色承诺,绿色发展”2012年第二季度报告》引入了“蓝色经济”的理念,并提出只有科学发展人工林才能更有效保护天然林,才能保障木材的国家安全;坚持走林浆纸一体化发展道路,是我国发展现代造纸工业的必行之路,为业界探讨造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科学种植人工林保障木材安全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成为全世界环保焦点,森林问题也备受关注。一方面,森林面积减少,森林退化加剧等全球森林问题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木材供需矛盾尖锐的势头有增无减。森林不但要为全人类提供一个生态稳定的生存环境,还要满足不断增长的工业发展和经济生活对木质和非木质森林资源的需求。 面对供需矛盾,南京林业大学教授黄文丁博士在跟《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交流时指出,科学发展人工林,实现森林资源主动培育,既能解决林产品短缺的矛盾,又能间接保护天然林,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世界上人工林总面积近3亿公顷,约占世界森林面积的7%。长期实践证明,应用成熟科学的营林技术营建的人工林,生长量比过去提高了几倍甚至十几倍。人工林为全球提供了一半以上的工业木材,其分布范围和生产力都存在极大的增长空间,并积极促进了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因此,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当前都很重视人工林的发展。 黄文丁说,从1981年~2010年,中国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20.36%,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0.62亿公顷,占林地面积的34%,在近年来全球森林资源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中国人工林的成就可谓举世瞩目。然而,在这样一组漂亮的数据背后,依然存在挑战。国家林业局相关领导曾指出,中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合理,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和1/7,仍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状况较差的国家。 另外的挑战,来自于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带来的对木材原料的巨大刚性需求。同需求相比,目前中国人工林的产量供应只是杯水车薪,而且还存在单位产量低、林产品加工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的问题。因此,在中国发展人工林也被赋予了另一层战略意义,即通过打通完善上下游产业供应链,改变中国在木材上大量进口、对外依存度过高的局面,为产业升级助力。 黄文丁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2015年中国木材消费量将达到3.3亿~3.4亿立方米,而国内可供应量仅有1.9亿立方米,还有40%依赖进口。供求缺口之大,令人堪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科学有效地提高人工林的产量和质量,增加人工林蓄积面积,将是非常重要的命题。 事实上,科学发展人工林是我国一直大力提倡的方向,也是一条大有可为之路。APP(中国)公关总监张文展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APP中国通过种植人工林和科学的经营管理,一方面,APP中国增加了森林固碳,加强了生态建设;另一方面,APP中国缓解了目前我国造纸产业对进口浆原料的严重依赖,APP中国减少国际木浆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蓝色经济”指引可持续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路上,“绿色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减贫的重要手段已被广泛肯定;但是伴随“绿色经济”,环保溢价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因此,由比利时研究者冈特·鲍利所提出的“蓝色经济”概念开始广受关注。 《报告》指出,现代造纸业作为资源、技术、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早就开始探索多赢平衡的“蓝色经济”发展模式。首先,“林纸结合”的运作模式本身就是“蓝色经济”所倡导的循环经济、永续发展的最好例证;其次,现代造纸业凭借成熟的技术和规模的投入,在制浆造纸环节已经构建了前期利用而非后端处理的系统,有效地将一个循环中的废料运化为另一个循环的养分;最后,现代造纸业将产业链有效延伸,带动多层次就业,体现了“蓝色经济”特别强调的“环保、经济、就业”三赢的目标。 这一点,在现代化的造纸领域已经出现令人惊喜的尝试。在原料方面,对混合热带硬木废材的利用就是个明显的例证。亚洲林业大国印尼将不具备生产能力的退化土地规划为人工林区域,并在开发荒地和低价值或退化的森林的过程中产生的混合热带硬木废材分配到造纸行业加以利用,因为如果把这些材料留在当地就地掩埋或者焚烧都会增加周边环境的负载,而充分利用这些硬木废材,由此产生经济效益,则是一个更为高明的选择。 另外,将原材料进行合理分解、充分利用,也当属浆纸行业在“蓝色经济”方面的小试牛刀。张文展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传统制浆业通过碱法和亚硫酸法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进行分离,取得商用纤维,而制浆过程中产生的“黑液”(主要成分为碱和木质素)则被作为废弃物排出,既是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对环境造成污染。而现代制浆业则采用碱回收系统回收“黑液”,它的处理工艺是将黑液蒸发浓缩后,送入碱回收锅炉燃烧形成蒸汽用于发电,这就是“蓝色经济”倡导的让一个过程的垃圾成为另一个过程的原材料,使一个循环接着一个循环,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系统。 这些蕴藏在新方法中的商业机遇,不仅在实体经济中得到验证,在虚拟经济中也开始做出尝试。如在“林浆纸一体化”的平台之上,利用人工林的储碳功能,紧密联接由此衍生出的金融资本,将林产业融入了一个有巨大潜力的新产业链(碳交易市场)。张文展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仅APP在中国建造的30万公顷浆纸人工林,平均每年可固碳217万吨,吸收二氧化碳约800万吨。” 《报告》指出,对于企业及社会而言,“蓝色经济”让其在节约资源和成本的同时能够提高效能,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这种强大的商业动力也减轻了政府的压力,在商界中推行环保无需只靠严苛的环保法规和大量财政补贴方才能落实。“蓝色经济”为人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揭开了更为广阔和远大的图景。 “纸业大国”走向“纸业强国” 据统计,全球造纸业生产与消费每年以2%~3%的速度增长,而我国造纸业近10年来以18%的增幅列居世界之首。截至2010年,全国纸及纸板生产企业有3700多家,产量为926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3.5%,居世界首位。“纸业大国”的地位已经确立,但走向“纸业强国”还任重而道远。 “小造纸”往往成为污染大户。据调查,大多数中小纸厂排放污水,其COD指标一般都超出国家标准的3倍以上。而将优势集为大成、领军中国制浆造纸业发展的正是大型骨干企业。中国造纸协会《中国造纸工业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纸及纸板的生产量较2001年增长5440万吨,增长率为170%;但同期,作为造纸业最主要环境指标的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从203.3万吨下降到109.7万吨,降幅达46%;COD万元产值排放强度从0.168吨/万元降到0.025吨/万元,下降幅度高达85%,这些成绩约80%都来自于大型造纸骨干企业。 正是看到了大型骨干造纸企业在推动中国造纸业进步上的成绩,国家颁布了严格的行业准入和淘汰制度以及日益趋紧的环保要求,不断通过行政手段来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整合,让市场空间逐步转向具有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的领先企业。但目前,中国的大型造纸企业仍只有1%,中型企业仅有11%,与造纸强国的高行业集中度相去甚远。张文展说,90年代,传统造纸业大概有1万多家,都是1万吨以下的小造纸厂,20年来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现在估计不到3000家,而现代造纸业走林浆纸一体化的企业大概有70家。 中国纸业的崛起之路,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的指导和支持,需要龙头企业在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上的引领和带动,中国造纸业才能产量和消费量齐飞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与技术升级的相互促进,真正提升国际影响力,完成从“纸业大国”走国“纸业强国”的华丽转身。 对此,张文展从一个业内人士的角度对行业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继续走林浆纸一体化的道路,解决运输等成本过高的问题;第二,坚持国家整体规划,解决同质化竞争和科学布局等问题;第三,做好国际认证和反贸易壁垒工作,解决国际化与市场的问题;第四,坚持科技创新,持续解决可持续发展的新瓶颈;第五,建立造纸业诚信与社会责任体系。 - 2012-08
09
芬欧汇川在中国进一步发展
芬欧汇川在中国进一步发展2012-8-8 商务部网站 据芬欧汇川集团官方网站8月7日报道,该集团将在江苏常熟工厂上马新的无木浆纸张造纸机,新机型预计于2014年底投产,可年产36万吨无涂层无木浆纸和高品质标签纸;还将安装年产10万吨的薄板精整作业线。该公司还计划在常熟工厂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达3.9亿欧元。集团总裁表示,上述措施将有助于增强其在中国办公纸市场的领导地位和在亚洲市场的实力。 - 2012-08
09
造纸轻工行业:左侧的舞步 聚焦产品力
造纸轻工行业:左侧的舞步 聚焦产品力2012-8-8 中国网 投资要点 生活用纸行业产品不断创新是成长基石。我们参考美国生活用纸行业历史经验,自1970年代开始人均生活用纸消费量已经接近饱和,但在此阶段依然诞生了如金佰利、宝洁等生活用纸的巨头企业,除了行业间的兼并整合外,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创新是这些企业持续增长的关键。 聚焦金佰利公司产品力,百年企业三大划时代产品。金佰利公司(KMB US)是行业内持续增长的典型,公司1920年开发出高洁丝卫生巾,1924年创造舒洁纸巾,并于1978年发明好奇纸尿裤,三大创新型产品均带动了企业当时业绩的快速增长,也说明了生活用纸企业仅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带动公司的长期发展。 企业成长历程中的三大陷阱。金佰利历史上也出现过增长的陷进,这些经历也将对国内生活用纸企业有所借鉴。首先,公司需要保持对消费者需求的敏感度,适时作出改变,如1969年后公司没有适应变化推出更方便使用的无带卫生巾,其市场份额从近60%份额下滑到20%;其次,单纯改变产品包装、广告攻势无助于提高企业市场份额,针对宝洁的纸巾产品进攻,公司试图改变舒洁产品的包装,并推出精品系列和大量广告,但仅提高市占率1.5%;最后,一味价格战无助于赢得市场空间,1931年由于低价产品进入市场,公司被迫加入卫生巾市场价格战,不仅丧失了良好的产品形象和市场定位,而且出现了两战期间唯一一次亏损。 投资策略与建议: 聚焦企业产品力,关注微笑曲线左侧公司。市场以前热捧的企业基本集中在右侧,这类公司能够将产品通过销售通路呈现在消费者面前,渠道扁平化的公司往往能够大量销售产品同时带动企业增长,但随着线上渠道开辟,以及企业竞争升级,销售渠道已经不是主要的领先优势,即微笑曲线的右侧已经不能体现出差异化,因此我们通过分析金佰利的发展经历,试图提醒投资者回归微笑曲线左侧,更多关注企业产品力,关注不断创新的企业,特别是生活用纸这类快速消费品,不创新就意味着慢性自杀。 关注中国的生活用纸上市企业。美国目前消费量约为600万吨,人均消费21Kg左右,市场前4位厂商市占率达到90%,我们认为国内生活用纸企业也很可能重复这一历程,渠道通路和产品创新兼修的公司是我们重点关注的企业,如A股的中顺洁柔(002511,增持),H股的维达国际(3331.HK)和恒安国际(1044.HK)〃东方证券) - 2012-08
09
我国造纸行业上市公司“蓝色”警报频频
我国造纸行业上市公司“蓝色”警报频频2012-8-8 中国绿色时报 从1997年宜宾纸业作为造纸行业第一股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始,15年里,“纸业上市公司”家族不断壮大,成为A股市场的一个重要板块。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造纸行业响起“蓝色”警报。 上市公司市值严重缩水 2011年,国内外资本市场的不景气令21家纸业上市公司难以独善其身,市值的缩水程度令人震惊。据统计,今年21家纸业上市公司总市值为757.08亿元,少于去年1032.67亿元的市值,同比下跌26.69%。 从个股看,市值缩水程度更加惨烈。21家上市企业中,18家公司负增长,负增长公司比例占总数的八成以上。其中,有12家企业跌幅超过20%。21家上市企业中,只有3家企业实现了市值的正增长,分别是冠豪高新、山鹰纸业和景兴纸业。 与市值相比,股价的变化更让投资者关心。2011年,经过一波波下跌行情后,有16家公司的股价不足10元,占总数的七成以上。有5家公司股价已跌破5元。到2012年6月18日,完成分红的安徽山鹰纸业,股价最低已下探到2.06元。随着资本市场不景气的延续,1元股重现纸业股已不遥远。 净利润下降近八成 2011年,在世界经济整体下行的趋势下,国内经济也遭遇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制造业经历了痛苦而深入的调整。在压力面前,作为传统工业的造纸行业也不可避免地经受了考验。21家上市公司2011年共实现营业收入748.85亿元,同比增长10.43%。 2011年,有16家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增长,只有5家营业收入下滑。其中华泰股份和景兴纸业的增长幅度都超过了30%。有5家企业跨入了“50亿俱乐部”,比上年多1家。晨鸣纸业以177.47亿元排名营业收入第一位,并遥遥领先其他企业。但也应该看到,在2011年几大项目陆续投产的情况下,营业收入只增长了2.89%,可见其经营压力非常大。 净利润和营业收入指标都是上市公司报告中衡量企业的重要财务数据。营业收入代表规模实力,净利润则代表盈利能力和发展后劲。据统计,2011年,21家上市公司共实现净利润5.97亿元,比2010年的32.32亿元下降81.52%。不难发现,在各企业营业收入普遍实现增长的情况下,净利润却出现了大幅的下滑,这与过去一年行业中反映出来的原材料、能源、人力、物流、融资成本不断上升,而最终产品价格不断下降的现实相符。 营业收入排名第一的晨鸣纸业同样排名净利润榜首位,但比上年下降了五成。在普遍下滑的态势中,中国纸业下属的特种纸生产企业冠豪高新以123.06%的增长率成为净利润增长最快的企业。 冠豪高新是如何实现这样惊人增长的?从其年报中我们可以看到利润点的来源:由于全国增值税发票扩容给税票纸带来新的市场和机会,公司全年累计销量超过上年累计销量的40%,从而增加净利润1000万元。而由于福利彩票及体育彩票的市场方面,冠豪高新全年累计销量将超过上年累计销量的30%,从而使净利润增长800万元。报告期内,公司新增一条6号生产线,预计新增产量3000吨,由于冠豪高新销售订单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新的产能将会带来新的销量,也将使净利润有所增加。与此同时,根据冠豪高新与湛江财政局达成的借款贴息协议,公司预期将可以由此增加净利2000万元。据此估算,公司2011年全年净利润超过8000万元。 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另一项指标是净利润率。2011年,净利润率较高的前3家都是特种纸生产企业,资产优质的太阳纸业则排名第4。排名最后的5家企业都是历史较悠久的国有企业。结合营业收入与净利润指标一起看,这几家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并不是太低,但净利润却都是巨额亏损。 企业普遍经营困难 资产负债率是一项衡量公司利用债权人资金进行经营活动能力的指标,也反映债权人发放贷款的安全程度。据统计,21家纸业上市公司中,2011年有13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上升,占总数的62%,这与企业在2011年经营困难、净利润大幅下降密切相关。 在21家公司中,*ST石岘、ST宜纸、*ST美利、岳阳林纸和太阳纸业5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最高,排名前5位,且都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70%警戒线。尤其是*ST石岘和ST宜纸,负债率均超过100%,已经是资不抵债。 此外,随着近两年上市公司新建大型项目的陆续投产,企业的资金压力也陆续显现。几家大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都有所上升,包括晨鸣纸业、太阳纸业、华泰股份、岳阳林纸和博汇纸业等。 与企业经营相关的另一项指标存货周转天数也反映出这一问题。2011年,有13家公司的存货周转天数上升。其中10家企业的存货周转天数超过了90天,即一批产品生产出来后,需90天才能销售出去。其中天数最长的*ST美利需330.28天才能完成销售,企业已经有了近一年销售量的库存。 据统计,2011年,21家纸业上市公司共缴纳各种税费38.68亿元,比上年同期39.22亿元略微下降,占2011年营业收入的5.17%,占净利润的647.91%,而这一数字在2010年是121.35%。企业每年缴纳的各项税额是应尽的义务也是企业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但从数字上来看,企业每年所缴纳的税费远远高于企业的净利润,这也限制了企业今后的发展。 近两年,有不少经济学人士指出,我国的税费负重过高,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在造纸行业也可见一斑。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减税已成为各种类型企业的迫切要求。 - 2012-08
09
减排成为世界各国标签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减排成为世界各国标签业面临的最大挑战2012-8-8 中国新闻出版报 据《标签与贴标》网站报道,标签行业目前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减少碳足迹。在政府部门、品牌持有者、零售集团和消费者组织的大力推动下,包装和标签行业的减排压力持续增加。随着市场对环保包装和标签的需求越来越大,包装用户也在寻找新的途径来降低其供应链的碳足迹。 以英国为例,英国议会在2008年11月26日通过了《气候变化法案》,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引入长期法律约束框架来应对气候变化危险的国家——他们计划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80%,短期目标是到202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26%~34%。 很多国际知名的零售企业也制定了自己的减排计划。作为全球领先的零售企业,特易购公司计划在2020年以前将自己的碳足迹减少30%。该公司在一年前成立了一个供应链协作中心,帝亚吉欧和可口可乐等公司都已经加入其中,而特易购的目标是到2012年年底将其排在前1000位的供应商都吸引进来。 在美国,世界最大的零售企业沃尔玛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减少产品包装的碳足迹,并希望能通过与供应商的合作在2015年年底之前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2000万吨。 在法国,政府颁发了一个试点方案,要求所有跨国企业都参与到碳足迹标签的项目中来。目前已经采用了碳标签的企业包括:联合利华、喜力和宝洁等。事实上,这个试点方案非常受欢迎,很多企业都自愿参与测试。 在英国,塞恩斯伯里超市推出了一种新的包装信息,旨在帮助消费者作出可持续性的购买决定。据了解,这种新型包装已经使该公司使用的包装重量比前两年减少了11%。 那么这些努力到底能给标签行业带来多大的影响?有些标签企业为了顺应市场变化,都在积极开发新的或改良产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计算碳足迹或推出新的材料,已经实现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或减排目标。 塔苏斯公司在去年9月出版的一本名为《环境绩效和可持续标签》的手册,它不但提高了业内人士对环保问题的重视,而且还引领标签行业向更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迈进。任何一个标签公司,无论规模大小,都能从出版物身上受益。 尽管如此,标签行业也不能固步自封。能够设定并实现减排目标的企业毕竟是少数,很多小型的标签加工企业甚至都没有时间和资金去设立这类目标。 在未来五年中,政府部门、品牌持有者和零售企业将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减排工作中,全球“碳信用额度”的推出也将给标签行业带来新的变化。 - 2012-08
09
可持续包装是一个“神话”
可持续包装是一个“神话”2012-8-8 中国新闻出版报 金融服务公司普华永道公司日前发布了一份名为《可持续包装:神话或现实》的调查报告,指出“可持续包装”已经不再像10年前那样是区别包装好坏的标准,而是包装企业创造利润、提高包装效率的重要手段。此外,包装技术人才的紧缺、原材料供应的紧张和支持政策的缺乏也是包装行业目前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可持续包装的概念悄然变化 目前,英国包装联合会、英国包装和环境工业理事会以及包括帝亚吉欧公司、宝洁和雀巢在内的全球知名零售商、制造商和消费品集团,都认为应该把“可持续包装”的重点放在确保它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可持续性以及用后的可回收性上。 普华永道公司在报告中指出:“从实际操作的层面上来看,可持续包装的定义过于宽泛。”报告呼吁,政府部门用“高效包装”的概念来替换“可持续包装”,前者指的是用最少的资源生产出具有最高回收效率的包装解决方案。 行业发展有赖于通力合作 普华永道公司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经理马尔科姆·普雷斯顿说:“随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出现,包装行业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我们对‘可持续包装’这个名词的使用要更加谨慎。整个行业所追求的是更高效的产品、包装、运输和用后处理解决方案。” 采用非石化材料制成的塑料和智能包装是包装行业提高供应链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政府部门应该与包装行业展开积极合作,共同解决业内目前面临的挑战。 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快速消费品公司表示,可持续包装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而是指企业要竭尽全力减少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换句话说,包装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很小,因此,很多公司选择去研究整个价值链对环境的影响,其中包括原料和运输环节。 没有真正的可持续包装 英国包装和环境工业理事会会长简·比克斯塔福发表评论说:“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包装业是走在政府前面的。实际上,包装在垃圾中所占的比例只有5%,它们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也只有5%,相比之下,食品垃圾的问题要更加严重一些。” 比克斯塔福的观点也得到了英国包装联合会会长迪克·赛尔的认可,他说:“包装行业能勇敢地承认可持续包装实际并不存在是很不容易的,接下来我们确保自己拥有一个资源节约型的经济结构并降低食品垃圾的产量。” 可持续包装只是一个噱头 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的凯文·维斯说:“包装行业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其实很难有自己的话语权,但它们可以从营销炒作中获得切实的利益。” 对包装垃圾进行回收利用是变废为宝的一个过程,包装企业需要做的就是实现包装效力的最大化以及将其转化成对社会有用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