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04
03
“绿色”造纸 不只是口号
“绿色”造纸 不只是口号2014-4-3 中国纸业网 中国造纸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国际公认的“永不衰竭”的工业。然而长期以来,造纸业始终无法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这三大高帽,如何向“高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率、高价值链条”的新三高方向转变成了每个造纸人共同的课题,加之2013年以来,多地连续出现雾霾天气,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造纸行业必须加快节能减排建设,“转型”已是刻不容缓。 2014年2月26日,中央气象台发布雾霾预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等多省、市出现大范围雾霾,面对这样的恶劣天气,政府终于坐不住了。环保部近日下发《关于开展环境保护专项检查的紧急通知》,决定在3月开展全国专项检查。据悉,此次专项检查以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保障饮用水源环境安全为重点,在这场环保风暴中,作为各地方政府重点整治对象的造纸业交出了自己的成绩单。 浙江富阳素有“造纸之乡”的美誉,造纸企业最多时达400余家,由于企业长期排放废气、废水,严重污染了当地环境。为摆脱污染头衔,富阳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助力造纸业转型升级。2013年,富阳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富阳市造纸行业整治提升实施意见》,对本次纳入整治提升范围内的造纸企业按照《浙江省造纸企业整治验收标准》52条要求进行整治。对未经审批的造纸项目或生产线,一经发现立即停止建设并取缔。新年伊始,富阳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杭州市工商局《关于实施市场主体准入登记处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精神,出台了相关企业登记指导意见。2月,富阳诞生了首家取消环保前置审批的企业。富阳正以势如破竹之势,让造纸业实现绿色发展。 广东东莞被称为“世界工厂”, 造纸及纸制品行业规模高居全省第一,但大规模生产带来的污染却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存环境。早在2013年11月,东莞就已着手制定造纸业取水定额标准。中堂镇位于东莞的西北部,是名副其实的造纸镇,对于东莞制定的取水标准,中堂镇委书记袁东平表示:造纸水的循环利用,可大幅减少基地内现有造纸企业污染排放量,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所以下一步,中堂镇将严格执行造纸用水标准,年产5万吨以下、污染严重的小造纸厂将一律关闭,并进行整合提升,提高造纸生产废水处理深度和中水回用率。中堂镇正努力将造纸产业建设成为一流产业,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堂造纸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政府的行政干预固然重要,但各个造纸企业的行动才是关键。面对已经到来的改革,各造纸企业与其掩耳盗铃不如抓住机遇主动出击,实现造纸产业循环发展,真正做到“绿色”造纸。 众所周知,“林浆纸一体化”是资源集约化、生产清洁化、技术集成化、产品功能化和经济规模化的基础,代表着世界造纸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在90年代中期就确定了“林浆纸一体化”的发展方针,在业内人士看来,“林浆纸一体化”是解决我国造纸行业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方式,实现“林浆纸一体化”已经成为造纸企业共同的奋斗目标。 金光集团是较早在中国发展“林浆纸一体化”项目的企业,从上世纪末在海南发展以来,至今共发展桉树人工林约120万亩,在满足中国造纸对木浆的强大需求的同时,也为国土绿化作出了重要贡献。2012年3月,斯道拉恩索也对外宣布,将投资16亿欧元,在广西北海建设基于人工林的“浆纸一体化”项目,这也是迄今为止,北欧国家在中国最大的一次性投资项目。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本土造纸企业也不甘落后,晨鸣集团先后在广东湛江和湖北黄冈建立了两处“林浆纸一体化”项目。 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就像一根导火索,点燃了我们的环保意识,不管对于政府还是企业,“绿色”造纸都不再只是一句口号。令人欣慰的是,许多造纸龙头企业都付诸了行动,发展“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加大企业转型力度,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建设,假以时日,相信造纸工业一定能摘掉“污染”这顶黑帽子,实现造纸产业可持续发展,日后的中国造纸企业必将为我们赢得新的产业高峰,让中国这个造纸大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造纸强国。 - 2014-04
02
维达国际2013年实现毛利润 19.72亿港元
维达国际2013年实现毛利润 19.72亿港元 2014-4-2 维达国际 2014年3月27日,维达国际在香港公布2013年业绩。2013年维达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7.98亿港元,较上年增加12.8%(2012年:60.24亿港元);毛利润19.72亿港元,比上年增长6.3%(2012年:18.55亿港元);权益持有人应占溢利5.43亿港元,比上年增加1.2%(2012年:5.37亿港元);每股基本盈利54.3港仙,较上年减少0.55%(2012年:54.6港仙)。 1 财务摘要 2013年 2012年 增幅/%收益/港元 6,797,959,5946,024,046,81212.8毛利/港元 1,971,681,554 1,854,942,0146.3本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溢利/港元 542,907,689 536,561,7551.2毛利率% 29.030.8-1.8个百分点净利润率/% 8.08.9-0.9个百分点每股基本盈利/港仙 54.354.6-0.55每股股息/港仙15.615.60 2 业绩回顾 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市场上各大小终端零售商减慢扩店速度,拖缓了快消品行业的销售增长,加上生活用纸行业产能增多,促使同业采取价格竞争,2013年下半年尤为激烈。面对空前的考验,维达在2013年加大了推广及促销力度,以保持短期竞争力;另外,维达更着重长远发展,因此投入了更多的资源提升产品质量及加强品牌建设。 2.1 打造领袖品牌及冠军品类 维达一直坚持打造领袖品牌。自2012年推出“超韧”系列后,“维达”的品牌忠诚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市场份额也持续提高。根据尼尔森的调查数据,维达2013年中国的市场份额为11.9%,同比增长0.9个百分点。此外,维达再度荣获由国家统计局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颁发的“2013年全国市场同类产品销量第一名”及“2013年度消费者最信赖品牌”两大奖项。这是对“维达”品牌作出的肯定。2013年,维达举办多项品牌推广活动,其中“维达超韧全民见证——中国行”及“维达纸婚纱”公关活动,成功引起线上线下的极大回响,拉近了维达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也有效与大卖场进行联合推广。2013年8月,维达成为第二十三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官方唯一指定用纸供货商,对开拓山东省网点起到了推动作用。 优化产品结构方面,维达以“卷纸领先,软抽争先,湿巾超先”作为抢占市场份额的方向,期望缔造多个品类的销量冠军。2013年,维达加强拓展成人湿巾、厨房纸巾等高毛利产品,其中软抽面巾纸和湿巾表现最为突出,销售额增幅分别高达35.0%及81.0%。维达在2013年下半年推出颇受全球欢迎的卡通人物——“海绵宝宝”系列的产品,成功吸引了有孩子的家庭及年轻客户群。 2013年,来自传统经销商、现代超市大卖场、商用客户及电子商务客户的营业额占比分别为46.8%、37.6%、13.0%及2.6%。截至2013年12月31日,维达的销售办事处总数为210个、经销商达1,387家。有赖于强大的销售网络,维达稳占广东、湖北、北京及香港等市场的领导地位。随着山东莱芜新厂于2013年下半年投产,山东省及其周边地区成为维达重点开发的区域。对于未涉足的省县,维达已制定周详的扩区及乡镇深耕的战略部署,以扩大维达的经营版图。维达也会与时俱进,今后继续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预计其营业额占比将逐步扩大。 2.2 扩产计划正按部就班进行 2013年,销售总量为48.2万t,同比上升13.6%。年内共有22万t新增产能投产,包括广东三江厂的9万t、湖北孝感厂的8万t,以及山东莱芜新厂的5万t。2013年总设计产能共76万t/a。维达计划于2014年第四季度分别在广东及浙江新增7万t及6万t产能,预期2014年年底总设计产能可达89万t/a。 由于众多新增投资者加入本行业,市场产能供应迅速扩大。借此机遇,维达正在研究从2015年起采取两种模式双线发展的可行性,除了继续以投资驱动增长方式发展外,也考虑采用崭新的轻资产模式,但前提是要确保新模式能为集团带来成本优势,且不会影响产品品质。维达将甄选行业投资者成为集团的战略伙伴,凭借其新增生产能力进行原纸委托加工,以弥补集团自产供应与客户需求的缺口。维达希望通过该创新举措能够减少集团的资本开支,有效提高现金流及资产回报率,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 2.3 灵活的木浆采购对策 木浆是生活用纸产品的主要原料。2013年,木浆价格上涨,拉高了集团的采购及生产成本。展望2014年,木浆价格仍然波动,维达将采取灵活的采购对策,维持与核心供货商的长期友好联盟关系,减少木浆价格波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生产成本。 2.4 个人护理用品业务 维达的多元化业务发展雏形渐成。回顾2013年,维达的联营公司——维安洁控股有限公司针对时尚年轻女生,自创中高档女性卫生巾品牌——“薇尔”。“薇尔”系列产品以轻资产模式生产,透过维达强大的营销网络,在华南及华中地区进行试销,初步反应良好。随着中国“单独两孩”政策的逐步实施,婴儿纸尿裤市场前景良好,但是预计行业竞争也会非常激烈。“贝爱多”作为新品牌仍然需要巨大的资源培育,精耕销售网络,通过全方位整合营销,逐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力争跻身行业前列。展望将来,个人护理业务加速发展,期望为维达作出增长贡献。 2.5 寻求与爱生雅发挥协同效应 2013年,维达获欧洲最大、世界排名第二的个人护理业务领导者爱生雅增持股权,表征其对维达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事实上,爱生雅与维达各具竞争优势,双方在业务拓展、品牌管理、供应链管理、原材料采购,甚至产品研发等方面,都在积极地研究可行的合作机会。双方合作所发挥的协同效应,必定有助于增强维达的竞争力。 3 未来展望 中国幅员辽阔,生活用纸行业供应分散,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加上国家淘汰造纸落后产能的决心,市场整合势在必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相信具备良好品牌及财政实力的龙头企业能够充分发挥品牌及规模优势,成为市场整合的最终胜利者。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单独两孩”政策的实施以及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也将进一步拉动中国消费者对优质生活用纸及个人护理产品的刚性需求。 - 2014-04
02
生活用纸产能过剩加剧 新项目不断延期
生活用纸产能过剩加剧 新项目不断延期2014-4-2 一财网 即使对于造纸业中利润情况稍好的生活用纸来说,产能过剩的趋势也在不断蔓延。 中国造纸协会生活用纸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张玉兰日前在中国国际浆周期间表示,连年的产能快速增长,已经造成了生活用纸行业新项目不断延期的局面,2014年及之后会有更多项目延期。 她表示,2012年原计划投产14条卫生纸机,实际投产12条,2013年计划投产5条,实际投产3条。“2013年投产及宣布要投产的产能是135万吨,但实际上不到80万吨。” 张玉兰说,2014年及之后已经宣布要投产的产能约333万吨,实际接近400万吨,但按照7%的消费量自然增长量(相当于每年40~50万吨的消费增长量),产能的增长大大高于消费量的增长,预计2014年之后会有更多的项目延期。 根据造纸协会给出的数据,2012年,国内排名前四家的企业卫生纸原汁的合计产能为261.5万吨,2013年为306.5万吨,产能和销售额均占行业的三分之一左右。 到2015年,恒安集团规划产能达到138万吨/年,金红叶达到225万吨/年,维达规划达到100万吨/年,中顺洁柔(10.74, 0.05, 0.47%)规划2016年达到100万吨/年。但张玉兰认为,这些企业的项目也肯定会有延期的情况出现。 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生活用纸行业目前还面临着主营渠道费用高、人工成本增加、价格战加剧等问题。“超市每天都有降价促销的产品,以前是二、三线品牌参与价格竞争,现在连一线品牌也参与竞争,2013年以来这种情况更加剧。”张玉兰说。 - 2014-04
02
益护佳推出成人纸尿裤新品 引领行业升级
益护佳推出成人纸尿裤新品 引领行业升级 2014-4-2 中国纸网 专注卫生护理用品的领先品牌“益护佳”,日前推出“安心洁柔”和“舒心绵柔”两款高档成人纸尿裤,以国际标准、高档材质,打造高性价比产品,引领行业升级,真诚为消费者服务。 据了解,“益护佳”是益佳纸业旗下品牌,秉承“安益身心,护理更佳”的理念,专注致力提供系列卫生护理用品,旨在让消费者放心使用,享受高品质生活。 “益护佳”此次推出的成人纸尿裤新品,采用高档绒毛浆,快速渗透,超强吸收,可以让使用者安心工作或睡眠;添加优质高分子吸水珠,大大增加吸收量,有效呵护肌肤;采用柔软弹性材质,去除异味,时刻清新干爽;尿显功能贴心提示,方便护理,缓解家人的辛苦。 据介绍,“益护佳”品牌系列产品包括成人纸尿裤、成人纸尿片和护理垫等众多类型。此次推出的成人纸尿裤新品,采用全自动生产线,安全卫生,品质优良,以先进的设计,专业的技术,高档的产品,为行业树立新的标杆,赢得了市场的青睐。 益佳纸业表示,“益护佳”将利用多年专注卫生护理用品的优势,持续进行研发和创新,力求将“益护佳”打造成国际领导品牌,推出更多优质产品,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关爱。 - 2014-04
02
日本纸尿裤短缺背后:中国消费或缓解日经济风险
日本纸尿裤短缺背后:中国消费或缓解日经济风险 2014-4-2 南方都市报 从4月1日周二起,日本销售税自午夜起从5%调高至8%。就在这波17年来首次调高消费税的行动前夕,例如香烟、办公室用品和纸尿裤等软性商品在3月最后几周的销量均飙升,尤其是花王妙而舒(M erries)品牌纸尿裤短缺的情况,许多商店即便实施限购,依旧销售一空。 大量需求的提前释放,引发了日本对于未来几个月消费支出会大幅减少的担忧。1997年日本消费税曾由3%调高至5%,结果使得当时消费支出骤减。为此,消费税调高前的销售增幅越大,日本第二季度的支出下滑幅度就会越深,经济无法达到成长预期的风险就越高。日本预计2014年经济成长仅不到1%。 “4月后实质家庭所得较上次而言将有更大幅度的挤压,因为消费税上调幅度更大,”瑞穗总合研究所资深经济分析师山本康雄说,“因此,这次存在经济更深度回撤风险。”经济深度下挫可能给日本央行在年中扩张已然规模庞大的货币刺激政策增添压力。 但许多零售商说,纸尿裤销量飙升的背后,有来自中国消费者的推动。据经销商和商店经理称,经销商灰色市场上的需求是花王妙而舒和其它品牌纸尿裤近几周缺货的一个原因。包括Papasu连锁药店在内的一些商店发现,妙而舒品牌纸尿裤在货架上根本留不住。“中国消费者大包大包地买妙而舒纸尿裤,即使我们限定每次每人只能购一包,他们也会再回来买。” 分析师表示,消费习惯的改变,说明日本经济遭受的痛楚将比1997年更小。当时日本上调消费税,正好赶上亚洲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 不过,虽然日本经济或许能够经受住消费税上调的冲击,但日本纸尿裤经销商未来的日子恐怕不好过。大阪一家纸尿裤经销商表示,消费税上调,以及汽油、航运及其在日本雇佣店员的成本增加的幅度都侵蚀了利润。日本产妙而舒牌纸尿裤在中国的售价相当于27美元,而在日本国内的售价则约为13美元。“这项业务过去可是赚钱的。”他指出。 - 2014-04
02
维达国际携手卫生用品巨头
维达国际携手卫生用品巨头2014-4-2 南方都市报 港交所上市的维达国际集团近日公告了2013年公司业绩。公司营收及净利润均实现增长。面对生活用纸的白热化竞争,维达国际今年一方面拟扩大产能至89万吨,同时进一步拓展轻资产模式发展。在去年卫生用品巨头爱生雅增持股完成对维达的控股后,双方亦有意加强在卫生用品行业的合作,拟在内地养老机构等开拓相关业务。 去年净利5 .43亿元微升1.2% 去年,维达国际营业收入增长12.8%至67.9亿港元(下同,2012年为60.24亿元),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由2012年的5.37亿元升到5.43亿元,升1.2%,每股基本盈利为54.3港仙。分红上,董事会向全体股东派发截至去年底的股息每股10 .8港仙。 2013年,维达国际销售吨纸总量为481,929吨,同比上升13.6%。根据尼尔森的调查数据20 13年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为11.9%,同比增长为0 .9个百分点,再次实现全国市场同类产品销量第一名。 尽管如此,维达依然“压力山大”。2013年国内生活用纸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维达进一步加大了营销费用,亦采取投资扩张的势头以应对行业竞争。共有220,000吨新产能投产,包括江门、湖北孝感及山东莱芜,年底总设计产能共760,000吨。今年,维达还将在广东、浙江新增70,000吨及60,000吨产能,总产能可达890,000吨。 拟推轻资产模式提高盈利 不过,这种以产能规模的驱动发展方式,显然存在风险。维达也表示采用收入双线模式,即在传统以投资驱动增长方式发展外,考虑采用崭新的轻资产模式。维达希望能够减少成本开支,提高现金流及资产回报率。南都记者获悉,维达在2009年就有意推广此模式,并为此推出两款湿纸巾产品。去年,维达推出的中高档次女性卫生巾品牌———“薇尔”,亦采用轻资产模式生产,不过这种模式业务在维达整个生产中仍然是微不足道。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电商的渠道推广上。去年维达国际产品传统经销商、现代超市大卖场、商用客户及电子商务客户的营业额占比分别为46.8%、37.6%、13.0%及2.6%。维达国际有意未来继续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并将销售比例扩大至10%。 [未来扩张] 爱生雅入主维达国际 围绕主营业务合作 去年12月,欧洲最大、全球第二大卫生用品制造商爱生雅完成对维达国际股份的增持,增持前爱生雅已持有维达约21.7%的股份。维达董事长、创始人李朝旺正式出让第一股东的位置,早前其通过富安国际持有维达24%的股份。未受收购影响,维达国际依然维持在港交所的独立上市地位。爱生雅是欧洲最大的私有森林所有者(森林面积达260万公顷)的拥有者,成为控股股东后,其上游原料的困境得到缓解。 在年报中,维达国际承认木浆价格上扬,拉高了维达集团的采购及生产成本,而进入2014年木浆价格仍然波动,给高端生活用纸制造商带来经营风险。爱生雅入主后,维达此类问题将大大得到缓解,提高其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近日,维达国际正式公告,已经委托汇丰作为顾问,以协会公司与爱生雅的整合计划,但未有具体时间表。维达主席主李朝旺表示,维达经营具有其独立性,通过顾问达至合作很有必要,双方的合作将围绕主营业务上,并没再涉及到股权买卖,并强调并无减持股份计划。 在年报中,维达国际表示,双方将在业务拓展、品牌管理、供应链管理、原材料采购,甚至产品研发等层面上寻求合作,以发挥协同交应。而根据维达国际行政总裁张东方在业绩发布会的说法,爱生雅作为全球个人护理用品的巨头,将大大利于维达在卫生用品方面的发展,目前维达正与爱生雅洽谈在内地医疗及养老机构发展成人纸尿裤、湿纸品等业务。 - 2014-04
01
对《消费者报道》:“10品牌卫生巾检测报告一:均含荧光增白剂 台湾舒珊含量最高”一文的回应与说明
对《消费者报道》:“10品牌卫生巾检测报告一:均含荧光增白剂 台湾舒珊含量最高”一文的回应与说明 2014年4月1日,《消费者报道》网站报道了“10品牌卫生巾检测报告一:均含荧光增白剂 台湾舒珊含量最高”一文,对文中内容及目前行业的情况,我委员会说明如下: 1、我们认为文中所述的检测的方法不够严谨和科学,具有片面性。 (1)目前中国对卫生巾产品质量安全的法规要求包括规范卫生安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 GB 15979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和产品质量的推荐性国家标准 GB/T 8939-2008 《卫生巾(含卫生护垫)》。两者都没有针对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的具体要求。 (2)本次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的测试参照了GB/T 27741-2011《纸和纸板 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的测定》,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卫生巾类产品的相关项目检测,因此得到的数据和结论也不适用于卫生巾。卫生巾从构造、组成成分和生产加工工艺都与纸和纸板有很大的不同,如要检测,必须采用针对卫生巾的检测方法。 2、 欧洲及美国对荧光增白剂的安全性进行过广泛的毒理学研究。独立的研究机构—欧洲人体和环境评价研究院(HERA),对几种荧光增白剂的安全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荧光增白剂对人体及环境均没有负面影响的结论。这个研究也被荷兰国家环境保护机构(RIVM)所确认。目前美国和欧盟对荧光增白剂在卫生巾中的使用亦没有限定要求。 特此说明 中国造纸协会生活用纸专业委员会 2014年4月1日 附:荧光增白剂小知识荧光增白剂小知识 荧光是一种物理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存在于各种动物体中,像很多海生物,陆地的萤火虫咖啡等。发光的原理是这些生物和物质含有各种荧光蛋白质。2008年的诺贝尔获奖者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他获奖的课题就是有关应用某种水母的荧光蛋白质(GFP)的研究。一些荧光在人的身体中也存在,他们对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酪氨酸和色氨酸等氨基酸,维生素A、E、和B12 维生素B2,核营、荷尔蒙等。一些天然的物质也会产生荧光,如发酵的食品(酱油、普洱茶、白酒、红茶和咖啡)、叶绿素、肾上腺素、血液中的复合胺、黄酮、嘌聆等。 荧光增白剂在上个世纪开始,被运用于织物的染色,后来被大量运用于白色和浅色织物的漂染中,应用于日用消费品行业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纺织品、纸张、合成洗涤剂、塑料、涂料、防伪、激光探测等许多领域,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国外(主要为欧洲及美国)对荧光增白剂的安全性进行过广泛的毒理学研究,包括:经口毒性试验、经皮毒性试验、眼刺激试验、皮肤刺激试验、吸入毒性试验、生殖试验、致畸试验、致癌试验、光毒试验等。所有这些研究均表明荧光增白剂为无毒或低毒型,没有潜在的致癌风险,可安全使用。进一步进行的人体皮肤敏感性和皮肤刺激性研究表明了荧光增白剂不会引起皮肤刺激与敏感。基于这些安全性资料,包括美国、欧洲等大部分国国家对添加的荧光增白剂都没有法规要求。 国内对荧光增白剂也进行过很多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证明荧光增白剂不仅对消费者是安全的,对生产荧光增白剂的工人也是安全的。如上海合成洗涤剂三厂从1967年开始生产到1981年15年间,由于生产条件的限制,操作工人吸入较多量的粉尘,痰中有较浓的荧光增白剂。经调查,在车间工作的58人除与全场一致的常见病外没有职业病,也没有发现荧光增白剂引发的皮肤病或肿瘤。我国预防医学家于1999年按照GB7919—87中的光毒、光敏和Ames试验方法对卫生纸中FWA的安全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证明其不具有光毒性和致突变性,也非光敏物质。 参考文献1. 董仲生. 荧光增白剂实用技术.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2. 马德强. 荧光增白剂. 化工百科全书(18).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1047-1061.3. 王景国,容建明. 国内外荧光增白剂的状况与展望. 染料工业,2002,2:9.4. 步平译,张贵民校. 荧光增白剂的毒理学性质. 日用化学工业,1998(6).5. 周益宏. 荧光增白剂施用研讨. 中国造纸,1990,5.6. 瑞士Ciba-Geigy有限公司A. E. Siegrist 蔡方译. 荧光增白剂的毒理学研究. 日用化学工业,1981,4. 7. Burg, A.W., Rohovsky, M.W. & Kensler, C,J.1977 Current Status of Human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aspects of FWAs used in deterg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CRC Critical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Control pg. 91-120 8. Thomann, P and Kruger, L. 1975. Acute Oral, dermal and inhalation studies. Environ Qual Saf Auppl. 4: 193-198. 9. Keplinger,M.L., Fancher, O.E., Lyman, F.L, & Calandra J.C. 1974. Toxicologic studies of four fluorescent whitening agents. Toxicol. Appl. Pharm. 27: 494. 10. Ullmann et al (1990) in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on ingredients of European household cleaning products. June 2001. 11. Luckhaus & Loser, 1975, FWAs, Guest Editors R Anliker and Muller, Georg Thieme Publishers, Stuttgart) 12. Maurer (1984) in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on ingredients of European household cleaning products. June 2001. 13. Wollny 1995 in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on ingredients of European household cleaning products. June 2001. 14. Kuger 1974, Ullmann 1975, Maurer 1984, Ullmann 1991, Rijcken 1993, Braun 1995 & Wnorowski 1999 in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on ingredients of European household cleaning products. June 2001. 15. G Kimmerle in Acute oral, dermal and inhalation studies—Thomann, P and Kruger, L. in FWAs—Georg Thieme Publishers 1975. 16. Lyman, F.L, Schulze, J., Ganz, C.R., Stensby, P.S. Keplinger, M,L. & Calandra, J.C.1975 Chronic toxicity of four fluorescent whitening agents. Food Cosmet. Toxicol. 13: 521. 17. Keplinger, Lyman and Calandra, 1975 in FWAs, Guest Editors R Anliker and G Muller, Georg Thieme Publishers, Stuttgart 18. Lorke,D. & Mechemer,L. 1975 Studies of embryo toxicity in rats and rabbits.Environ Qual Saf Suppl. 1975;4:223-9. 19. Keplinger,M.L., Fancher, O.E., Lyman, F.L, & Calandra J.C. 1974. Toxicologic studies of four fluorescent whitening agents. Toxicol. Appl. Pharm. 27: 494 20. Fitzgerald 1991 in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on ingredients of European household cleaning products. June 2001. 21. P&G unpublished data 22. Snyder, F,H., Opdike, D.L., Rubenkoenig,H,L. 1963. Toxicologic Studies on Brighteners. Toxicol. Applic. Pharmacol. 5: 176-183. 23. Muller, D, Fritz, H, Langauer, M & Strasser, F.F. 1975. Nucleus Anomaly test and chromosomal analysis of bone marrow cells of the Chinese hamster and dominant lethal test in male mice after treatment with FWAs— in FWAs, Guest Editors R Anliker and G Muller, Georg Thieme Publishers, Stuttgart 24. Kilbey, B.J. and Zetterberg, G. 1974. Optical Brighteners. Letter to Editor. Science, 183: 798. 25. Volkner 1990 in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on ingredients of European household cleaning products. June 2001. 26. Forbes, P.D. and Urbach, F. (1974, 1975) Photocarcinogenesis: Lack of enhancement by fluorescent whitening agents, in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Safety, Suppl. Vol IV, 27. Procter and Gamble—unpub. data 28. Bayer AG & Ciba Geigy unpublished data 29. Griffith, J.F. 1973 FWAs, tests for skin sensitization potential. Arch. Dermatol. 107: 728. 30. Gloxhuber, C., Hecht, G. & Kimmerle, G. 1975 Toxikologische Undersuchungen mit Aufhellern (Blankophor-Typen), Arch. Toxicol. 19: 302. 31. Zussman, H.W., Lennon, W & Tobin, W. 1956. Recent developments in brightening agents. Soap Chem. Spec. 32: 35-39. 32. Zweidler, R & Hausermann, H. 1964. Optical Brighteners. In: Encyc. Of chemical Technology (Kirk Othmer, ed.) 2nd ed. 3: 737-750. Wiley, NY. 33. Zweidler, R. 1969. einfuhrung in die Chemie der optischen Aufheller. Textilveredlung, 4: 75-87. 34. Stensby, P.S. 1965. Optical brighteners in fabric softeners. Soap. Che,m. Spec. 41: 85-88. 35. Stensby, P.S. 1967a Optical brighteners in laundry products. Detergent Age 3: 20-27. 36. Stensby, P.S. 1967b Optical brighteners and their evaluation. Soap chem. Spec. 43: 41-44. 37. Stensby, P.S., Findley, W.R., and Liebert, C.W. 1969. Fluorescent whitening agents in enzyme containing laundry products. Deter. Spec. 6: 29-32. 38. Sakar, A.K. 1971. Fluorescent whitening agents. In: Textile Technology (J.G. Cook, ed) Merrow Technical Library, Merrow Publishing Co. Ltd. Watford, Eng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