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 首页
  • 委员会介绍
    • 简介
    • 组织机构
  • 行业动态
    • 企业追踪
    • 行业资讯
    • 市场营销
    • 发展论坛
    • 环球资讯
    • 企业人物
    • 创意空间
    • 产品抽检
    • 其他
  • 会议及展览
    • 生活用纸国际科技展览会
  • 刊物
    • 生活用纸
    • 中国生活用纸年鉴
  • 年度报告
    • 报告介绍
    • 年度盘点
  • 政策法规
    • 政策类
    • 标准类
  • 联系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图片链接
    • 文字链接
  • 科普专栏

行业动态

  • 企业追踪

  • 行业资讯

  • 市场营销

  • 发展论坛

  • 环球资讯

  • 企业人物

  • 创意空间

  • 产品抽检

  • 其他

  • 2011-07

    15

    商品跑不赢最后一米:各种收费名目繁多

    商品跑不赢最后一米:各种收费名目繁多2011-7-14 商界评论 ●40%:最后一米的加价比率。 ●30项:名目繁多的各种费用。 ●1000万元:一家中等供应商一月内可以产生1000万元甚至几千万元的账款。 辛苦苦养大的一头肥猪,到了销售的时候才发现2/3要白白送给卖猪肉的人,而且,不给就卖不出去——这就是某些生产型企业在流通环节所面临的问题,进入终端“最后一米”的费用有时远远大于自己生产中全部环节的利润。 尽管如今的产品零售终端渠道呈现多元化,从实体销售渠道中的大型综合超市到虚拟网络中的团购、淘宝,看似作为产品的上游生产厂商及大型分销商在下游销售渠道越来越宽广,销售机会也是越来越多,但生产厂商在面对终端渠道的时候并没有降低自己的通路成本,产品在终端销售通路中的费用反而越来越高了。而终端零售卖场成为大赢家,既盘剥厂家利润,又蚕食消费者的腰包。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近期对3000家零售商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零售企业总体收费额度(包括“进场费”和扣点)占销售额的比重最高可达26%。其中,零售商与中小型供应商、特别小型代理商的合作中,平均毛利率为30%~35%,加上返点,个别商品的毛利率能达到40%。 也就是说,某种产品的进价,超市要加价40%卖给消费者。 终点一米三本账 面对终端渠道的挤压和上架费用的上升,部分生产厂商感慨,商超收取的各种费用已经占到了生产企业纯利润的一多半,这实在让他们有些难以接受。 账本1:进场费上的盘剥 进场费作为生产商要进入卖场的门槛费用,不论生产商经营何种商品,都要向卖场提供少则千元多则上万元的费用。 除此之外,生产商还要交“新品费”,每个品种200元。卖场每年都要搞店庆,每个产品要收“店庆费”2000元以上不等,要新开连锁店,又要收取开业赞助费2000元以上。每个产品还要收“堆头费”400元以上。商场不定期印制DM广告向社会发放,还要收“DM费”400元以上。厂商要派促销小姐进卖场,就必须交“促销员管理费”,按人头收,每人交150元以上。促销员的工装工牌也要收取着装费。技术监督局、卫生防疫站等部门要到卖场不定期抽检商品质量,提取样品,所以企业还要交“抽检费”……不一而足。 为了将商品的费用降到最低,拉低费用成本,厂商往往会想尽方法提升自己在门店的销售额,否则,一种价值几元钱的小商品的进店费用可能会数千元乃至上万元,即使厂商有一定的毛利也要花费较长的时间,销售成千上万的商品才能够赚回进场的相关费用。 不惟超市的终端要收取进场费,在西安朱雀农产品(15.79,0.00,0.00%)交易市场,一个菜农批发商,仅摊位费就需每天交300元,如果算上车辆损耗、过桥费、油费、人工费等费用,一个月就要2500~3000元的成本,而批发白菜的价格如果每斤0.25元,农用三轮车一车载白菜5吨左右,四轮车一车载白菜20吨,这样菜农一个月辛苦下来也挣不上几个钱,有时还出现亏损。同样在西安,在胡家庙农产品综合市场收取各门面房摊位费(管理费、卫生费)每年3万~4万元,一个摊主的一年收入近一半交了摊位费。 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甚至农产品进入终端,原本低廉的价格被无形中推高,而涨价往往是被转嫁给消费者。而一般来说,超市里出售的全国统一定价的大品牌商品,想在局部地区进行调价非常困难。由于零售价是固定的,代理商的利润空间本来就有限,如果超市大幅增高费用,代理商每卖一件产品都会亏损。如果超市要求必须涨,代理商没办法只有退场。 账本2:促销究竟肥了谁 当厂商将商品供给终端门店后即面临销售的环节,如果商品的价格制定得比较高,可能会面临销售惨淡的结局。而商品滞销的结果就是被清理出卖场,那么,厂商商品进场的最初投入就将化为泡影,如果要勉强上架,那就要按照卖场的要求补充商品毛利。 例如,如果该品类商品一个月一般能够销售100件,产生1000元的毛利,而厂商的商品销售毛利只有500元,那么,厂商就需要给门店补500元的毛利,否则就会被清场。 因此,如果厂商希望卖场的商品畅销,就需要拟定促销活动,除了缴纳促销展台费用外,厂商经常要先让利,降低供货价格,之后才能够进行促销。 然而,促销活动往往让厂商有苦说不出。北京金路易速冻食品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吕勇介绍称:“每次促销活动我们基本上让利20%。一般情况下,商场有可能加价率加5个点或者不加价,可以平进平出地销售。比如,一袋水饺的出厂价为6.8元,我们的促销价是5.6元,比出厂价低出17%。但是促销活动维持不过10天,超市依然要恢复到7.8元的销售价格,这要比6.8元的出厂价高出近15%的比例。” 也就是说,商品在让利促销过程中,超市往往低于出厂价很多在销售,但是销售一周左右可能就恢复销售价格,而厂商的特价供货周期往往会大于超市的促销周期,即超市可以利用促销期来获得更大的利润。因此,厂商这段时间的销售费用会高于常态供货,这种让利往往使得厂商进退两难,一面看到销售额不错,另外一面看到的是门店的各项促销费用的提升和出厂价格的暗亏。 但是,如果厂商不进行促销活动,清场的结局更加悲惨…… 账本3:账款结算的拖字诀 当厂商的商品进入卖场销售一段时间后即到了所谓的销售结算账期,大部分的账期少则数周,多则数月,有些厂商往往会因为进店费、促销费等各项费用使得自己在结算的时候面临四处遭盘剥的局面,并且很多小厂商的总销售额偏低,可能还会面临结算周期一拖再拖的情况,甚至还会有卖场以尚未结款为由,迫使厂商答应他们的一些不平等条件。例如要想结款就要买一定数量的超市卖场的自有品牌月饼,为了结款厂商必须给下一家门店供货,为了结款必须给超市卖场提供额外的营销返利支持,等等。总之,到了商家手中的钱,想要回来太难了…… 众所周知,家电卖场巨头苏宁、国美都是靠占压供应商货款、压榨供应商利润等类金融的方式,实现新店的扩张。一般情况下,苏宁、国美都会对供应商的货款占用60~90天左右,陈晓日前更是爆料:“即使在国美电器最强势的供应商海尔、西门子,每销售100元也只能从国美拿到55元回笼资金。而最弱势的小家电企业回笼资金拿得更少,帅康每销售100元,只能从国美回笼25元。” 现代零售业发展到现在,账期已经成为了行规,几乎是无法改变的,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也与供应商自身有关,供应商们为了战胜其竞争对手,竞相向零售商提供各种支持,其中包括了不断提供更长的账期支持。到了现在,供应商给零售商所提供的账期,已经成为零售商现金流最重要的来源,并成为除去商品毛利和费用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利润来源。假设某供应商在零售商的账期为月结30天,平均账期为45天;供应商订货、库存情况都是比较理性而且销量正常的前提下,供应商的产品平均每周送货两次,平均销量为每月120万元,即日平均销量为4万元。那么45天我们把它作为6周来计算,厂商在账期内共计送货12次,除了第一次是为了帮助门店减缓采购产品的资金压力外,后面的11次送货都是被零售商占用的资金。这部分的占用资金是: 日平均销量:4万元,那么45天的总销量为4万×45=180万元; 产品的每次送货量是:180万元÷12=15万元,被占用的资金就是15万元×11=165万元。 通过上面这个例子我们看到,厂商在账期内共计送货180万元,但是却被零售商占用了165万元,资金占用率约92%,这个数字远远大于厂商的销售运营能力。 而且连锁零售商规模越大,就可以利用其零售的强势地位,占用更多供货商的资金,这就好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对供应商来说,有一两百家连锁分店的零售企业完全可以在一个月内产生几百万乃至几千万元的账款。 7天,90天,180天……面对不断延长的账期、现金流的不断紧张,众多供应商却无可奈何,零售商却可以不断通过开新店扩大规模。比如说,某一个零售商给供应商平均的账期为45天,那么,它在开一家新店的时候,初期投入的资金只是新店的租金、硬件设施和员工的工资等,而无需为所销售的商品先期支付资金。在销售了45天以后,才需要支付供应商的第一笔货款。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在零售商计算账期所能得到的收益的时候,是以贷款利率来计算的,而不是以存款利率计算,这就意味着零售商完全可以通过账期政策而占用供应商资金,这也是为什么每个零售企业总是拼开店规模和门店数量的内在原因。 为什么越来越贵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在2011年的最新调查统计: ●2010年连锁企业续约房租成本平均上涨约30%; ●人工成本平均上涨15%; ●由于上述成本上升,导致百强企业的店铺数量仅增幅9.8%,是2006年以来增幅最低的一年。 统计结果显示成本的大幅上涨正在考验中国的终端零售企业。而导致成本上涨的两大罪魁祸首是租金成本和人工成本。 其中租金上涨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连锁企业之间对优质网点资源的竞争,导致主要的商业街区的价格因为需求的旺盛而推升租金的上升;二是近年来房地产价格飙升导致企业租金成本明显提高,有限的利润被租金吞噬,连锁企业续约房租成本平均上涨约30%。 而由于员工工资和福利的增长,推升零售企业的人工成本平均上涨15%。此外,人员流失率高以及因此造成的招聘、培训等方面的投入也明显增加。 上表为国内某上市百货企业的季度报表,其中人工成本、租金占整个经营开支的10.76%和18.78%。在2011年通胀压力下,零售企业如何消化如此之高的上涨成本,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甚至关系到生死存亡。 对于零售企业来讲,降低经营成本上升的办法只有想方设法提升自身的盈利水平,否则就将面临毛利大幅下滑的困境。而提升盈利水平的方式有如下几种: 1.提升商品的销售价格:通胀情况下,提升销售价格,消费者的客单价就将下滑,门店的销售总额很难得到提升; 2.降低商品的采购成本:必须从上游供应商角度出发,压低商品进价、收取其他场外的经营费用,但这种方式必然会影响到与供应商的客情关系。为了能够顺利收取相关费用,对于品类第一的品牌往往难以入手,毕竟这种品牌是门店经营的根本保证,而第二及以后的品牌往往会成为降低商品采购成本的关键对象; 3.降低其他的经营成本:零售终端的费用很多,例如人工费用、运输费用、促销费用,等等,这些费用在通胀情况下只能转嫁给中小型供应商,从而保证门店的经营效益; 4.提升商品的销售数量:提升销售数量的方式要么就是加大促销力度、提升门店的经营水平,但是最直接也最快速的办法就是增加网点,毕竟开店的成本有限,通过开店可以套取更多厂商供货,利用结算账期侵占商家的营业款,从而补充自己的现金流。 由此可见,上述方式大部分情况的结果指向,就是推高上游厂商的经营费用。而在这场终端“最后一米”的争夺战上,厂商面临巨大的挑战。 控制与被控制 对于一家制造厂商,要想不被对手控制,就只有尽量获得主动。在与终端卖场合作的过程中,不仅要合理而充分地利用来自零售渠道的采购订单,又不能被一家零售企业扼住自己的咽喉。厂商的发展不仅仅要顾及眼前的利益,更要注意企业今后的发展战略。在与大型零售商合作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仅要同步提升自己的管理技巧和水平,还要跟上零售商的一些战略发展规划。 例如:很多厂商在亦步亦趋地跟着零售商提升自己的相关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其他IT投入。沃尔玛在2003年的一个决定,就曾引发无线频率识别(RFID)系统技术的全面推广,而要想与沃尔玛合作就要拥有这个技术,否则免谈。或许有些时候,零售商的奔跑速度太快了,要配合他们的发展难免不会掉入某个陷阱中。 在这场控制与被控制的战役中,零售商日益获得了主动,终端零售商市场的集中程度远远大于快速消费品行业。举例而言,在一些零售市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不足10个重点零售客户就已经占据了供应商当地全部销售的80%以上,即使从全球范围看,许多的国际日用消费品公司在全球的前10名客户也占公司全球生意的35%~50%。因此,一方面单个供应商的销量在大型重点零售客户的总体销售比重在减少,另一方面,单个大型重点零售客户在供应商总体销售中的比重在不断地上升。这意味着,供应商对大型零售客户的依赖性在不断增强。 因此,厂商需要通过联合市场活动投资于重点零售客户,这样不仅可以改善供应商在重点零售客户处的毛利,同时,也可以加强与重点零售客户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零售商与厂商就像是被置身于一场商业摔跤比赛中的双方,存在着相互竞争与合作。对于零售商而言,当发现某一个供应商的销售占比不断上升的时候,也会刻意地削弱第一供货商的地位。这一点也是零售商和厂商经常采取的竞争方式,挑唆厂商之间的关系,借以坐收渔翁之利。不论是宝洁与联合利华,还是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对于零售商来说都不可能只销售一个厂商的商品,只有通过商品的关联对比、组合销售,才能满足目标顾客的全面的购物选择。 厂商与零售商的关系随着供应链管理的要求而逐步提升和紧密,不论是厂商还是零售商在合作中都可能面临被动,如何在与对方合作的过程中既能获得收益,又能在出现风险时全身而退,是需要考量的。如果某个零售商占据厂商销售总额的30%时,厂商就需要加强关注程度,开拓和分散渠道和客户,规避市场风险。 名目繁多的“最后一米” 经调查,零售商向供货商和摊主收取各项费用多达近30项,如进场费、条码费、调价费、堆头费、地贴、墙贴、灯箱、DM特别广告、结算手续费、信息分享费、二次运输费、商品消耗费、商品损耗费、海报宣传费、重大节日促销费、店庆费、商品陈列促销费、负毛利费、积分卡返利费、管理费、租赁费、卫生费,更名费、新店开业费等,各项费用都有特定的含义。 国美进场费 一家平板电视供应商,每年给国美的各项杂费约占总销售额的5%。像等离子、液晶等高档彩电,毛利率曾高达20%以上,但是扣除经销商的种种费用后,供应商仅能获得0.3%的净利润。 陈晓曝光的国美三大潜规则。第一,对供应商来说,国美收取的费用最高;第二,从总部到柜台,每个环节都向供应商收费,包括大量灰色收费;第三,即使海尔、西门子,每销售100元也只能从国美拿到55元回笼资金;而最弱势的小家电企业回笼资金拿得更少,帅康每销售100元,只能从国美回笼25元。 水饺和锅巴的销售账单 一袋450克的三鲜水饺。 成本4元,出厂价格6.8元。 批发市场售价7.2元,加价比率6%。 大型超市,促销售价5.6元,生产商让利17%。 正常售价7.8元,高出出厂价近15%。这是前台利润。 超市后台利润,有条码费、进店费、上架费等一系列,大概有20多种。所有加起来,加上前台利润,超市总利润可以达到40%至50%,占生产商纯利润的70%。 一袋锅巴,出厂价为1.2元,供给超市为2.55元,在超市售价3元,超市赚了0.45元,结算时超市倒扣30%的费用,也就是2.55元×30%,再剩下的就是结算价格1.8元,经销商运输经销拿走了0.6元,超市赚走剩下的1.2元。最终,1.8元到3元之间的都是超市赚取的利润。 一瓶红酒的加价过程 第一次加价:从国外到国内。 以一瓶出厂价在1~2欧元的进口红酒为例,按1欧元折合10元人民币来计算,一瓶进口红酒,在运输过程中有3元左右的运费,再纳税48.2%(消费税、附加值税和关税)后到岸成本为19.5元,之后仓储和本地运输、人工费用合计2元,售前成本,最低也应是22元左右。 第二次加价:从经销商到商场。 按照上述环节,以落地到中国已约25元的红酒为例,经销商一般会以60元左右供应给超市或者商场,给酒店的价格会在130元左右,因为酒店并非付现。以此计算,“付现”的价格与批发商给酒店的价格相差在35%左右。经销商将进口红酒批发给超市、酒店及其他消费场所的环节中,相比成本价,进口红酒的身价被提升了35%~75%左右。 第三次加价:从货架到酒杯。 超市及酒店、酒吧等提供红酒的消费场所,把酒售卖给消费者的时候,将再次加价10%~15%,即25元的进口红酒,此时到了消费者手中,就成七八十元了。而一旦进入西餐厅、酒店或者酒吧、夜店等场所,红酒身价往往提高了3~4倍,这时候在酒店的售价,就有可能“成百上千”了。 一斤黄瓜的利润分成 在一级批发市场上,黄瓜的成本价达到了1.55/斤,批发商最终以1.6元的价格售出,利润为0.05元;在二级批发市场上,1斤黄瓜的成本将近1.8元,批发商以2元/斤的价格往外批发,利润为0.2元;在零售摊点上,1斤黄瓜的成本达到2.2元,售价为3元,利润为0.8元。 也就是说,除去因各项费用造成的合理加价外,各级菜商在1斤黄瓜的身上总共赚取了1.05元,占黄瓜价格上涨额度的65%。其中,一级批发环节占的比例为5%;二级批发环节占的比例为20%;零售环节的比例为75%。1.05元的利润,不到一成被一级批发商获取,两成被二级批发商获取,超过七成的利润被零售商获得。
  • 2011-07

    15

    6月中国纸浆进口量环比减少18.03%

    6月中国纸浆进口量环比减少18.03%2011-7-14 世界废料网 根据中国海关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1至6月,中国累计进口纸浆数量达719万吨,比去年同期(2010年1至6月累计进口纸浆数量为569万吨)增加26.3%;同期,累计进口纸浆金额共计6,072,621千美元,比去年同期(2010年1至5月累计进口纸浆金额为4,193,763千美元)增长44.8%。 2011年6月,行业临近淡季,市场较为低迷。同时,浆价基本维稳,并且近期将维持常态。期间,中国进口纸浆数量达100万吨,比上月(2011年5月为122万吨)环比减少18.03%;6月进口纸浆金额共计885,748千美元,比上月(2011年5月为1,094,068千美元)环比减少19.04%。
  • 2011-07

    15

    6月中国纸及纸板进口量环比减少3.23%

    6月中国纸及纸板进口量环比减少3.23%2011-7-14 世界废料网 根据中国海关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1至6月,中国累计进口纸及纸板数量达168万吨,比去年同期(2010年1至6月进口纸及纸板数量为176万吨)减少4.9%;期间,中国累计进口纸及纸板金额共计2,050,414千美元,与去年同期(2010年1至6月进口纸及纸板金额为1,840,178千美元)相比增长11.4%。 2011年6月,本月国内市场普遍较为冷清。并且,临近淡季,各方需求都较为低迷。另外,本月国际原材料价格行情同样比较稳定。因此,本月纸及纸板的进口也有所缩减。期间,中国进口纸及纸板数量达30万吨,相比上月(2011年5月为31万吨)环比减少3.23%;6月进口纸及纸板金额共计376,338千美元,与上月(2011年5月为376,451千美元)相比环比减少0.03%。
  • 2011-07

    15

    美卓织物开机支持 给力纸厂开机

    美卓织物开机支持 给力纸厂开机2011-7-15 美卓(中国)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十分适合用来形容美卓公司的织物专家在纸机运行初期提供的支持。随着Tamfelt成为了美卓公司的一部分-美卓织物业务线后,在工厂、纸机供应商和织物生产商之间的合作达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紧密程度——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 一台新纸机在开机前、开机中以及开机后的气氛总是非常的忙乱。所有的纸机操作人员都要有很多事情要做。有了美卓公司的织物开机小组的帮助,他们可以在制造织物方面得到专业的支持,并且各自发挥所长,为尽快达到设定的开机目标做出贡献。 “这一切都始于和客户与纸机供应商的技术团队密切交流,了解他们对于纸机织物供应商在开机时期的期望。我们很认真地讨论了双方的目标,需要的服务以及有可能出现的瓶颈。” Pascall Schuivens,美卓织物业务线产品销售经理这样解释道。“我们的开机团队很注重开机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细节。那些需要紧急处理的事情我们都立即和操作人员讨论,而那些不那么紧急的事情就会在纸机开机后再商量。” 针对纸机操作人员的综合培训是提供织物开机支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包括美卓织物产品的设计、生产、安装、接缝、清洁及其他有效的服务和故障的排除。 同时提供专业的服务 根据供货的范围,织物开机团队的规模也会发生变化。使用美卓公司的织物和毛毯的纸机部门越多,团队的人员也就越多。 “这个团队不仅仅帮助操作人员安装织物产品,并且也会进行各种测量,比如纸张中的绝干固含量,或者压榨毛毯中的水分或透气性。” Sebastian Lohm,技术服务经理, 美卓织物业务线补充道。 其中的一项专业服务是对辊子表面和脱水单元的实地考察,这是在纸机开机前进行的。美卓公司在芬兰坦佩雷和尤安科斯基的实验室在生产已经现场制作出的铸件表面的电子显微镜图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一个专业服务是辊子速差服务。“我们会检测辊子的速度是否正确,是否与驱动控制系统所提供的指示相符合。我们也可以检测可能的辊子速度脉冲。正确的辊子速度在确保纸机平稳启动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可靠的设定是关键。”Schuivens指出。 “在PM9和PM10上,我们得到了美卓公司的织物开机支持很好的帮助。总而言之,我们在选择织物供应商时,会考虑价格、参数、技术建议,本地支持以及延伸的现场服务支持。”Francisco Carilla工程项目总监,SAICA说道。2010年11月,Carilla在芬兰坦佩雷举办的美卓公司织物日上做了一个演讲,来说明纸机开机过程中织物供应商的起到的作用。 唯一的一个开机教程 尽管有很多的忙乱,美卓公司的织物开机团队还是把所有和纸机织物有关的事实写在了通常所说的开机日志中。这本书是一个关于安装在纸机上的织物产品和它们在开机前后的设置的概述。美卓公司是唯一一个编纂了这样一本书的织物供应商。第一本书始于2002年,当时美卓在美国的田纳西州的Weyerhaeuser Kingsport纸厂PM 1开机。这本书为操作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培训材料。它也涵盖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包括织物生产、研发和产品使用。 根据实际开机的经验,可迅速调整好产品。 更好的功能和更多的监控 “我们不再是开机过程中的第三方。成为美卓公司的一部分让我们有了在计划方面和技术方面更好地为工厂服务的能力。”Lohm总结道,“当启动美卓公司纸机时,有更多眼睛来监控这一进程并确保工艺的顺利。”
  • 2011-07

    14

    2011年7月14日浆价信息

    2011年7月14日浆价信息2011-7-14 6月欧洲主要港口木浆总库存116.05万吨,较上月113.56万吨(修正后)增加2.19%。下半周,上海桉木浆看空气氛愈发明显:鹦鹉报5100,极少实单;小鸟等暂缓报价,参考报5000;明星量少,报5100。下半周,上海针叶浆价继续走低:银星报5950-6000,低端小单成交;狮牌报6000或以上;北木、凯利普售6150。湖南针叶骏泰、金凤报6200;阔叶骏泰报5150,少量实单。河南博湖苇浆报4800~4850;两面针竹浆5300。河南乌针报6000、不乏高端报6100,实单5950~6000、高端渐无。布阔无货可售;小鸟坚挺报5200。
  • 2011-07

    14

    中国:让造纸业向绿色出发

    中国:让造纸业向绿色出发2011-7-14 经济参考报 造纸行业正在面临节能减排的硬任务,近年来已有超过600万吨造纸落后产能被淘汰。 国家发改委4月26日公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明确将单条化学木浆30万吨/年以下、化学机械木浆10万吨/年以下、化学竹浆10万吨/年以下的生产线列入淘汰之列,同时入围的还有新闻纸、铜版纸生产线。 在6月30日召开的全国2011年上半年总量减排核查核算视频会议上,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表示,考虑到“十二五”开局各地的投资冲动,国际经济的日趋回暖以及需要时间部署新增约束性指标的对策措施,减排任务相当艰巨。2011年国家确定的减排任务是,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四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同2010年相比均下降1.5%。淘汰落后产能是2011年的重要任务。造纸业中的落后产能将无处遁形。国务院4月6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2011年底前,淘汰年产3.4万吨以下草浆生产装置、年产1.7万吨以下化学制浆生产线,淘汰以废纸为原料、年产一万吨以下的造纸生产线。 2010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造纸行业贯彻执行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和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2008)》等一系列相关政策与法规,企业重组力度加大。 环境保护部公布的《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0年淘汰造纸落后生产能力52万吨。钢铁、水泥、焦化及造纸、酒精、味精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均超额完成任务,造纸行业单位产品化学需氧量排污负荷下降45%。 工信部2010年12月公布的各行业落后产能淘汰指标中,造纸行业的目标从最初的53万吨被调高至465万吨。 而各地淘汰落后产能的重拳也密集出台,甘肃省2011年度计划淘汰的60户落后产能企业名单中造纸企业占到了七家,河南2011年度淘汰落后产能计划造纸达到192.89万吨,江苏省公布的67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中,造纸企业达到了八家,部分将被整体关闭。 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09年末,造纸行业已淘汰落后产能600万吨,集中在以生产低档文化纸以及包装纸的中小企业,其生产原料以草浆为主,技术工艺落后,在环保排放上也无法达标。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行政管理确是淘汰造纸业落后产能的一把利剑,真正有实力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都会切实履行吨纸废水排放量等国家标准。但是,行政手段并非淘汰落后产能的最佳解决之道,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很容易造成一刀切的局面。持续的技术进步与充分的市场竞争,才是行业发展的归途。
  • 2011-07

    14

    绿色造纸离我们还有多远

    绿色造纸离我们还有多远2011-7-14 经济参考报 7月将进入节能减排政策的密集发布期,包括造纸业等传统“两高一资”在内的行业很可能面临新的调整。记者日前了解到,包括化工在内的六大高耗能产业在前五个月合计用电量8873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48%,对全社会用电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2.7%。多位知情人士和专家向记者表示,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过热的地方投资仍将主要投资点放在更易直接拉动GDP的高耗能产业上。 而多地频发的造纸厂污染事件也让有关方面加强了该行业的环评审批,本报记者通过采访业内人士和行业专家,介绍了国外对造纸业的一些综合治理方法,试图为我国的绿色造纸事业提供一些参考。 科学可以让“黑液”变绿 砍伐树木、大量用水、产生黑液造纸行业一直以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企业“两高一资”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造纸行业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制浆段。制浆是指利用化学的方法、机械的方式或两者结合的方法使植物纤维原料离解变成本色制浆(未漂浆)或进一步漂白成漂白纸浆的生产过程。主要的制浆方法有碱法制浆、亚硫酸盐法和机械制浆。 用亚硫酸盐法制浆时产生的蒸煮废液称为造纸红液。碱法制浆产生造纸黑液。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造纸厂采用碱法制浆而产生黑液。 黑液中所含的污染物占到了造纸行业污染排放总量的90%以上,且具有高浓度和难降解的特性,它的治理一直是行业一大难题。黑液中的主要成分有三种:木质素、聚戊糖和总碱。木质素是一类无毒的天然高分子物质,作为化工原料具有广泛的用途,聚戊糖可作牲畜饲料。造纸厂按工序排出三股水:黑液、中段水和白水。其中黑液是造纸厂污染的主要根源。 将“黑液”有效利用,甚至变成绿色燃料,是国外正在研究的一种方法。 生物二甲醚就是一个黑液转换为车辆燃料的例子。在瑞典,沃尔沃卡车公司成为全球第一个全面实地试验生物二甲醚(BioDME)的卡车生产商。这项将持续到2012年底的实验,将会有一份全面的评估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 据悉,实验所用的生物二甲醚就是由瑞典公司Chemrec以造纸黑液为原料生产出来的。Chemrec在2010年9月份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生物二甲醚生产车间。该公司估算,如果这项技术在瑞典的所有制浆厂全面应用的话,每年将会减少600万吨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这相当于瑞典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0%。这些燃料足以供应25%的瑞典汽车的能源消耗。如果这项技术在全球应用,那么将产生相当于450亿升汽油的能源供应。 参与生物二甲醚项目实验的Chemrec公司和沃尔沃公司,通过实验证明,采用生物燃料将是可行的,而这也解决了造纸黑液的处理问题。 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对二甲醚这种替代燃料表示了肯定。他认为,利用甲醇或者二甲醚来做燃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节能减排方法。 沃尔沃科技公司可替代燃料和尿素部经理帕特里克·克林特布姆(PatrikKlintbom)表示,从整体来看,二甲醚是最有前景的第二代生物燃料。二甲醚使用造纸黑液以及农业废弃物进行生产,从生产到应用的过程中,具有能效高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低的特点,而且无毒、废气排放量低。 但是,这项技术也有短板,正如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一样,原本广泛设立的加油站要转型成为新的加汽站、加电站、加液站。黑液变成汽车所能使用的燃料仍然需要走很长的路。 绿色造纸依托可持续林业 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议题正是造纸工业长久以来的前提条件。 此前在“中国纸业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上,中国林纸企业家俱乐部秘书长徐卫东表示,原木浆是我国生活用纸行业的主要原料来源,但由于造纸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投资规模巨大,受资金的制约,我国生活用纸企业向上游一体化进展缓慢,仍必须依赖进口木浆,承受国际木浆价格波动风险。因此,中国造纸企业应积极发展“林纸一体化”,以缓解对进口原料的依赖程度。纸业专家认为,要大力推进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包括国外纸业巨头APP金光集团在内的一些造纸业龙头企业已经将“林纸一体化”付诸实践。据介绍,1992年进入中国的金光集团已经在全国各地投资建立了20多家林业公司,发展林农近万户,经营人工林30余万公顷。 纸业专家认为,组建林浆纸一体化发展的林纸企业将是我国造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造纸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森林资源,如何做到林业的可持续也是造纸业所面临的挑战。来自欧洲的经验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在瑞典,出口商品中的12%以上是森林产品,如纸浆、纸和木材。但对于瑞典人来说,森林不单单是经济财产。林中漫步、乡间慢跑、打猎、采野果和蘑菇……当地人对自然界的兴趣都始于森林,而环保意识也植根于此。 由于瑞典实行公用权,一片森林不管归谁所有,大家都有权享用。瑞典环境保护局有一句口号总结公用权的使用,那就是“不打扰、不破坏”。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森林研究、基因处理都派上了用场。 在瑞典的“于默尔植物学中心”,通过对植物开花基因的研究,白杨树苗在温室里只需几周就能开花,而这在森林里通常要花上10到15年。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白杨树的种植过程可以被大幅缩短。与农作物培育发展的程度相比,森林植物培育研究的发展速度要慢得多,这主要是因为树木本身的生长周期比较长。然而现在,随着树种培育周期的缩短,树木培育发展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了。 率领这个团队进行研究的教授奥维·尼尔森预计,林业也能像农业那样多元化发展。在他描述的未来景象中,未来林区可以通过简单的克隆大面积地培育。生长周期很短的能源林,特殊培育的植物纤维林和木材林都可以很容易的进行克隆。 克隆森林听起来似乎是天方夜谭,但奥维·尼尔森认为,其实人类数千年来一直在用克隆方法培植树木:剪下一小段枝条、剔除上面的叶片并将它种在土壤里,这样插枝实际上就是在克隆。但目前这种技术仍然可能有一些风险。“克隆森林可能遭受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和虫害,因为克隆植物对这类侵害最为敏感,抵抗力最差。拿云杉和松树来说,克隆出来的杂交品种产量虽然有所提高,但抵御灾害能力却不断下降。” 由于木材需求逐年加大,价格不断飙升,转变森林利用模式成为瑞典林业过去20年时间里主要的任务。然而在生产和自然保护之间仍然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瑞典人践行一种听上去非常神奇但却很有道理的方法:“模拟”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破坏力自然火灾。 瑞典中部的林业协会Mellanskog负责人本特松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在人类开始管理森林之前,平均每年都有1%的森林会起火。目前,他们正在寻找火灾地区,研究为什么有些林区不会着火?这些林区在火灾后是什么样子?这种情况将如何影响目前生活在瑞典森林里的各个物种? 循环经济助力绿色造纸 对于中国造纸业而言,只有实现节能减排与技术升级的相互促进,打造绿色循环经济体系,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正是由于过往传统的管理模式和落后的工艺技术,造纸行业一直背负着“高污染”的骂名,在“白纸黑水”的泥潭中挣扎。但是事实上,没有污染的产业,只有污染的企业。 造纸行业是具有典型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特点的重要产业:一方面造纸原料作为一种再生资源,可以通过再生产实现有序的利用,另一方面纸和纸制品也可以实现回收再利用,同时造纸行业具有化学品回收和水循环利用方面的技术,已普遍地利用在生产环节中,造纸行业可以实现污染物的低排放,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目前,以木材为原料的造纸企业能源自给率达到95%以上,未来的纸浆厂还是一座生物工厂。 在中国造纸协会秘书长赵伟看来,绿色造纸是一个方向,而作为一个工业产品,消耗资源、产生废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因此对于造纸业本身而言,绿色造纸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造纸业以"清洁生产、节能减排"为基础的生产小循环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原材料的消耗,达到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而要寻得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从产业链的上游着手,推进"林浆纸一体化"的绿色大循环,通过“以林养纸,以纸促林,林纸结合”的方式,形成循环经济产业化发展的格局,则是浆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赵伟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北美、欧洲、日本的经验可以证明造纸业可以做到环境友好。随着近十几年来现代化造纸工业在中国的大力发展,中国也涌现了不少合格的浆纸企业。
17004条 上一页 1912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1921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电话:010-64778188       Email:cidpex@cnppri.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启阳路4号院2号楼
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0661号-4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24572
公众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