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 首页
  • 委员会介绍
    • 简介
    • 组织机构
  • 行业动态
    • 企业追踪
    • 行业资讯
    • 市场营销
    • 发展论坛
    • 环球资讯
    • 企业人物
    • 创意空间
    • 产品抽检
    • 其他
  • 会议及展览
    • 生活用纸国际科技展览会
  • 刊物
    • 生活用纸
    • 中国生活用纸年鉴
  • 年度报告
    • 报告介绍
    • 年度盘点
  • 政策法规
    • 政策类
    • 标准类
  • 联系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图片链接
    • 文字链接
  • 科普专栏

行业动态

  • 企业追踪

  • 行业资讯

  • 市场营销

  • 发展论坛

  • 环球资讯

  • 企业人物

  • 创意空间

  • 产品抽检

  • 其他

  • 2012-02

    10

    河南副省长检阅银鸽集团生活用纸项目建设

    河南副省长检阅银鸽集团生活用纸项目建设2012-2-10 银鸽集团 2月2日,共分四组的全省重点项目观摩点评拉开序幕。上午,河南副省长张大卫率领的第三组重点项目观摩团在市领导曹存正、张社魁等陪同下莅临银鸽集团第六生产基地(生活纸工业园)。市政协副主席、银鸽集团董事长杨松贺现场陪同。 生活纸工业园一期6万吨生活纸项目业已安装完毕,100亿片婴儿纸尿裤、老年护理用品等项目正在紧张施工,工业园内塔吊林立、车辆穿梭、机器轰鸣、绿意盎然,到处呈现一派蓬勃发展的好景象。 走在6万吨生活纸车间参观通道,张副省长与杨董事长亲切交谈,详细询问项目投产时间,以及投产后带来的效益。在集团产品展台前,文化纸、包装纸、特种纸、生活纸四大纸种系列产品有序摆放,生态肥、生物陶及陶雕亮彩纷呈,吸引了参观团一行驻足观看,深入了解。看到银鸽文化纸印刷的一本本《毛泽东选集》、《江泽民文选》,还有各类中小学教材;聚银活性纸、V尚妆容面巾纸、无香baby系列等生活纸创新纸品……观摩团一行对银鸽集团在造纸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出了由衷的赞叹。 在生活纸工业园区鸟瞰图前,杨董事长详细介绍了工业园区整体规划及项目进度。2011年,集团规模扩张谋跨越,进一步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高起点定位、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增强造纸主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强化造纸主业要素建设,拉长产业链条,完善造纸主业体系,发挥整体造纸主业功能,全力以赴促进集团经济又好又快健康发展。 下车间、观展台、看展板、听汇报,张副省长对集团的发展给予高度评价,称赞:“银鸽集团靠着持续不断拉链条、上项目,近年来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成效显著,亮点突出,特色鲜明,闯出了发展的广阔道路,非常不容易!尤为可喜的是,集团一班人成绩面前不止步,又投巨资开工建设了第六生产基地,并将开发、生产系列高端生活用品,定位准、起点高、速度快,这必将为企业发展增添新的动力,照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银鸽集团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 2012-02

    10

    福伊特22.5亿元贷款现已获四家银行参与

    福伊特22.5亿元贷款现已获四家银行参与2012-2-10 路透社 汤森路透旗下基点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澳新银行(澳盛银行)、汇丰控股、中国工商银行和渣打银行已加入德国造纸机械和涡轮制造商Voith的22.5亿元人民币五年期贷款.该贷款由花旗集团担任主办行.银行即将最终商定额度分配事宜. 此前有消息称,该贷款规模为15-25亿元人民币.一位消息人士称,或再有一家银行加入,因而贷款规模可能会提高. 该交易最早将於下周完成. 根据此前(11月8日)报导,这笔分期偿还交易的利率为中国央行基准利率,五年期为7%左右. 此项融资的借款人为Voith在中国的运营公司,所获款项将用於资本支出及补充一般性运营资本.   由家族所有的Voith Group旗下包括Voith Paper,Voith Turbo, Voith Hydro和Voith Industrial Services.
  • 2012-02

    10

    造纸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之主要任务

    造纸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之主要任务2012-2-10 人民网 (一)改善原料结构,增加国内供给 1、提高木纤维比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十二五”期间,木浆比重将由 22.0%提高至 24.3%,木浆增量约为 700 万吨,其中国产木浆比重由 8.4%提高至 10.3%,木浆增量约为 400 万吨。所需木材纤维原料依靠国内外两种资源,国内主要采取开源、节流并重的方针,坚持严格保护天然林资源的原则,逐步实现造纸工业用材以原料林基地供应为主。一是继续加快推进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在不占用耕地、不影响粮食安全、不破坏天然林资源的前提下,加强原料林基地建设,大力推进林纸一体化,栽培优良树种,提高林地单产,提高企业可控制林业基地比重,提倡发展“公司+基地+合作组织”和适当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提高基地供材能力。“十二五”期间,继续完成《全国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十五”及 2010 年专项规划》配套 500 万公顷林(竹)原料基地的目标;二是扩大利用林业间伐材、小径材、加工剩余物和木片;三是有条件的地区通过调整现有木材消费结构,减少农民自用材和烧材,增加工业用材比重,拓展造纸木材原料供应途径。在利用国外纤维资源方面,一是鼓励国内企业到境外进行林木资源开发或投资建设大型林纸一体化项目以及造纸原料林基地。二是鼓励企业从国外进口木材、木片,在国内适宜地区建设大型商品纸浆及木浆造纸项目。 2、加大废纸回收和利用力度。“十二五”期间,废纸浆增量约为 1400 万吨。加快建立、健全国内废纸回收系统,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规、标准和管理办法,培育大型回收企业,探索国内废纸回收利用发展模式,规范废纸回收行为,提高国内废纸回收的质量和数量,提高国内废纸有效供给水平,将国内废纸回收率由 43.8%提高至46.7%,同时仍要充分利用境外废纸资源,使我国造纸工业废纸利用率由 71.5%提高至 72.1%。 3、科学合理利用非木纤维。科学合理利用非木资源,实施清洁生产新工艺,提高节能减排和综合利用水平,提高非木纤维制浆造纸质量,对缓解国内纤维资源供需矛盾和对进口木材纤维和废纸的依赖,优化造纸原料结构具有重要作用。要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的原则,充分利用竹子、芦苇和农业废弃物如秸秆、蔗渣等非木资源,加快现有企业非木浆资源的整合与调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上规模、上水平。“十二五”期间,非木浆总量保持在 1200 万吨以上。 (二)增强创新能力,提升技术水平 1、重点研发低消耗、少污染、高质量、高效率制浆造纸技术。重点研发清洁高效的制浆技术、造纸纤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废液综合利用适用技术;生产过程节能、节水、减排、清洁生产技术;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技术;高性能纸基功能性新材料、特种纸及纸板生产新技术;高效造纸化学品及应用技术;制浆造纸生物技术;制浆造纸关键设备及脱水器材的制造技术;全自动控制技术及产业信息化技术等。建立制浆造纸工艺技术创新联盟。 2、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适用装备。跟踪研究国际前沿技术,加强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通过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着力加强产业技术和成套装备系统的集成和创新,加快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努力解决制约我国造纸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提升造纸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 3、加大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建立研究、开发、设计、制造集成平台,提高成套装备研发和集成能力。加强造纸工业科技基础能力和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大型骨干制浆造纸企业和装备制造企业技术中心作用。建设信息网络,建立中型高速文化纸机自主化示范工程和制浆造纸装备创新联盟,完善产品技术标准,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支持跨国造纸企业、装备制造企业在国内合资合作设立研发中心、培训中心等技术研发机构,联合开发新技术与新装备,提升我国造纸产业技术与装备研发水平。鼓励国内企业参与国外技术研发,接受技术转让。 4.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大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造纸业的力度。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原则,进一步推进企业全面实施和提升生产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水平。通过采用信息技术,系统整合企业内部的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物流配送、节能减排、项目管理及人力资源等环节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降低各单元体的经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有条件的企业在此基础上,可加强企业内部资源全面管理(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资源管理(CRM)及电子商务阶段的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5、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积极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在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方面的作用,共同承担行业人才培养的责任。一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大对高水平研发人才,高技能工程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培养。二是以适应现代化造纸生产为基本要求,加强中等教育和职工培训,培养基层一线高水平的操作技工。三是进一步优化人才知识结构,逐渐形成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三)优化产业布局,合理配置资源 调整造纸产业布局应根据国家功能区规划的总体要求,遵循资源永续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统筹考虑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满足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要求,合理发展原料林基地,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重点环境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严重缺水地区禁止新建扩建制浆造纸项目。 1、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 7 个省(市) 纸及纸板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 37%左右,是我国造纸第一大产区,该区域水资源相对丰富,但水污染、湖泊富养化问题比较突出。“十二五”期间,该区域造纸工业应高度重视防污与节水并重,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宜充分利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南部地区适宜发展速生丰产林的条件,继续推进林纸一体化发展。长江三角洲具有区位优势和较发达的造纸工业基础,利用进口木浆和国内废纸,建设文化用纸、包装纸板及特种纸生产基地。该区域内局部地区布局过于密集、企业规模小,环境容量难以承载,要控制开发强度加强调整和整合,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2、黄淮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和河南6 个省(市)造纸产量占全国造纸产量为 30%左右,是我国第二大产区。其中山东、河南、河北 3 省造纸产量占全国造纸总产量 29%左右,企业布局较密集。该区域是草浆主要产区,水资源紧缺,环境容量小,优质纤维资源短缺,产业发展支撑条件受到限制,属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区域。“十二五”期间,要加大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施控制增量与优化存量并重,通过淘汰落后获得增量,强化环境监管,严格控制造纸工业的用水总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调整原料结构和企业布局,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适度发展化学机械木浆,增加商品木浆和废纸的利用。积极研发和应用秸秆的清洁生产技术,调整草浆结构。以现有优势产区布局为基础,细化造纸工业分区,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新格局。要以重点骨干企业(集团)为依托,整合区内资源,带动区域造纸产业升级。同时要突出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到区域外和国外选择投资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该区域原则上不再布局新的制浆造纸企业。 3、华南沿海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和海南 4 省(区)造纸产量占全国造纸总产量 22%左右,是我国第三大产区。该区域总体上纤维资源和水资源丰富。“十二五”期间,该区域造纸工业应实施调整与治污并重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采取推进造纸原料林基地建设和利用境外木片等措施,发展林纸一体化基地。珠江三角洲地区要控制开发强度,应以商品浆和废纸造纸,进一步完善、健全包装纸板生产基地,同时调整产品结构,改变产品结构单一的状况。区域内局部地区企业布局过于密集且规模小,应加快现有企业整合,淘汰落后产能,防治污染,促进产业升级。广西地区还应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蔗渣资源,积极发展蔗渣制浆造纸。 4、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 3 个省造纸产量占全国造纸总产量的 2%左右,是我国北方发展速生林基地的主要区域。该区域土地资源丰富,有一定纤维、水资源条件和造纸工业基础,该地区应充分利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相关政策,在自然条件和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区域适当发展制浆造纸,以现有大型骨干制浆造纸企业为依托,加强业内优质资源整合和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充分利用国外纤维资源,同时配套建设以现有中幼龄林改培为主的速生丰产原料林和芦苇基地。 5、西南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 5 个省(区),造纸产量占全国造纸总产量的 6%左右。该区域多属高山与高原,水资源相对丰富,林竹资源开发潜力大,但开发有一定难度。四川、重庆地区要以竹资源开发为重点,合理规划布局,发展竹浆。贵州、云南可适当发展一定规模的木浆和竹浆,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6、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6个省(区)。造纸产量占全国造纸总产量的 3%左右。该区域地处江河源头,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内纤维、水资源短缺,不宜发展造纸工业。该区域要通过骨干企业的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做到节能减排、清洁发展。 (四)推进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 1、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原则,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领域大力节约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对各环节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实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一是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新建、扩建及技术改造项目要采用节约资源、能源和土地的技术工艺与装备及相应的保障措施,实现生产过程中的减量化。二是增强全行业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意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全面推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推进制浆造纸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串联用水系统和循环用水系统,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减少新鲜水用量。到“十二五”末,单位产品平均取水量比 2010 年降低 18%。三是推进制浆造纸企业采用先进成熟适用的回收利用技术,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余压、余热)、废渣、废液进行综合利用处理,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化。四是鼓励发展高得率纸浆和废纸浆造纸,节约纤维资源。“十二五”末,吨纸及纸板消耗原生纸浆由 2010 年平均 340 千克降至 324 千克。五是在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实施造纸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促进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 2、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防治污染。推广应用先进、成熟、适用的制浆造纸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进低能耗蒸煮、碱回收、封闭筛选、氧脱木素、无元素氯漂白、全无氯漂白、低白度纸浆及其纸产品生产、未漂白纸浆及其纸产品生产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以水污染物防治为重点,兼顾废气、废渣处理,采用封闭循环用水、白水回收、中段废水多级生化处理、烟气高效净化、废渣资源化处理等技术,提高综合防治水平,减少“三废”的排放。现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加快技术装备更新,降低单位产品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3、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严格监管。一是加大对国家《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水污染防治法》《造纸产业发展政策》《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2008)等法律、法规、标准与政策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增强全行业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二是推进政府为主导、企业为责任主体、社会监督协调的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绩效考核制度,环境执法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积极推行环境认证和环境标识制度,实行清洁生产审核,环境质量公告和企业环保信息公开制度,促进社会公众参与并监督企业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三是严格造纸行业准入条件,落实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及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和目标责任制,从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4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减排减污。着力加快解决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的造纸工业结构调整和污染问题。现有制浆造纸企业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与设备,抓紧技术改造,淘汰年产5.1万吨以下的化学木浆生产线、单条年产3.4万吨非木浆生产线和单条年产1万吨及以下废纸浆生产线,以及窄幅、低车速、高消耗、低水平造纸机。禁止采用石灰法地池制浆(宣纸除外)、限制新上项目采用元素氯漂白工艺(现有企业逐步淘汰),禁止进口国外落后的二手制浆造纸设备。完善“三废”治理设施,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对经限期治理仍不能达标的企业或生产线要依法整顿或关停。“十二五”期间,继续实行产业退出机制,调整和明确淘汰标准,量化淘汰指标,加大淘汰力度。新增日处理污水能力300万吨,淘汰纸及纸板落后产能1000万吨以上。 5、加速推进二噁英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氨氮的减排进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国家实施计划》,推进我国造纸工业二噁英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减排进程。 根据《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2008)新增加氨氮、总氮、总磷限值的要求,加强造纸工业氮、磷污染物的调研,摸清情况,采取措施,升级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强化脱氮除磷功能,推进氨氮等污染物减排。 (五)优化企业结构,推进兼并重组 1、着力培育一批骨干企业。按照优势互补、自愿结合的原则,整合造纸资源,推进企业战略重组,在重点发展区域,以林地资源为核心要素,将相对集中的林地资源向重点企业倾斜,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做强做大,支持国内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整合和“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形成若干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别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大型骨干制浆造纸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骨干企业的战略管理、资源运营、资本运作、产品制造和营销服务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引导中小造纸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通过实施横向联合和企业退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关停不能达标排放的小企业,改变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的局面。引导中小企业在细分市场上做到专业化,在产品质量上做到精细化,在产品品种上做到特色化,在产品开发上做到创新化。 3、调整企业规模结构。切实贯彻适度经济规模的要求,发挥规模效益,除薄页纸、特种纸及纸板等特殊品种外,对新建、改扩建项目要突出起始规模。努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到 2015 年形成纸及纸板年产 100 万吨以上企业 20 余家,木浆年产 100 万吨以上企业 3 家,排名行业前 30 名的企业纸及纸板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由目前的 42.3%提高至 45.0%以上。(六)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 1、开发低定量、功能化纸及纸板新产品。增加纸及纸板新品种,大力发展特种纸及纸板,形成造纸工业新的增长点。重点开发低定量含机械浆的未涂布和涂布印刷用纸,如精制新闻纸、超级压光纸、颜料纸、低定量涂布纸、薄膜涂布胶印纸、机械整饰纸等具有良好彩印性能的纸张;信息用纸,如喷墨打印纸、热敏纸、复印纸等纸品种;食品包装纸及纸板,如液体包装纸板、食品包装专用纸等纸品种;低克重、高强度瓦楞原纸及纸板,如应用于小型和重型商品保护及运输包装的低克重、高强度的瓦楞箱纸板;功能各异技术含量较高的特种纸及纸板,主要包括生活、建材、电气制品、工业过滤器、机械工业、农业、信息、光学、文化艺术、生化尖端技术等领域用纸;引导低碳消费的低白度或未漂白系列环保型纸产品等。 2、加快低档产品的升级换代。整合现有资源,对消耗高、质量差的低档包装纸及纸板、印刷书写纸和生活用纸等产品,实施有针对性的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防止趋同化,开发特色产品。 3、大力发展环保型纸产品。加快制定低白度纸浆及其纸产品和未漂纸浆及其纸产品的《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标准。适时修订《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再生纸制品》标准的相关内容,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鼓励造纸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扩大废纸利用,积极发展环保型纸产品。 (七)建立节约模式,倡导合理消费   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积极倡导纸及纸板产品的合理消费,培育“节约用纸、适度消费、循环利用、绿色低碳”的纸张消费观,改变目前过度追求高白度等指标的纸产品消费倾向,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尽快修订造纸产品标准,将部分推荐标准升级为强制标准。鼓励发展符合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要求的新产品,满足多元化的消费要求,倡导以绿色低碳的纸品包装替代部分化石原料制品包装,引导绿色消费。政府采购要根据实际用途,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优先采购使用掺有一定比例废纸生产的纸产品,积极推进数字化办公,减少办公环节纸制品的消耗。新闻出版业要根据实际需要,加大力度整顿出版物、广告过滥问题,节约用纸。包装业要积极倡导节约型模式,鼓励适度包装,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过度包装。
  • 2012-02

    10

    广西钦州市领导视察金桂林浆纸项目建设

    广西钦州市领导视察金桂林浆纸项目建设2012-2-10 钦州日报 2月7日,钦州市长肖莺子到广西金桂浆纸业有限公司现场办公,为企业上门服务。肖莺子强调,金桂林浆纸一体化项目是钦州市的重大项目,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沟通,主动服务,全力支持,确保一期制浆项目顺产达产,造纸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力争早日建成投产,同时加速推进二期项目前期工作,有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有效提升城市综合实力。 肖莺子实地查看了金桂林浆纸一体化项目(一期)厂区建设进展情况,并召开现场办公会,听取生产建设情况汇报。据介绍,2011年,金桂公司全年实现收入12余亿元。金桂一期制浆项目通过了国家环境保护部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目前,各项工程正加紧推进。肖莺子对项目总体进展情况表示满意,并就项目建设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逐一和与会部门负责人研究解决。 肖莺子表示,金桂林浆纸一体化项目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重大项目,也是提升钦州市形象及综合实力的重大项目。在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西金桂浆纸业有限公司的共同努力下,金桂一期工程30万吨化机浆项目已竣工投产,60万吨造纸项目正在抓紧建设。我们在巩固成绩的同时,更要为加快项目建设步伐提供全方位服务,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加快配套设施项目征地拆迁工作,解决好项目的生产用电等问题。 肖莺子强调,金桂林浆纸造纸项目按期投产试运行意义重大,将有力地推动钦州市乃至全区林浆纸一体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有效促进循环经济、生态环保的建设。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沟通,主动服务,全力支持,解决好企业当前发展所遇到的问题;要立足全局,以非常办法、非常措施、非常力度,按照项目投产的节点做好各项服务工作。肖莺子同时希望,企业要按照既定的目标,抓紧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快项目工程建设和管理,确保造纸项目建设顺利,尽早建成投入试运行,同时加速推进二期项目的申报审批前期工作,力争扩大规模,做大做强,有力推动钦州经济发展,有效提升城市综合实力。 副市长金大刚,市政协副主席陈润良陪同调研。市政府秘书长陆明主持现场办公会。 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市发改委、国土资源、财政、林业、金融办、供电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在会上就相关问题的解决作表态发言。
  • 2012-02

    10

    世界木材供应趋紧 木材进口恐面临原料荒

    世界木材供应趋紧 木材进口恐面临原料荒2012-2-10 中国建材第一网 近年来,中国的木材进口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木材进口量不断增加。福建莆田口岸是中国原木进口最大的水路口岸。福建莆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上半年,莆田口岸共检疫进口原木11.89万立方米,货值1852.2万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58.5%和64%。 进口的大量增加引发了各界对中国木材供应的担忧。不久前,全球林业产品行业供应商RISI更是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木材供应赤字(其原木和圆木进口量与木料、木板、木刨花和木浆等主要产品的进口量相当)将从2009年的1.07亿立方米猛增到1.82亿立方米。 据了解,短短两年(从2008年至2010年)内,中国的木料进口量就增加了一倍多,再加上,从今年年初开始,全球木材资源紧缺的信号不断发出,进口木材涨价早已不是新闻。业内人士指出,东南亚、非洲、北美洲以及俄罗斯等地一直是中国主要的木材进口来源地,但在资源减少、国家政策限制、汇率和运输费用上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些地区的木材价格与前两年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中国木材及相关行业的原料荒已经迫在眉睫。 木材供应将持续趋紧 如今,世界性森林资源的逐渐减少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自去年以来,国内以及世界各主要木材生产国频频出台木材出口严控政策,在保护本国森林资源的同时,也导致其可出口的木材尤其是原木数量急剧减少。今年上半年,东南亚部分国家均实行了木材封关政策,加大了木材出口的控制力度,严格限制每个港口的木材出口量。这不仅使这些地区的木材出口量较往年大幅下降,而且也使得下游市场的货源变得更为紧俏,特别是坤甸、梢木、金丝柚、卡丝拉等热门品种,货源更是奇缺。 近日,中国林产工业协会的通知指出,马达加斯加地区的黄檀木、乌木等珍稀濒危树种正在迅速减少,已经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注意。这些树种是传统风格红木家具的主要原料,其数量减少将对高端古典家具市场产生较大影响。而纵观国内木业,国家实施天然保护工程,对林区进行禁伐、限伐后,国内适合制作家具的木材供应量正在不断减少。据悉,吉林、云南、广西等木材生产大省均表示林业大幅减产。业内人士指出,今后,国内外的木材供应趋紧局势将更加明显。 中俄木材贸易面临考验 更让各界担心的是,中国和老伙伴俄罗斯之间的“默契”早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据业内人士介绍,作为世界上的木材消费和生产大国,中国和俄罗斯本应在木材合作方面潜力巨大。但是,在全球通胀预期强烈、资源型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趋势下,中俄木材贸易正面临新的考验,成本的不断上升正使中俄双方的木材交易难度不断加大。 另外,商家还要注意减少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和消耗,推进低碳和环保木材的深加工以及利用木制产品剩余物制造可燃烧的环保燃料等项目。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才是资源型产品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未来中俄木材贸易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突破制约中俄木材贸易的“瓶颈”。 “最优候补”美国未必适合中国市场 近来,随着中国从俄罗斯进口木材的数量不断下降,美国一直借机大力宣传本国木材,希望能够在中国木材进口中占据更多的份额。据了解,2010年,美国对华木材出口较2009年增加了一倍以上。中国已经超过日本和加拿大,成为美国木材最大的海外市场。那么,美国是否能成为继俄罗斯之后,中国木材进口的“ 最优候补”呢? 对此,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尹琦表示,美国只有一小部分阔叶树锯材价格相对低一些(这里要考虑到美元贬值和人民币相对升值的因素),利于中国进口,而针叶树原木、针叶树锯材和阔叶树原木则不一定适合中国市场。 据尹琦介绍,中国每年从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进口的木材产品量占比很大,但除这3个国家之外,美国、加蓬、德国、泰国等也都是中国主要的木材进口来源地。具体来看,中国的原木进口主要来自俄罗斯、加蓬、马来西亚3个国家,其中,原木绝大部分来自俄罗斯;锯材主要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美国;胶合板主要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进口,韩国也能占到一小部分比重,但是,每年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进口的胶合板还是占绝对地位,每年都超过七成;单板主要来自于马来西亚,其次是柬埔寨;木片进口量的九成源自澳大利亚,其次是南非;木浆的进口来源国每年都比较固定,主要是加拿大、印度尼西亚、俄罗斯、智利、美国以及巴西;纸和纸板主要来自美国、韩国、日本和印度尼西亚。“目前,中国各类木材进口国的分布并没有发生变化。虽然从俄罗斯进口的木材较以往有所减少,但俄罗斯仍是中国主要的木材进口国。另外,越南、柬埔寨、老挝等东南亚木材市场由于种种利好条件,值得中国相关企业多加关注。”尹琦说。 高成本围困相关行业 2011年下半年,随着国内东北地区限伐政策的继续实施,以及国外各产材地的出口严控政策继续执行,国内市场木材资源供应将会持续紧缺。东北某木材经销商表示,今年以来,随着原材料紧缺、人工费用、加工费用、运输费用等成本的不断增加,木材的总体生产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 2012-02

    08

    造纸工业发展“十一五”回顾

    造纸工业发展“十一五”回顾2012-2-8 人民网 造纸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息息相关,纸及纸板消费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全国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十五”及 2010 年专项规划》实施以来,伴随废纸的大规模回收利用,造纸工业主要以废纸辅以木、竹以及芦苇、秸秆等可再生资源为原料,通过清洁生产,实现了资源—生产—消费—资源再生的良性循环,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造纸工业资金技术密集,规模效益显著,具有较大的市场容量和发展潜力,且产业关联度高,对林业、农业、环保、印刷、包装、化工、机械制造、自动控制、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我国纸及纸板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调整和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明显加速,我国造纸工业发展面临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约束日益突显,亟需加快结构调整。 为了实现传统造纸工业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造纸工业转变,指导“十二五”造纸工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造纸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主要成绩 1、生产持续稳定增长,运营质量显著提高。2010 年,纸及纸板产量 9270 万吨,比 2005 年增长 65.5%,年均增长 10.6%;消费量 9173 万吨,比 2005 年增长 54.7%,年均增长 9.1%。造纸工业发展速度很快,规模以上企业纸及纸板工业总产值由 2622 亿元增至 5850 亿元,增长 123.1%,年均增长 17.4%;纸及纸板利税总额由 225 亿元增至 500 亿元,增长 122.2%。全员实物劳动生产率由每人每年 73.4 吨增至 125.7 吨,增长 71.3%。目前,我国纸及纸板人均消费量 68 千克,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林纸一体化取得成效,原料结构有所改善。《全国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十五”及 2010 年专项规划》自 2000 年实施以来,林纸一体化发展已形成全社会共识,是我国造纸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通过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大力推进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加强国内废纸回收利用和关停落后草浆生产线,提高了国内木浆和废纸的供给能力,改善了原料结构。木浆用量由 2005 年的 1130 万吨增至 2010 年的 1859 万吨,占总用浆量的 22.0%,其中,国产木浆用量由 371 万吨提升至 708 万吨,比重由 7.1%提升至 8.4%;废纸浆由 2810 万吨增至 5305 万吨,比重由 54.0%提升至 62.7%,其中国内废纸浆的比重由 27.8%提升至38.0%;非木浆用量基本保持稳定,比重由 24.3%降至 15.3%。 3、引进与创新相结合,技术装备水平提高。我国造纸工业引进技术装备与国内自主创新并举,建成了一批技术起点高、装备先进、单机生产线规模大的项目。新增年产 10 万吨及以上各类中高档纸机和纸板机 140 余台,新增先进产能 3400 万吨,一批优秀的骨干企业率先完成由传统造纸业向现代造纸业的转变,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国内制浆造纸装备制造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了一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和设备,如年产 10~15 万吨漂白硫酸盐木(竹)制浆和碱回收成套设备;年产 15~20 万吨废纸浆成套设备;年产 10 万吨及以下的各类文化纸机和年产 20~30 万吨的纸和纸板机等。同时,建设了国家级重点造纸实验室和一批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对我国造纸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起到了引领、支撑和推动作用。 4、产品结构有所优化,市场供需基本平衡。通过加强科技研发,改善工艺技术与装备等一系列措施,使纸及纸板产品结构更加适应消费结构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少品种向多品种转变,增加了高档纸及纸板的供给能力,特别是新闻纸、涂布印刷纸、白卡纸、生活用纸等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解决了高档纸及纸板长期短缺的供需矛盾。纸及纸板由 2005 年净进口 330 万吨转变为 2010年净出口 97 万吨。高档产品产量由 20%提高到 37%,个别品种如新闻纸、铜版纸等产品质量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5、产业布局趋于合理,总体格局基本形成。随着造纸原料政策和区域政策的调整,造纸工业总体呈现由北向南推移。长江以北纸及纸板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由 2005 年的 43.3%下降至 2010年的 37.4%;长江以南则由 56.7%上升至 62.6%。东、中、西部分布格局相对稳定,东部地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比例保持在 70%以上;中部地区占 20%左右;西部地区在 10%以下。年产量超过 100万吨的造纸重点省(区、市)由 2005 年的 11 个增至 14 个,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达到 91.8%。 6、企业重组力度加大,产业集中度提高。多个有实力的企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跨地区兼并整合,促进了造纸企业向集团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一批生产技术装备先进、产品信誉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造纸企业集团脱颖而出,优化了造纸工业组织结构。“十一五”期间,纸及纸板年产量超过 100 万吨的造纸企业产量由 791 万吨增至 2674 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由 14.1%提升至 28.8%;行业前 30 位的企业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 32.9%提升至 42.3%。 7、污染防治成效显著,资源消耗大幅降低。“十一五”期间,我国造纸工业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扎实推进节能减排,重点对草浆生产企业和较大污染源点和重点流域造纸企业进行了综合整治。关停了制浆造纸企业 2000 多家,淘汰落后产能 1000 余万吨。2010年,造纸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排放 95.2 万吨, 2005比年的 159.6 万吨降低 40.4%,排放强度由万元产值 0.069 吨降至 0.018吨,降幅为 73.9%。“十一五”期间,吨纸浆平均综合能耗(标准煤)由 0.55 吨降至 0.45 吨;吨纸及纸板平均综合能耗(标准煤)由 0.83吨降至 0.68 吨;吨纸浆、纸及纸板平均取水量由 103m3 降至 85m3;吨纸及纸板平均消耗原生纸浆由 427 千克降至 340 千克。已建成的先进产能的质量、消耗定额、污染物排放负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8、政策法规基本完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我国造纸工业发展环境建设明显加快,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日益完善,对建立现代造纸工业发展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十五”及 2010 年专项规划》《造纸产业发展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 年本)、、》《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 年修订)、 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等》《规划和政策的相继出台,提高了造纸工业的准入条件,行业发展更加规范;《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和《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2008)的实施,促使企业加大了节能改造和治理污染的力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原料供求矛盾突出。由于国内原料林基地建设迟缓,供材有限,非木浆发展受到清洁生产新技术开发滞后的影响,加上国内废纸回收率偏低等因素的影响,造纸纤维原料自给率难以提高,供需矛盾日益加剧。2010 年,进口木浆 1137 万吨,比 2005 年的 759 万吨增长 49.8%;进口废纸 2435 万吨,比 2005 年的 1703 万吨增长 43%,我国造纸工业对进口纤维原料的依存度高达 40%以上。 2、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国造纸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比较薄弱,产学研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不足,在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产品的开发上缺乏自主创新的产业化重大成果。大型蒸煮、筛选、漂白设备,高得率制浆设备,高速纸机流浆箱、靴式压榨、压光机、复卷机等关键设备基本依赖进口。 3、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我国造纸工业中技术装备比较落后的产能仍占 35%左右,物耗、水耗、能耗高,是造纸行业的主要污染源,其 COD 排放量约占行业排放总量的 47%,产品质量、物耗、污染负荷均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达到《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2008)的要求,急需加大改造或淘汰的力度。 4、企业规模仍然偏小。我国造纸工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骨干企业数量少,其影响力、带动力有待提高,小企业、弱势企业多,行业规模效益水平低。规模以上造纸企业销售总额仅与世界前四强合计数相当,2010 年规模以上造纸企业 3724 家,其中大型企业 33 家仅占 0.89%,中型企业 388 家占 10.42%,小型企业 3303 家占 88.69%,造纸工业小而散的局面急需改观。
  • 2012-02

    08

    抚矿集团200万吨箱板纸机设备通关

    抚矿集团200万吨箱板纸机设备通关2012-2-8 抚顺新闻网 2月4日下午,抚顺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万吨造纸和纸制品加工项目中的德国进口设备,箱纸板机和流送系统在抚顺通关。   200万吨造纸和纸制品加工项目总投资65亿元 ,项目许多关键部位都是进口设备,这次进口的设备总价值2956万欧元,仅是进口总量的十分之一。 由于口岸海关业务量大,通关时间长而且报关过程中一旦出现单证不全的问题,还要在口岸与所在地之间来回奔波。抚顺办事处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既坚持为国把好关,又充分考虑企业的难处,在人员少、业务紧张的情况下,主动派员转关协调。今年春节过后,经办关员放弃节假日休息,利用三天时间将这批包括大件散货在内的27箱货物由大连安全监管到抚顺完关,保证了进口设备的及时安装到位,解决了企业的一大难题。
16514条 上一页 1598 1599 1600 1601 1602 1603 1604 1605 1606 160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电话:010-64778188       Email:cidpex@cnppri.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启阳路4号院2号楼
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0661号-4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24572
公众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