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川:四川竹浆纸产能第一县
2010-9-20中国环境报第
 
   2010年6月,四川省副省长陈文华在四川生态省建设工作简报上欣然批示:“沐川县经济建设、生态建设两手抓,两不误、双丰收,创造了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同步并进的鲜活生动经验。”
 
  沐川,这个地处四川西南和岷江、大渡河、金沙江“三江”腹心地带的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和典型的西部山区,是四川省首批9个生态县之一,其生态发展和经济建设为何能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
 
  “这是因为,沐川县立足得天独厚的山区生态环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林竹经济,打绿色牌、有机牌、循环牌,通过发展基地经济、集群经济、文旅经济,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山区实际的以生态经济支撑生态县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且在西部山区县中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四川省环保厅副厅长谢天一语中矢。
 
 
  “在四川省众多生态县中,沐川的生态发展模式独具特色,堪称西部山区的样板,具有可复制的效应。”四川省生态县验收小组专家如此评价。
 
 
  面对各方赞誉,人们不禁疑问,沐川县究竟是怎样走出一条山区生态发展可持续道路的呢?它的发展究竟能给我们哪些启示?近日,记者来到沐川一探究竟。
 
 
  ▲战略:确立“生态经济强县”战略目标和“11234”战略路径,走“生态资源经济化”道路
 
 
  “究竟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才能既符合山区实际又能突破后发瓶颈?这个问题一直拷问着历届执政者。”沐川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廖克全说:“作为山区县,资源不丰、环境封闭、交通落后,这些都是阻碍。事实证明,输血型发展不仅解决不了加快发展的问题,而且还破坏了生态环境。”那么,沐川究竟有什么优势呢?“答案毋庸置疑,当然是生态,是漫山遍野的林竹,是无比新鲜的空气,是青山绿水!”
 
 
  “扬长避短,在山区的优势上做文章,培育生态资源,并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进而实现生态改善、民富县强。这是我们近年来达成的共识。”廖克全说。
 
 
  “我们充分认识到,山区不是包袱,而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聚宝盆’。生态资源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和资本,我们就是要把生态资源和经济产出有机结合起来,走一条生态发展道路。”沐川县委副书记、县长黄伯勇阐释说。
 
 
  沐川县林竹种植面积高达152余万亩,是名副其实的“沐川竹海”,有着“中国竹子之乡”的美誉。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9.5%,以竹子为代表的大林业生态资源培育历史悠久。立足这一生态资源优势,沐川县委、县政府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强调要竭尽全力平衡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
 
 
  2008年,沐川县委、县政府为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制定了更为具体的目标和路径,明确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发展路径,即“一站、一心、两片、三地、四县”的“11234”发展思路。“11234”内容包括:着力建设进出攀西经济区和连接宜宾、云南重要交通走廊的物流中转站;着力建设农林产品加工产业集聚中心;借助丰富的竹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着力打造“西部纸都”和“沐川竹海”两张名片;着力培育竹木板材、生态食品、磷煤化工三大基地;建设生态示范县、工业特色县、农林基地县、旅游品牌县,全面启动西部纸都、现代农林基地、生态旅游业、精品宜居县城建设等六个“三年行动计划”。
 
 
  “在‘11234’战略思路中,我们提出借助丰富的竹资源和良好生态环境着力打造‘西部纸都’和‘沐川竹海’两张名片以及着力培育竹木板材等三大基地,这就将生态建设和经济产出紧密结合起来,将一产和二产紧密结合起来,这也意味着生态资源的经济化,意味着将山区生态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蓄力发展的新空间。”沐川县副县长刘波说。
 
 
  ▲路径:以发展生态经济为支撑,构建县域生态发展新模式
 
 
  按照建设生态经济强县的奋斗目标,沐川县2008年即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并随即启动了四川省首批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
 
 
  以生态经济为支撑,沐川确立了发展基地经济、集群经济、文旅经济“三大经济”思路,以生态经济构建生态建设新模式。
 
 
  首先是以“林浆纸一体化”为代表,发展三大集群经济。“山上的竹子是农户的存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他们的绿色银行,农户1/3的收入来自于‘林浆纸一体化’模式”。依托丰富的竹林资源,沐川县首先大力培育发展以竹木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林浆纸一体化”制浆造纸产业体系和“竹木板”一体化板材精深加工产业体系。在此基础上,重点培育以制浆造纸、竹木板材、生态食品和化工循环为主的三大县域生态工业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制浆造纸加工园区、生态工业加工园区、化工循环加工园区3个工业园区。
 
 
  第二是坚持“种养加”结合,发展基地经济。沐川县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生态优势,大打绿色牌、有机牌,重点发展林竹、大鲵、黄白姜、乌骨黑鸡、外派劳务5个全省领先产业和茶叶、金银花、生猪、肉兔、特色食品5个加快发展产业。
 
 
  第三是依托竹文化发展文旅经济。凭借优质丰富的竹林资源、竹文化,沐川县围绕全省旅游发展规划和乐山市“一区两翼”旅游布局,拓展生态旅游发展新空间。
 
 
  ▲举措:实施大林业战略加强生态建设,严把源头关、治理关加强生态保护
 
 
  生态保护与建设是沐川生态发展的根本,多年来,沐川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沐川开始实施“大林业”战略,紧抓省速丰林工程、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机遇,积极落实林业政策,着力林业改革创新和转型升级,在全省率先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并拟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一批如水源涵养林基地建设项目、30万亩绵竹基地建设项目、“中国·四川山鹧鸪自然保护区项目”等。
 
 
  在培育生态资源的同时,沐川严把污染源头关口。“即使是产值数亿元的项目,只要有污染,我们也不动心!”作为既分管环保又分管招商还分管工业的副县长,刘波对污染项目的抵制令人钦佩。“我们去年刚拒绝了一个电子线路板项目,年产值数亿元,近几年拒绝了不少产值过亿项目!”刘波介绍说,作为同时分管环保和工业的副县长,他常常感到自己是左手和右手在相互博弈,“当然,环保这只手总是占上风!”
 
 
  正是因为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对保护沐川生态有着无比坚定的决心,近年来,沐川先后关停了30多家小煤矿;冻结了规划在沐溪河上的小水电;强制关闭了27家小纸厂;否决了一系列高污染企业的落户建设;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
 
 
  ▲成效:生态发展实现富民增收、环境改善,“沐川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区县
 
 
  以生态资源的培育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经济支撑生态县建设,沐川生态发展成功避免了“保护生态、留下贫穷”局面的出现。昔日发展滞后的沐川,今天已是四川竹浆纸产能第一县,省级竹材林浆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省首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县,四川省首批省级生态县。
 
 
  沐川生态发展实现了富民增收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县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200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5亿元,增长14.1%;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900万元,增长17.1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85元。生态建设直接推动了旅游发展,今年1~5月,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47.5%。
 
 
  沐川县域发展呈现出发展基础愈益坚实、后发优势愈益强劲、发展空间愈益广阔的良好态势。初步形成了以“一枝春”茶业等加工企业为龙头的“公司+基地+农户”茶业发展模式;以成都地奥集团为依托的中药材开发模式;以甩菜加工、红阳猕猴桃和黄白姜营销等专合组织为纽带的优质芥菜、特色水果(食品)发展模式;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参与面达到70%。
 
 
  沐川生态发展的成功,还对周边区县产生了示范带动作用。邻近沐川县的马边、宜宾的屏山县以及云南省的绥江县,在沐川“林浆纸一体化”模式的带动下,也开始自发种竹,并向沐川龙头企业永丰公司销售,这些周边区县不仅获得了经济回报,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