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大王镇:“传奇镇”的新跨越
2010-9-14 大众日报
 
  这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地方:这里诞生了山东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珍藏了全国最早版本《 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哺育了邓天一、李耘生、张太恒等大批仁人志士,被誉为“红色基地”、“将军之乡”……
 
  这是一个备受瞩目的地方:这里不靠山,不临海,没有任何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却成为鲁北平原上第一个创亿镇,现在经济实力跃居全国乡镇百强;以“东营市一枝花”、“齐鲁明珠”等美誉闻名遐迩,创造了备受关注的“大王模式”。
 
  多年来,大王镇大力推进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战略,近两年来积极融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的总体战略布局,在更高起点上实践科学发展观,激情推进“二次创业”,夺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胜利。2009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 114.6亿元,镇级财政收入 2.5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8672元。今年上半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70 亿元,同比增长21% ;完成镇级财政收入 1.65亿元,同比增长 30.6% 。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百强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国家卫生镇、全国重点镇等 3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荣誉称号。
 
转方式调结构——新型工业化渐入佳境
 
  9月1日,在盛泰车轮有限公司,总投资达 5.6亿元的400万套全自动高强度钢车轮项目全自动生产线正在紧张安装调试。该生产线是全国第一条、全世界第三条车轮全自动生产线,是全国迄今为止最大、最先进的无内胎车轮生产线,相当于一般的车轮生产线20条的总产能,投产后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无内胎车轮生产研发基地。这是大王镇转调并举、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的硕果之一。
 
  大王镇按照“调优、做大、促强”的总体思路,加快产业改造升级,促进工业经济向高端高质高效化方向发展。一是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坚定不移地抓项目、带投入、促调整。自去年以来,先后实施了总投资 240亿元的 45个重点工业项目,其中过亿元的41个。截至目前,已有18个项目建成投产,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 120亿元,新增产值210亿元,形成了林浆纸一体化、橡胶轮胎、精细化工、汽车配件和机电制造五大产业集群。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 305亿元,同比增长 25% 。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引导企业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积极引进先进设备,改造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华泰集团全面推进实施林浆纸一体化,投资 36 亿元建设了70万吨/年高档铜版纸项目,走上了生态造林、环保制浆的绿色造纸之路。化工产业,重点围绕“化尾”做文章,加大了废气、废水的回收利用,实现了在减排中增效。橡胶产业,先后成立了金泰集团院士工作站和2个国家级研发中心,永泰集团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条竞技赛车半热熔子午线轮胎生产线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三是着力突破新兴产业。围绕做大做强汽配产业,先后推进实施了信义集团年产550万套制动蹄、盛泰车轮公司年产400万套变截面无内胎高强度钢车轮、华伦公司年产400万套高强度钢节能型无内胎车轮、金凯制动公司年产600万件刹车盘和500万套刹车片等 12个汽车配件项目,促进了汽车配件产业膨胀规模,提升层次。围绕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重点实施了力化公司非晶硅太阳能电池、金泰集团磷酸铁锂电池、海荣公司 40万吨PS 新材料等项目,实现了新兴产业发展的新突破。四是强力推进节能减排。近两年共清理取缔土小污染企业75 家,拒批投资过亿元的化工项目和高耗能企业 14 个。督促骨干企业增上治污设施,重点实施了华泰集团污水深度处理、华星集团中水回用、金岭集团废水排海管线等项目,确保在实现行业达标的基础上实现流域达标。
 
城乡统筹建设——新型城镇化日新月异
 
  每天早晨,在大王文化广场,数百位健身的老人随着音乐,打太极拳或跳健身操。 家住新世界小区的李秀荣老人说:“自打搬到镇上住,日子过得很滋润,咱这地方超市、商场、医院、广场样样都有,跟城里没啥两样。”
 
  在大王镇,像李秀荣老人这样过上“城里人”生活的群众,共有两万余人。他们都是大王镇小城镇建设“三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人口向镇区集中)模式的受惠者。“三集中”战略使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也聚集了城镇的人气,现在,大王镇镇区规模已达到 12 平方公里,镇区人口达 5.4万。
 
  近年来,大王镇着力打造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小城镇。一是高点规划,优化布局。坚持把全镇122平方公里土地作为一个整体,聘请同济大学等国内一流规划设计单位进行了总体规划设计,确定了“六大社区,三轴展开,四大绿带,全面发展”的统筹城乡建设体系,重点实施“西进、南扩、北改、中优”的发展战略。重点完成了占地15 平方公里的东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基本完成了镇区规划修编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初步确定了政府西迁规划方案,做到了以规划一体化引领城乡一体化。二是统筹建设,提升档次。在去年投资 1000万元完成刘家、卧石等5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基础上, 2010 年又投资 600 万元高标准建成了既有设施配套、又有产业支撑的刘集社区。扎实推进实施了菜园、付家和王东3个村的旧村改造以及菜园和西营两处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功能配套,累计投资 2亿多元完成了东工业园区“两纵两横”路网、 8条镇级道路修建以及东青路绿化综合整治提升等基础建设工程,推进实施了阳河大王段绿化整治提升及汇水管网改造工程,以水路网格为骨架搭建起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框架。三是活跃流通,繁荣城镇。目前境内的广饶物流园区、华星货运场站、银座超市和金融大厦等重点服务业项目正在运作实施,全部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小城镇的功能和档次。
 
建基地育龙头——农业现代化蓬勃发展
 
 
  一是建基地。按照“基地化、规模化、市场化” 的要求,加速农村土地流转,依托华泰集团林浆纸电一体化项目,结合“三网”绿化工程的实施,扩大速生林基地规模,发展了3万亩速生林。依托东方花卉公司,建设了万亩花卉繁育基地和万亩景观林育苗基地;依托凯银特菜公司,接受寿光国家级蔬菜批发中心的辐射,在镇域西部建设了3万亩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当前,又结合省道潍高路改线修建,在沿路两侧实施了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对道路两侧绿化、产业带等进行同步规划,建设景观林带,旅游景区、高效农业示范区、商贸服务区、生态观光园区“一轴、两带、四区”,在城乡之间建起产业链,形成产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一体化发展模式。二是育龙头。大力发展东方花卉、凯银牛肉制品、凯银特菜、黄河口甲鱼等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并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联合的路子,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5 个,强力拉动了农户与市场对接,推动了农业集约化、标准化、特色化发展。三是抓统筹。大力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联动战略,促进现代农业统筹发展。近三年来,政府、企业直接投入城镇和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达23亿元;全镇65% 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在企业稳定就业的农民4万人;农民每年从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达 10亿元,农民收入中来自二、 三产业的收入占到 70% 。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连续3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达到13%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