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工一人 造福一家光彩事业架起就业再就业之桥
2010-8-26 中华工商时报
 
    2001年全球就业论坛曾向国际社会宣示这样一个理念:“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不仅因为世界上很多人依靠工作而生存,还因为它是人们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以及为后代带来希望的手段。这使得工作成为社会和政治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
 
    “我们中国民营经济每年为老少边穷地区培训1000个人才,把他们请到我们的企业中来,将我们的技术和经验传送给他们,为其家乡的经济振兴出力。”1994年10位民营企业家把到上个世纪末共培训7000名人才作为对社会的庄重承诺。正是出于对就业、对工作的无比关注,“光彩事业”应运而生。
 
    当然,后来的数字远远超出了10位发起人的想象。截至2009年底,光彩事业累计吸纳就业592万人,培训人员524万人。2009年,民营企业吸纳了90%的全国新增就业人员。
 
    16年过去了,参与光彩事业的民营企业呈几何级数增加,通过在老少边穷地区建工厂、上项目、投资金,在自己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当地的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许连捷: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1997年6月18日,湖南常德恒安纸业破土动工,掀开了恒安集团第一个生活用纸企业历史。这个项目每年为当地带来税收收入8000万元,解决就业1900多人,其中近30%是下岗职工。
 
    自成立至今,恒安集团已先后在国内14个省、市、自治区设立分公司,并在全国设立200多个经营部、办事处,安置2万多人就业。虽然其间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自2006年以来,恒安累计吸收大中专毕业生6000余人,进城务工农民8000余人,还有针对性地举办了多种形式的职前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帮助员工提升自身的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了适应企业和社会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来,恒安一直关注残疾人就业,积极搭建残疾人求职平台,专门为残疾人提供包装、保洁等工作岗位,为残疾人提供在职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
 
“追求健康,你我一起成长”
 
    恒安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连捷认为,25年来,恒安从一个乡村小厂发展成为一个百亿规模的集团公司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源于恒安有着良好的文化传承。遵循“追求健康,你我一起成长”的理念,恒安始终努力构建与员工、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1995年,恒安与泉州华侨大学、龙岩学院、农林大学先后有针对性地联合举办了营销、财务、机电、造纸等课程班。其后,350多名毕业学员从基层岗位员工逐步成长为恒安各级岗位的技术业务骨干。
 
    2006年7月,恒安与中国人民大学在恒安集团公司总部举行了“恒安MBA研修班”结业典礼,40余名学员顺利完成学业,取得结业证书。
 
    此外,恒安还与金龙、安踏、浔兴、艾派等企业出资合办“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开设与集团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以加强后续人才的培养和供应。每位新入职员工均参加入职培训,公司还设立培训基金,建立内部培训师奖励制度,在了解员工的自身特点后,有针对性的培养提高,做到“人尽其才,职适其能”。
 
    教育是就业的前提1997年,在出席团中央组织的一个报告会回到恒安后,许连捷与公司其他高层领导商量决定,由恒安出资1000万元设立“中国大学生跨世纪发展基金暨恒安自强奖学金”。这在当时是全国最大的一个助学基金。
 
    据了解,从1998年到现在,得到捐助的大学生已有上万人。每年发恒安奖学金时,团中央都在北京举行仪式,100多位受捐助的大学生从全国各地赶来。许连捷得知每个大学生每年只能拿到1000元钱,他心里有些苦涩:“跑那么远,就领1000元,看来我的能力还不够。”
 
    “因为您的爱心,在以后生命历程中,我将会更加努力;我也希望有一天因为我的存在,能够带给一些在风雨中前进的人们一份安慰、一份鼓励……”2000年,青海大学一位叫星顺梅的受助大学生在给他的信中写道。
 
“江河万里源头水”
 
    2009年,恒安集团经营业绩实现突破百亿元的目标,成为福建泉州地区第一个百亿企业集团。经过25年的诚信经营和不断创新,许连捷和他的同伴们把恒安公司从一个名不见经传、偏居晋江安海小镇的卫生巾小厂发展成为全国领军的家庭生活用品企业集团。
 
    作为企业家,许连捷在奉献出一份骄人企业答卷的同时,也交出了一份民营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的满意答卷。
 
    自创办恒安以来,许连捷个人向社会的捐赠已经超过两亿元,恒安以及主要股东累计的捐款也达5亿元。在许连捷和其他企业家的带动下,晋江及泉州企业界的各项捐赠达数十亿元。
 
    “江河万里源头水,如果说我还有一些财富的话,也理应归属社会。”许连捷说。
 
    如果我们非要探究许连捷为何有这样的财富观的话,也许能把这归于他的经历。这个小时候被迫辍学,辗转于晋江安海镇后林村及附近村庄,靠卖鸡蛋和芋头、搬石头、修水渠度日的小男孩,也许不会想到今后自己会拥有多少财富,但他心中早就拥有的是对家庭那份责任。正是这种责任演变成为了后来对于社会的责任。
 
    陈泽民:打造让农民增收的产业链50而知天命,很少有人将50岁作为自己事业的分水岭,但陈泽民却这样做了。陈泽民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因为赶上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富民好政策。为了感恩,他把自己的企业起名叫“三全”。
 
    1990年,陈泽民发明了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开创了速冻产业的先河。1992年,正是知天命之年,他放弃了医院副院长的工作,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创业。1998年,他把当年与妻子筹资15000元成立的三全冷饮部从一个小作坊带到了赫赫有名的三全食品有限公司。2008年,三全食品在深交所成功挂牌上市,经过8年的准备,三全终于完成了从一个家族企业到公众企业的华丽转身。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速冻食品行业是带动性很强的产业,需要种植业、养殖业、印刷、包装、物流、农产品粗加工等行业的配套支持。陈泽民在带领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公司对糯米粉、糯米、面粉、花生、芝麻、香菇、木耳、玉米、红小豆、蔬菜、肉、禽、蛋等农副产品的需求量也逐年上升,这给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创造了条件和机会。
 
    郑州市郊区新庄村的农民,在与三全公司合作前种植的都是时令蔬菜。每天凌晨3点就得赶早集,也不能保证都卖出去。自从与三全公司合作后,新庄村的农民在取得订单同时,采用科学的种植方式定向供给,不仅每天不用起早贪黑了,而且心里也吃了定心丸。
 
    位于中牟县西南部的谢庄村,虽然土地、气候等自然资源条件适合花生、大枣、红薯等农作物的生长,具有良好的种植生产条件,但是由于原来农户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种植的花生、大枣、红薯等农作物在销售上存在难题,不能保证都卖出去,只好很便宜的出售或者储存在家里。自从与三全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合作以后,谢庄村一户农民一亩地可比以前增收200多元。
 
    此外,三全公司还积极吸收谢庄村的剩余劳动力来公司工作,为他们提供就业的机会,使他们获得稳定的收入,目前该村有20多名农民工在三全公司上班。
 
    为员工成长提供平台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三全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纳了大量人员就业。
 
    郑州市的下岗职工很多,很多家庭因此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压力非常大。三全公司多次参加各种下岗职工招聘会,或通过其他渠道优先聘用下岗工人,安排下岗职工几千人,使他们的生活有了保障,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三全食品郑州生产基地总经理张斌就是这些下岗职工中的杰出代表。1997年,张斌从他原来工作的开封市食品总公司下岗了,无奈之下,张斌走上了打工之路。他和妻子一起,先后到过宁波、天津等地。但是在外闯荡的几年并不是一帆风顺,张斌不得已又回到了河南。2003年,张斌见到了当时的三全公司总经理陈南。张斌谈了自己的想法,可以为三全研制速冻开封灌汤包子,得到了陈南的认可。
 
    刚开始连作业指导书都不会写的张斌靠着自己的执着和努力最终做成了速冻开封灌汤包子,后来他又改良了三全的速冻馄饨,研发成功了南瓜饼、芝麻球等小品类并推向了市场。这期间他的职位也得到了一步步的提升,从生产主管,到项目经理,再到经理,到现在公司的高管。
 
    “人再有能力,没有一个合适的平台,你也发展不起来。”张斌说。他现在分管着生产、出口、常温食品、粽子、小品类、面点、状元水饺等多项业务。“三全给了我很多的机会,对员工最大的培养就是使用。”张斌说。
 
    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2006年,《大河报》一纸“都来出把力援建新农村”的呼吁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共鸣。刚刚从外地出差回到郑州的陈泽民带回了一份“厚礼”:在目前厂里已有两万多职工的情况下,计划再向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富余地区提供4000个岗位。
 
    为了表示诚意,陈泽民还表示,三全公司将给他们更多优惠待遇,新工人来厂后的头2个月包吃包住,免费培训,每天再给一顿15元餐费标准补贴的工作餐;并且在第一个月,除正常计件工资外,每人再补助270元。
 
    三全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安排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还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大课堂。三全为农民工提供了大量的培训学习的机会,通过在公司的工作学习,他们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转变了观念。离开工厂回到农村后他们也能创业致富,带动当地农民增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后记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2009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下,民营企业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很多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但是,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们在困难面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主动提出“不裁员、不减薪、不欠薪”,与员工风雨同舟、共渡难关,不少企业还想方设法增员加薪,为缓解经济下滑和就业压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这当中涌现了许许多多具有极强社会责任的民营企业家。改革开放之初,他们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通过艰苦创业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江河万里源头水”,在感恩于党的好政策的同时,他们更是把回馈社会当作自己毕生的追求。许连捷和陈泽民正是这些民营企业家中的典型代表。
 
    光彩事业实施的16年,是国家就业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16年。通过增强企业自身实力,创建和发展再就业安置基地,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建立劳动力市场和转岗就业服务中心,提供多元化服务;采取劳务上岗,灵活就业等多种形式,积极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并通过在贫困地区投资设厂、兴建光彩市场等方式,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光彩事业吸纳了大量社会待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光彩事业积极配合党和政府关于就业再就业的方针政策,解群众之困,分政府之忧,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独特的作用,在解决就业和再就业之路上铺就了一座彩虹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