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快消品零售渠道变革加剧
2018-07-13 中国消费报

  贝恩公司与凯度消费者指数近日发布的2018年中国购物者报告系列一《购物者消费升级,市场增长反弹》(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快速消费品(以下简称快消品)市场渠道变革加剧,其中线上销售继续保持强劲势头,增速达到28%;大卖场继续流失客流,销售额降幅达2.5%;得益于海外购的流行,婴幼儿和美妆产品仍是最受欢迎的网购品类。《报告》强调指出,零售商要想制胜市场,应参考高鑫与阿里巴巴的做法,为新零售做好准备,利用数据分析为消费者画像,以此加强用户管理和黏性。

  《报告》显示,2017年,快消品电商销售额约占市场总销售额的10%。其中,护肤品、化妆品、面巾纸、卫生纸、洗发水、婴儿纸尿裤、婴儿配方奶粉和饼干产品的电商渗透率较高,呈现强势增长态势;啤酒、碳酸饮料和口香糖因为不利于在线销售,电商渗透率较低。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电商渠道渗透率增长引擎正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转移。其中,一线城市中,电商渠道的渗透率达73%,依然排名第一,但其增长呈停滞状态。与此同时,三、四线城市的电商渠道渗透率年增速分别达到了18%和17%,五线城市的电商渗透率年增速甚至达到了21%。此外,与传统电商平台相比,一些垂直新型电商平台如拼多多等,正在迅速崛起;而微商等渠道的销售额也明显增长。

  《报告》指出,2017年,传统零售商除大卖场表现不佳外,传统日杂店也在继续丢失阵地,销售额下降了5.4%。而过去5年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便利店,销售额仅增长了2%,成为O2O配送扩张的牺牲品。另外,城市地区高企的租金也延缓了便利店的扩张步伐。但超市和小超市等零售渠道因为距离社区较近,具备成为取货点的潜质,反而从O2O配送服务发展中获益,并实现了4.8%的增长。

  在区域市场表现方面,《报告》通过研究发现,各级别城市之间快消品销售额增幅基本在4%~5%。但各省之间的差异较大,其中,西南地区和中部地区省份的增速依然高于沿海城市。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工业向内陆地区转移以及随之而来的大规模人口迁徙。

  为了消除客流下滑的影响,一些零售商已经着手创新。比如物美投资新零售平台“多点”,强化其在客户管理系统、库存和供应链系统以及支付系统等方面的能力;家乐福旗下的Le Marche近日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智慧门店,配备面部识别、微信自主支付和现场烹饪服务。

  基于上述变化,《报告》建议零售商除加强数据分析增强竞争力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将库存和供应链管理与电商零售或解决方案平台整合,以此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重新设计门店组合和业态,通过创建更多基于场景或体验的空间(如店内用餐),更全面捕捉客户需求,提升客户黏性,并充分利用在外消费快速增长的趋势;增加数字化投资,利用增强现实、数字化的价签、“魔镜”和派样机等创新技术,让店内体验变得更具吸引力,并增强与购物者更频繁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