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度到约旦难民营
2016-7-12 南方都市报
一名英国女子因受一幅照片触动,展开“寻找低成本卫生巾”之旅。
月经本是女性正常的生理现象,一个重要的生殖健康指标。但在许多国家,因为文化禁忌和经济的落后,月经问题对女性心理和生活有重大影响,甚至直接妨碍她们求学、做事。为了女性这一基本权利,很多人挺身而出。
家住英格兰的艾米·匹克是其中之一,2014年3月,她在医生的候诊室里翻看杂志,偶然看到一幅照片:数千难民正在一片废墟的大马士革排队领取食物。前景里是一位女性,有那么一秒钟,艾米想:“如果我是她,会怎样?如果我的孩子也在那里呢?生理期她是怎么应付的?”巧的是,回到家,丈夫给她看了一篇BBC杂志的新闻报道,讲述印度男子穆鲁加南萨姆意识到自己的妻子和数百万印度女性经期只能使用破烂布条后,忍受嘲骂发明了一台机器,生产便宜而又卫生的卫生巾。他并不想以此牟利,而是希望教会女性制作和出售卫生巾,为印度农村女性创造100万个工作岗位,并惠及其他买不起卫生巾的人。
匹克决定把这样的机器送到难民营中。她开始到处游说,但是没人愿意听一个没有任何商业和慈善经验的瑜伽教师“布道”。最终,在一个老年组织的帮助下,她只能带着40公斤人们捐赠的婴儿衣物,前往约旦最大的难民营Zaatari。在那里,她发现“卫生巾问题”比自己想象的更严重。虽然联合国不定时给14到45岁的女性难民发卫生巾,但数量远远不够。除此之外,难民营还急需纸尿裤,给受伤者、老年人和残疾人和幼儿使用。
她前往印度,见到了穆鲁加南萨姆,向他学会如何制造低成本的卫生巾;又通过西印度一名同样关注此事的活动家斯瓦蒂·白德卡和身在孟买的沙依克赫改进了工艺,解决了原料问题。在此过程中,她深刻理解到卫生巾对女性生活的影响和改变。在印度农村,许多女性经期依然使用不卫生的材料,一些人甚至直接坐在一盆沙子上。2010年白德卡在家乡推广穆鲁加南萨姆的机器,现在那里有数百女性靠做卫生巾为生。
带着一整箱低价卫生巾,匹克回到了难民营。又经过一番艰难的宣传和争取,不久前她得到了联合国难民署管理人员的支持,同意她在难民营进行6个月的试生产。在这个小小卫生巾厂工作的难民将能拿到工资。如果模式成功,将在其他难民营复制。“我希望这些机器能够走遍世界,帮助那些身陷贫穷和悲惨的女性。”她说。“这不仅仅是生理期的问题。对于女性而言,它有着更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