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织造布产业竞争力增强 出口价值仅次于德国
2015-6-18 纺织服装周刊
近日,由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主办、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人民政府承办的“2015年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协作创新发展论坛”,在“中国非织造布及设备名镇”常熟市支塘镇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晋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副秘书长、科技发展部主任彭燕丽,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副会长吕洪钢,常熟市副市长陈惠良及非织造行业百余位企业嘉宾到会。论坛由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秘书长李桂梅主持。
非织造布出口价值仅次于德国
李陵申在会上作了《2014/2015年我国非织造布行业运行分析》报告,据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统计:2014年,我国全口径非织造布的产量为440.1万吨,同比增长13.2%。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15家规模以上非织造布企业的非织造布总产量为361.4万吨,同比增长10.73%。“目前全球非织造布产量约为1000万吨,中国占比已超过40%,在全球非织造布行业规模最大。”
在中国纺织工业进入中高速发展的整体形势下,非织造布行业仍在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这从今年一季度的表现也可见,行业规模以上非织造布企业的产量为92.4万吨,同比增长10.89%,而去年同期的增速只有4.67%。“山东、浙江是中国非织造布生产大省,一季度均保持了10%以上的增速;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江西、河南、湖南等中部地区的增速超过了20%,这说明产业的区域分布有所优化。”
从出口来看,我国非织造布出口65.6万吨(占总产量的15.03%),价值23.1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7.64%和17.42%。“在数量上,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非织造布出口国,按价值计算也仅次于德国,位列全球第二。这表明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竞争力在不断增强。”
李陵申说,我国非织造布产业已经建立了涵盖专用纤维、装备、卷材、后整理助剂、制品以及工程服务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条,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战略机遇,包括人口老龄化推动医疗卫生用非织造产品的发展,大气污染与环境治理推动过滤分离用非织造产品的发展,“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建筑用非织造产品的发展等等。
李陵申说,“我国非织造布产业的优势主要集中在规模与成本,而在科技创新、市场与品牌推广和企业精细化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发展模式和增长动力急需改变,由依靠投资驱动转向全面创新驱动模式、由通过规模扩张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实现质销提升、由单纯追求速度增长转向可持续发展模式。”
共性关键技术亟待突破
吕洪钢表示,《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为国产纺织机械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近年来,我国非织造布装备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在质量稳定性、生产速度、单线产能、智能化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缩小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有力支持了我国非织造布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
据中国纺织机械协会统计:2014年,针刺非织造布幅宽2.5~3米的生产线销售约50条,3米以上的生产线销售近100条,6米以上幅宽的销售近40条,其中出口比重约占30%;纺熔非织造布设备受市场形势引导,全年销售约120条,出口20多条。未来多模头复合生产线有望形成新的销售热点,而双组分纺粘品种尚需在市场开拓上加大力度。水刺设备全年销售约21~22条线,纯棉水刺、木浆复合水刺增长明显,可冲散、可降解环保水刺材料生产线有望成为未来热点。
不过,国产非织造设备还有一些问题亟待突破。比如,还要加快高速宽幅非织造技术升级,提高熔喷、纺粘及针刺等多种工艺在线复合成型、多层复合成型技术的产业化;提高装备的功能集成化、生产自动化及设备配套水平;加快功能性后整理技术装备开发,研究专用涂层、贴合、定型、分切、卷绕等整理装备。
李陵申着重指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尤其要在非织造成型技术、高性能纤维织造加工中的低损伤高速缠结技术、多排熔喷高效超细纤维非织造制备技术等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除此之外,新型纳米级熔喷非织造材料加工设备、差别化小批量纺熔非织造材料加工设备、复合加工等装备也将成为国产非织造设备的研发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