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热熔胶三十年——目前产能严重过剩
2014-10-8 南宝热熔胶论坛
 
  古人也用热熔胶,无非是用松香、石蜡、沥青等熬一熬手工涂胶,大概是用在家具上,效果着实一般。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出现才真正推动了热熔胶的发展。上世纪五十年代聚乙烯用于热熔胶,六十年代EVA、SBS等相继出现,加之胶机的成熟,热熔胶行业才从美国开始蓬勃兴起。传入中国时已经是八十年代后期了。从1985年算起,至今也三十年了。咱们一起回头看看,中国热熔胶行业这三十年是如何走过的。
 
  1985-1994年,中国热熔胶的启动时期。一批瞄了一眼海外市场的先驱者开始研制热熔胶,如江苏的书本装订胶、温州的标签胶、顺德的胶棒、恒安的卫生巾胶等。开发者中有一些研究贡献,但贡献更多的是那些EVA、SIS国际供应商。今天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当年的先驱们的确是付出了大量心血和学费,材料、配方、设备、工艺、应用要求等都需要摸索,走弯路摔跟头是必须的。好在化学是实验科学,跟头摔多了经验也就逐渐有了。大部分先驱后来成为了先烈,寥寥幸存至今日者也基本寂寂无名。热熔胶在中国真正做得像点样子是在九十年代初期外企进入中国后,配方、性能、质量、服务乃至培训和管理才与世界真正接轨。尽管汉高和国民淀粉也有作用,但最早进入中国的热熔胶外企是富乐(1990年),培养的人才也最多。不过那个年代市场实在太小,1994年时富乐销量第一,才五十条枪二千万人民币(销售额)。主要的市场是烟胶、包装等。原料靠进口。
 
  1995-2004年,中国热熔胶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市场从1994年的一万吨增加到2004年的十三万吨。各行业应用都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尤其是在卫材、包装、木工等领域。各位想象一下2003年时国内仅卫生巾生产厂就有三百家以上,多么热火朝天的景象。一些新领域也开始使用热熔胶,如冰箱填充、医用胶带等。这个阶段不仅外企、台企纷纷进入中国,一大批民企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各自发展,慧达、凯林、欣涛、仁和等企业都抓住了这个时代的机遇,向华、万力也在这个阶段壮大。尤其慧达公司集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招揽众多行业精英,结交无数业界朋友,依赖经营创新(如全员行销模式、快速反应体系、员工持股方案等)和技术创新(如松香酯在卫材胶的应用、圆粒木工胶的国内首创、低温背胶的推出等),以不到十年的时间成就了行业第二的销量。一批优秀的国内供应商在此期间也成长起来,如克石化、岳化、科茂等。
 
  2005-2014年,中国热熔胶进入成熟期。事实上这个阶段还在延续,只是发展速度降低了。并购潮规律性地发生,国民淀粉再次易主归了汉高;慧达和向华这民企两强在美刀的冲击下也瞬间换旗;没多久福尔波又被富乐吞下。如果当年国内融资渠道充分,如果当年再看长远些,如果我们是富贵出身…… 往事已如烟。外企份额顿时上去了,但民企进一步分化,新厂开工的鞭炮此起彼伏。
 
  2008-2013年,热熔胶行业大炼钢铁的时代,外企台企民企纷纷圈地扩厂竞赛规模,产能至今日过剩一半以上。但从下游来说,除了纸尿裤行业还在快速增长,其他行业的增速已乏善可陈。因此热熔胶价格战是必然的,也将是激烈的。PUR都快成白菜价了。好在热熔胶行业从来就生长在市场环境中,业界人士对价格战乐此不疲。不过行业既然进入了成熟期,档次必然会提高:品牌、规模、研发、质量、服务、资金,哪块板短了都会漏水。
 
  2013年全球热熔胶销量约198.4万吨,中国占了30%,一举超越美国和欧洲成了全球第一,且增速仍很强劲。后来居上势如破竹,热熔胶人当自豪。当然在销售额、品牌、技术方面仍有差距,业者不愁没事做。
 
  将太阳能电池封装膜、铝塑管用改性PE等材料列入热熔胶行业多少有些拉郎配壮声威的意味,而欧美同业统计热熔胶销量时只计算配方型产品。去除这15万吨,再考虑到企业自报数据时的浮夸心态,中国实际热熔胶销量在40万吨左右,年增长率约12%。
 
  其中增长比较快的是包装与标签、卫材两个行业。前者迎合了环保、自动化、降低人工成本的大趋势,且发展空间仍非常巨大,因为这个行业在中国仅占热熔胶销量的20%,而在美国这个数据是60%。后者,因中国纸尿裤和成人失禁用品的普及率还不算高,但老龄化的时代已经来临,再加上“单独二孩”政策的激励,所以卫材热熔胶前景也一片大好。
 
  从热熔胶材料供应角度看,中国是全世界除美国外,几乎全部热熔胶材料都可自给自足的国家,且材料价格优势比较明显。再加上人工便宜、技术熟练的优势以及出口退税的扶持,中国成为热熔胶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是顺理成章的。这是中国热熔胶人士的幸福。
 
  但这种幸福感被业界的过度竞争带来的痛苦所淹没。中国有大小热熔胶厂约150~200家,在数量上大约占了全球热熔胶厂的80%,对此不感到恐惧者估计是无知无畏。再加之近年几家大厂如汉高、富乐、波士胶等大跃进式的扩厂建厂,整体产能过剩超过50%。因此尽管热熔胶行业仍有10%左右的增长,但市场成熟期的特征已是十分明显: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质量参差不齐、过度竞争、利润低微等。价格战只是过度竞争的集中体现罢了。微利时代真正来临了,行业整合已经开始。
 
  中国热熔胶行业同中国经济一样,虽有一些问题但前景向好。这绝不意味着其中的各个企业都会更好,落后产能在哪里都要被淘汰。行业以下发展趋势需业者关注并早作准备。
 
  一、中国热熔胶行业未来五年还将保持近10%的年增长率。热熔胶的应用大多在消费品行业,增速一直高于GDP的增长。中国未来的增长更多依靠内需,这一定给热熔胶行业提供更多机会。
 
  二、行业整合加速。规模化、集约化是大势所趋,而价格战将加速行业整合的进度。预计3~5年内中国热熔胶企业将减少一半以上。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在品牌、成本、服务、研发、质量、资金等方面有优势的企业会不断成长壮大。
 
  三、高性能产品发展更快。粗制滥造的时代已经过去,老产品需要质量稳定,高新产品更受青睐。反应性热熔胶、聚烯烃热熔胶、聚酰胺热熔胶、类结构性热熔胶等品种的需求量将更快速增长。
 
  四、中国将成为热熔胶出口大国。中国热熔胶在成本和性价比方面已经建立了全球的竞争优势,成为热熔胶出口大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五、技术趋势
 
  1)PUR、PA、TPU等热熔胶品种得到更多应用。
 
  2)低温涂布热熔胶加速增长。
 
  3)在食品、卫材等领域热熔胶被快速升级为低气味型。
 
  4)生物热熔胶逐渐进入市场,包括生物基热熔胶和生物降解热熔胶。
 
  5)热熔胶膜在鞋业、服装等领域更广泛使用。
 
  6)热熔胶被推向更多新领域,例如建材、密封、家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