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环境是造纸企业的“生命工程”
 
2014-4-1 中国绿色时报
 
  “深化改革”、“调整结构”、“生态文明”、“创新支撑”,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每一个关键词都会对每一个行业的未来发展产生影响。对于造纸行业来说,这些词的背后意味着什么?作为造纸企业的全国人大代表、华泰集团董事长李建华日前接受了《中国绿色时报》记者的采访。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
 
  “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强调的这句话,是李建华感触最深的一句话。这句话对于造纸企业来说,是压力是命令,更是造纸企业转型的方向。
 
  “当前造纸行业的节能减排任务仍然相当艰巨,要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而且随着新的保护生态环境相关法律的陆续出台,对能源资源消耗,二氧化硫等的排放量都会作出更加严格的要求,生态环境方面的压力对造纸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李建华说。
 
  “面临日益增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我认为大型企业要当好表率,抓生态环境保护与抓安全一样,都要当作头等大事来考虑。华泰在多年的发展中,一直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当作‘生命工程’来经营。”
 
  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李建华不是从今年才开始的。去年全国“两会”上,他就提交了关于防治雾霾的议案,建议国家采取强有力措施,通过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改革考核方式、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发展以及鼓励引导发展清洁能源等措施来缓解污染。
 
  “我想只有社会各界都积极行动起来,像总理报告中提到的‘向污染宣战’,生态环境问题才能解决,美好家园才能建成。”李建华说,“华泰坚持走绿色生态纸业道路,正在努力探索一条企业与行业、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李建华所说的绿色生态纸业道路,就是多年来华泰一直在摸索的林纸一体化道路。走林纸一体化道路是华泰坚持实施的一项战略决策。只有坚持走林纸一体化道路,才能解除制约造纸产业发展的原料瓶颈,实现纸业可持续发展。华泰2007年在安徽安庆建成林纸一体化项目正是出于这一考虑。安徽华泰是国家批复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漂白商品林纸一体化项目,规划建设500万亩针叶林、70万吨漂白针叶浆项目,一期项目包括30万吨纸浆项目及16万公顷原料林基地等配套工程。
 
  李建华说:“多年来,华泰在集团总部通过自营林、合同林、定金林等多种方式大规模建设速生杨原料林及优良苗木繁育基地,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形成以纸养林、以林造纸、林纸结合的产业化新格局,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下一步,华泰将按照国内、国际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到自然条件适宜、林地资源丰富的俄罗斯等毗邻国家造林,实施‘走出去’和‘强强联合’战略,与国外大型林业公司合资建设浆厂,充分利用国外的林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和推进林纸一体化。”
 
  谈到《政府工作报告》,李建华印象最深刻的是“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这两个词。“随着改革开放,我国造纸行业经历了30多年的迅猛发展,而伴随的原料问题、供需失衡、同质化竞争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从近几年形势来看,一方面行业自身盲目扩张,另一方面新媒体冲击对传统纸媒的影响,产能过剩已成为造纸行业不可回避的问题。造纸行业当前也面临着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同样的形势,而当务之急是加快造纸行业的转型升级。造纸企业需要通过自身转方式、调结构走出困境,探索一条企业与行业、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和谐道路。”李建华说。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建华也“读”到了机遇。“‘要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这对企业来说都是发展的机遇。”
 
  “创新是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动力。对于企业来说同样如此。”李建华表示,“科技兴企”是华泰一贯坚持的战略。今年,我们依然提出把创新摆在工作的首要位置,深入挖掘创新的内在价值,为企业转方式、调结构以及节能减排工作提供发展的原动力。
 
  李建华说,公司将把科技创新作为提质增效的有力抓手,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快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及应用;把技术创新作为建设绿色纸业的强大引擎,提高产业链附加值,提升产品和服务档次,为社会谋求更高幸福指数;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建设创新型企业,构建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增强核心竞争力。
 
  “2014年的形势依然严峻,我们要正视困难,迎难而上,相信纸业的前景依然是光明的。”李建华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