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不创新就死亡 这就是游戏规则
2013-10-28 《商学院》
对宝洁 170 多年的品牌历史,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 我们看到的是, 这家百年企业从诞生到增长,以及突破困境进而一路长盛不衰, 通关秘籍全是 “创新” 两个字。 这两个字意味着冒险, 也意味着成长和突围。
从蜡烛与肥皂开始的大冒险
宝洁的成立显然是一个冒险的决定,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崛起的6家大公司中,宝洁是最早的一家。其他 5 家企业包括:IBM、通用电气、通用汽车、联合技术公司、以及联邦快递公司。但 1837 年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经济恐慌时期”,这一年并不是创业的黄金时间。当时的美国正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萧条、通货膨胀、银行倒闭,人们对国家前景充满担忧。
蜡烛制造商威廉·波克特和肥皂制造商詹姆斯·甘保在危机中看到了商机。威廉·波克特和詹姆斯·甘保是伴随着当时美国移民潮来到辛辛那提的,他们分别是英格兰和爱尔兰移民,其时的辛辛那提是美国主要的商业城市和工业中心,主要以肉品加工业为主,这为肥皂和蜡烛生产制造提供了丰富的原料——猪油。而两个人的合作缘于两人恰巧娶了两姐妹,后来又在岳父的撮合下成为合伙人。
1861 年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推动了蜡烛需求增长,也为宝洁提供了扩大规模的机会。南北战争期间,宝洁得到了几个为联邦军队供应肥皂和蜡烛的大合同,这些合同让工厂日夜奔忙,宝洁也从此建立了公司声誉。辛辛那提的报纸上,还曾经登载市长亲自签发的对宝洁物资供应的表彰信。
那些载入史册的产品
战争结束后,宝洁很快放弃了固守一种产品批量生产的模式,开始了创新增长模式。宝洁迅速研制并推出了创新产品象牙香皂——这款香皂由詹姆斯·甘保的儿子詹姆斯·诺瑞斯·甘保和一位化剂师共同研制,另一位创始人威廉·波克特之子哈里·波克特将它取名为“象牙”香皂。象牙香皂的质量与当时美国进口的橄榄香皂一样好,但价格相对便宜,因此畅销一时。正是从那个时期开始,宝洁建立了关注研发和创新的传统。
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当时美国正处于产品换资本的原始积累状态,大多数工厂仍以手工加工为主,在此社会风气下 , 企业对研发和创新的重视程度并不高, 几乎没有几家企业主动研发, 改进产品质量。在那个肥皂还能赚钱的时代,除了宝洁,没有其他企业主动思考如何改进现有产品功能,研发制造升级替代品。
为了不断改进肥皂生产工艺,1890 年,宝洁在总部辛辛那提的 IVORYDALE 厂建立了分析实验室,这个分析实验室是美国历史上最早的由公司建立的实验室之一。宝洁的研究实验室和工厂一样繁忙,新产品一个接一个地诞生。自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宝洁共推出 18 种颠覆式创新产品,而由颠覆性创新而建立的品牌,其销售额至今仍占宝洁总营收的一半以上。
不仅新品频繁诞生,宝洁“新”产品经过渐进性创新改良后,寿命还都非常长,“汰渍”67 年;帮宝适 52 年,佳洁士 58 年。其中尤以宝洁的象牙香皂为最——持续经营了近 140 多年,至今还在欧美的超市以低廉的价格走进千家万户。直到 2003 年 4 月,才由宝洁当时的 CEO 阿兰·乔治·雷富礼转包给了一个加拿大承包商。
除了来自消费者的认可,在1995年10月18日,凭借二合一洗发水、超强保护型妇女卫生巾、去牙垢牙膏、人造纤维餐巾、带活性漂白剂的洗涤剂、超薄纸尿片共六项创新发明,宝洁被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授予“国家技术与创新奖章”。该奖是由总统颁发的最高荣誉,旨在表彰那些通过技术创新,对美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大众的健康做出卓越而持久的贡献的个人或企业。
现任 CEO 雷富礼,被视为宝洁史上“英雄型领导人”。2013 年 5 月,他再次被宝洁公司任命为董事长兼 CEO,接替离职的麦睿博,而早在 2000 年他首任宝洁公司 CEO,上任伊始即面临一场宝洁史上最大的危机——2000 年,公司宣布无法实现预期的第三季度利润,股价在一天之内从每股 86 美元暴跌至每股60 美元。
雷富礼回忆其“重振路线图”说道:“我们一直以自己是宝洁人而自豪,可当时却被惨淡的现实弄得灰头土脸,我们当然要扭转这种局面,为此我们必须做几件简单但又有效的事情。”这几件事被雷富礼总结为:把消费者放在一切工作的中心;变得更加开放;把获得可持续内生性增长列为当务之急;以创新为中心进行管理,推动可持续的内生性增长;用全新的思维来看待创新。
宝洁的创新被总结为四种类型: 颠覆性、突破性、 可持续性的创新, 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前两类有 “公司创新基金会” 机构做背书,后两类则分配到各业务单元执行。
“公司创新基金”做背书
颠覆式创新可谓宝洁实现销售额和利润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宝洁所有 10 亿美元级品牌,几乎都是从颠覆性创新产品开始的,这些颠覆性创新产品直接满足尚未得到满足的客户需求,刺激新的消费。汰渍、帮宝适、吉列、潘婷、护舒宝、Hugo Boss、玉 兰 油、 佳 洁 士、 海 飞 丝、Bounty、Downy、Actonel、 爱慕思、 Dawn、 Prilosec、 纺必适、 速易洁、Swiffer……这些耳熟能详的品牌,都是通过颠覆式创新建立起来的。
宝洁颠覆性创新周期一般需要 2~3 年。宝洁内部有一个名为“公司创新基金”的机构,就是用以支持颠覆性创新。这个机构只投资于那些高风险、高回报的创意,是一个类似于风险投资公司的机构,目标是提供“种子”基金,以创建全新的业务和开展颠覆性重大创新。它由宝洁的首席技术官领导,并由公司CEO 和首席财务官为其提供支持。
与颠覆式创新相同的是,宝洁的突破性创新也属于“公司创新基金”支持的范围,但不同之处在于,突破性创新从启动到见到成果,周期更长。宝洁如此定义突破性创新:在传统产品基础上做很大的,或者新一代技术突破,它建立在新的科学和工程上的革命性研发。宝洁“全优七效”牙膏的诞生过程,凸显出突破性创新的周期也许超出很多人的预期,而佳洁士美白牙贴的诞生过程,则几乎完美诠释了什么是突破性创新。
宝洁一直希望研发出一款“能够真正、全面解决口腔问题”的牙膏。而最终成功实现这一目标的技术基础,是从 2000 年开始探索,并最终成功攻克的一项名为“亚锡 - 氟系统”的口腔护理技术。事实上,如何将“亚锡 - 氟系统”技术有效应用到日常口腔护理中来,是自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就困扰着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一大难题。 虽然期间也有个别成分相当有效,而且被应用到医疗领域,但如何将该成分加入到牙膏之中,以成功保证其有效性和稳定性,以便消费者使用时能够保持全方位愉悦体验,则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涉及到如何添加、添加多少等问题。因此,过去 50 多年时间里,很多牙膏生产商都一直在求解这个问题。
宝洁中国研发中心口腔护理部的王晓利(化学博士),成为宝洁中国研发中心该项目技术攻关的带头人。自负责该项目开始,她也开始了把自己近八年的光阴压缩进这管牙膏里的日子。王晓利组织了一支“24小时工作的研发小组” , 共30多名核心成员中,其中 10 人来自宝洁位于欧洲和美国的研发中心。这样一个首先需要内部协同的跨国团队,经历了从理论论证到实验室测试,再到临床测试和工艺创新,直到 2005 年底,项目组才算完成了核心技术和基础配方研发,并在全球申请了专利。又经过几年全球多市场测试和优化完善后, 2009年, 包含 “亚锡-氟” 的 “健康专家全优七效” 牙膏才正式推出市场,自此, “亚锡-氟”技术被应用到日常口腔护理中来。
佳洁士美白牙贴的诞生,和全优七效牙膏相比又是另外一种情形。 时间也要追溯到2000年之前,其时,佳洁士的主要业务是牙膏和牙刷,但来自美国宝洁研发中心的口腔护理组织的一个团队,想的却是探索把宝洁公司研发部门的薄膜技术,与宝洁织物护理部门的漂白技术结合起来,开发家用专业级牙齿美白护理产品。为此,该团队相继完成了概念测试、设计等工作,并对最初的产品原型,以及市场潜力做鉴定试验。所有阶段的研试成功之后,才可以移交口腔护理业务单元,由后者把佳洁士美白牙贴推向市场。
各业务单元做支撑
虽然宝洁总是在伺机寻找下一个“杀手锏”产品,但宝洁可持续增长模式的动力,却是来自渐进的可持续的创新。宝洁的颠覆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不会年年发生,能够给消费者增加价值的可持续性创新却时有发生。
为此,宝洁在现有品类和品牌业务单元中设置了“新业务开发机构”,这个机构主要负责在某个品类中开展可持续性创新。“新业务开发机构”牵头开展的创新,通常是以这个业务领域内的全新创意、产品和技术为基础的产品,关注不断开发可持续性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以更好的服务已有的消费需求。
具体来执行的,则是宝洁的各业务单元的“创新项目团队”。宝洁大部分可持续性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都出自各个业务单元,因为各业务单元的员工,对自身业务和消费者了解最透彻。而且,这两类创新通常是由各业务单元自己资助。例如,玉兰油“多效修复系列”、“新生换肤系列”、“焦点皙白系列”的创新,都是由“玉兰油”业务团队负责完成。
除了上述正式的机构在组织创新之外,宝洁还设立了很多创新热点区,目的是寻找和开发新的构想。在宝洁总部辛辛那提克莱大街上的热点区,就是一个独特的试验基地,宝洁的创新团队经常在这里 “闭关” ,比如花几个星期的时间解决一些创新难题,他们会用不同的方法,从许多创新的沉浸式体验中寻找机会。虽然宝洁使用很多不同的方法来推动创新,但这些机构大部分都已经融入到宝洁的日常工作中。所有这些机构都遵循两个原则:首先,鼓励和加强公司内外联系;其次,更加贴近消费者、近距离观察他们在购买和使用产品和服务时的行为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