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头兵”当空舞彩练
——记钦州市10年科学发展之路
2012-10-9 广西日报
 
  蔚蓝的钦州湾,潮起潮落。阳光、海浪、沙滩,见证了钦州1500多年的历史演变,记载着钦州10年科学发展的足迹。
 
  短短10年,钦州以“建设成为广西科学发展的排头兵、跨越发展的先行区、改革开放的试验区”(以下简称“一兵两区”)为主线,以港兴工,开放合作,成为广西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去年,钦州进入广西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财政总收入超百亿元地市行列,地区生产总值等5项指标增速位居广西第一。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07.5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
 
  “排头兵”:以执行力提高竞争力
 
  钦州是我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两个试点市之一。
 
  钦州人记忆犹新,2008年10月6日,自治区主席马飚提出“一兵两区”的奋斗目标。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对钦州的新期望,这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战略赋予钦州的新使命。
 
  然而,当时的钦州工业化、城镇化、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在全区的排位还很低。此情此景,提出要当全区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先行区”,能行吗?
 
  钦州市党委、政府领导很快统一认识: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已吹响“号角”,钦州保税港区已获批准,重大机遇来临,钦州必须迎头赶上,想前人不敢想的事,做前人没做过的事,交上满意的答卷。
 
  一石激起千层浪!钦州人“敢想敢干”的巨大热情再次被充分激发。
 
  深入开展“好干部,善执行”活动,让“执行力就是生产力”的理念深入人心,为创造钦州速度和北部湾奇迹集聚强大动力。
 
  引进平衡计分卡实效考评办法,钦州建立以制度管人,以制度评价实效,对干部干与不干、干好干坏、干多干少进行严格考评,树立有利于工作落实的用人导向。
 
  开展招商引资,征地拆迁,重大项目审批、推进等多项机制创新,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自2002年至今,钦州市共引进外来投资项目3577个,总投资2384.7亿元。
 
 
  提速,成为钦州的一个主旋律。申请茅尾海国家海洋公园,获得批复时间比原计划提早半年,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从提出到启动,费时不到两年……
 
  在广西钦州保税港区的建设中,钦州演绎了现代版“精卫填海”的动人故事,吹沙填海每天造陆地40亩,在海上筑路600米,每周上一层楼,创造了钦州速度和北部湾奇迹,铸造了“自强实干,融洽共赢”的新时代钦州精神。
 
  执行力,产生了竞争力。国家权威部门发布2011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蓝皮书》显示,钦州跻身“竞争力提升最快”的城市前列,在全国294个城市中名列12位。
 
  新理念:越是后发展越要讲科学
 
  中华白海豚是“海上大熊猫”,也是钦州的一张亮丽名片,保护好中华白海豚,是钦州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这是一个被传为佳话的事实:钦州原来在大风江口规划布局总投资300多亿元的造船厂、发电厂。而大风江口微生物丰富,也是中华白海豚的最佳栖息地,如上马这批项目,中华白海豚可能失去家园。
 
  二选其一,钦州市毅然决定,修改工业发展规划,为白海豚生存空间让路。因此,众多项目被改变选址,部分项目暂缓开发。
 
  “在这件事上,钦州担起了政府责任,这也是坚持科学发展的例证。”专门跟踪研究中华白海豚及其生存环境调查的北京大学教授潘文石说,几年来,钦州三娘湾栖息的中华白海豚增加30多头,种群发展到130头到200头。
 
  “越是后发展越要先规划”、“越是后发展越要重生态环保”是后发地区科学发展新理念,钦州市将之贯穿其“建大港、兴产业、造新城”发展战略的全过程,正确处理工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发展石化产业,钦州起步较晚。但是,钦州在规划与发展速度的关系上思路十分明晰:宁可慢一步引进项目,也要先规划;宁可牺牲一些利益,也不要损害生态环境。3年前,钦州盘整已投资1亿多元的港区污水处理项目,交由引进的新加坡胜科公司整体接收,以该公司世界顶尖的高浓度化学污水处理技术为石化产业建立生态“屏障”。
 
  这次盘整,钦州市不仅承担原项目投资者的盘整亏缺,同时还要给胜科公司进行项目运作前期政府补贴。但是,钦州市领导认为,现在政府多承担一点,大工业带来的环保风险就会少很多。
 
  造纸业曾是高污染的象征,但广西金桂浆纸业公司自投产以来,以“环保制浆、绿色造纸”为己任,开展科技创新,推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目前,该企业自行研发的“制浆热能回收利用装置”等4项成果,以清洁生产、节能减排为主的环保发明专利已应用于公司的环保处理,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并成为我国造纸行业环保技术研发的样板企业。
 
  “十一五”期间,钦州市万元GDP能耗下降5.88%,2011年再比上年下降2.29%;2010年,全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7.24万吨、6.08万吨,全面完成了自治区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先行区:“撑竿跳高”率先突破
 
  “率先发展,撑竿跳高”,这是人们对钦州实现跨越发展的描述。目前,钦州工业产值进入千亿元“俱乐部”,三次产业结构为21.2∶52.9∶25.9,全市经济建设已昂首走进了大工业时代,工业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
 
  金秋十月,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热闹非凡。位于开发区南部的钦州石化园区,是这里最活跃的区域。在35.8平方公里的规划区内,洁白的油罐和交错的管塔鳞次栉比,一座西南地区最大的现代化石化城跃然而出。
 
  9月8日,中石油钦州千万吨炼厂顺利投产两周年,累计加工原油1825.69万吨,实现销售收入920.69亿元和税费133.66亿元,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海大产业的“旗舰”。以该炼厂为龙头,钦州规划、建设了石化产业园,乙烯及深加工、芳烃及深加工、碳四深加工、煤盐磷化工、生物化工等5条产业链正在往下延伸。
 
  这里,产业集聚在加速,资金流也加快向区域内流动。至去年底,钦州石化产业园已投产的石油化工、沥青/改性沥青、磷化工等企业22家,在建和已引进的产业项目15家,总投资达885亿多元,工业总产能达1260亿元。在去年引进的6家企业中,有3家年产值将超过100亿元。
 
  石化产业将成为钦州的第一个千亿元产业,钦州也将成为大西南最大的石化工业基地。
 
  目前,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构筑了石化、造纸、粮油加工、电子、能源、保税物流等产业体系。
 
  在临海大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实施3年的“县域工业突破工程”也迎来了收获期。到今年底,一系列目标将实现:每个县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3年前“翻一番”,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0家,5亿元以上企业户数达到20家,园区产值占县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
 
  钦州的工业发展后劲十足。9月22日,钦州市与中船集团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中船集团公司加盟北部湾,不仅终结了广西沿海没有现代化造船企业的历史,还是钦州打造第二个千亿元产业的支柱。”钦州市一位领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