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粤人制作的纸雨衣
2012-10-3 羊城晚报
古时候,人们抵御雨湿一般是穿披蓑衣。而广东五华县一带的土人,曾利用一种厚实且不易透水的谷纸制作衣服,在春湿淫雨时节或在雾露浓重天气时穿着它,既可保温暖体,又能阻雨防湿,效果甚佳。
学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货语》“纸章”条目,对土人制造防雨纸衣的事作了记载,说:“长乐有谷纸,厚者八重为一,可作衣服,浣之至再不坏,甚暖,能辟露水。”长乐即今广东五华县。
屈大均本人亦曾用谷纸做这种防雨纸衣来穿,感觉挺好。有好友曾赠送一批谷纸给屈大均,他于是写了《林赤见以谷皮纸见赠予将以为衣赋诗志喜》一诗以答谢,其诗云:
“山中尊野服,谷纸亦宜人。吾粤多奇布,无如此更珍。染成黄栗色,裁称白华身。感子相持赠,轻寒及暮春。”
由是可知,这种谷纸的质感与布料颇为相似,当地土人把它看成是一种珍贵的布料,甚至用于馈赠亲友。
用谷纸制作衣服可以抵御雨湿之事,另一学者张渠在《粤东闻见录》卷下的“纸章”条目中亦有记载,而且讲得更为明白具体:“谷纸,出长乐。厚者八重为一,可作油衣,雨不能入”。
粤地土人利用谷纸制作防雨衣服的做法,大概在明末清初时期比较流行。唐朝时,这种谷纸一般是用于书写。一个关于萧仿、萧廪父子为官清廉的故事,跟谷纸的物贵名重相并流传。
《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二记载说,萧仿“出为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仿性公亷,南海虽富珍奇,月俸之外,不入其门”。
“南海地多谷纸,仿勅子弟缮写缺落文史。廪白曰:‘家书缺者,诚宜补葺,然此去京师,水陆万里,不可露赍,当须箧笥,人观兼乘,谓是货财,古人薏苡之嫌,得为深诫。’仿曰:‘吾不之思也。’”
因为谷纸实用而贵重,萧仿吩咐儿子萧廪,准备带一批谷纸回北方老家,用来抄写史书。由于路途遥远,携带时必须要打包密封,才能保证珍贵的谷纸不被碰坏受损。但如果密封打包,又会引起别人怀疑里面装的是受贿的珍宝。为了表明自己清廉,他们最后决定还是不带谷纸回老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