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十二五:加快发展造纸及纸制品生产基地
2012-8-22 重庆时报
 
  “重庆能生产高档汽车,市民能用到更环保的建筑材料。”昨日,市经信委主任沐华平在贯彻落实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精神学习会上说道,新型工业化将给市民带来切身变化的同时,还将成为重庆工业经济竞争的突破口,其成功推进在重庆工业发展史上具备里程碑意义。
 
  7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记者从会上获悉,到2015年,我市将打造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30个左右百亿级产业集群,“十二五”工业投入累计达到1.5万亿。
 
  这笔钱怎么投?
 
  电子信息产业将建成笔记本电脑、信息服务、通信设备及物联网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全行业累计投入3000亿元,达到智能终端年产量到2亿台,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万亿。
 
  汽车工业累计投入2000亿,打造一个3000亿级乘用车产业集群和微车、商用车、特种车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5000亿,轿车及SUV占比超过60%。
 
  装备制造业累计投入2500亿元,将打造千亿级摩托车产业集群和轨道交通装备、风电成套装备、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环保安全装备、基础零部件等共十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全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000亿,重点整机产品本地配套率提高到80%。
 
  综合化工产业重点打造天然气化工、炼油石化、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等四大百亿级产业集群,累计投入1500亿,实现工业总产值2000亿。
 
  材料产业累计投入2000亿元,重点打造钢铁、铝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七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建成西部精品钢材基地、中国铝加工之都、长江上游绿色建材生产基地、国家新材料研发基地等,实现工业总产值2500亿元,电子信息、汽车用材本地满足率分别提高到60%、50%。
 
  能源产业全行累计投入2000亿元,加快千万千瓦电源项目建设,优化电网布局,强化多元电力保障。实现煤炭产能稳定4000万吨左右,电力装机2200万千瓦,天然气开采量120亿立方米,油品输入量860万吨。
 
  消费类制造业重点打造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200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3500亿元,重点药品企业全部通过新版GMP认证。
 
  工业从业人员将达390万
 
  “直辖以来,重庆工业保持年均20%以上高速增长,特别是2004年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以来,工业总量翻了两番多,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7%,2010、2011年连续两年工业增速全国第一。”沐华平说,虽然如此,我市总体上仍处于欠发达阶段,工业规模还不大,实力还不强,结构不合理和能力不足是制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核心问题。所以,科技含量更高、环境污染更小、资源能耗更低、经济效益更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重庆工业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一步。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推进和累计1.5万亿的投入,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高科技产业增加值占比30%、产品质量损失率0.2%一下,工业净资产回报率达10%,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工业从业人数占城镇就业的比重达到35%。预计到2015年,工业领域从业人员将达390万。其中,从事研发和管理的工程师、管理骨干将超过30万人,还将新增150万就业。
 
  推技术改造专项行动
 
  作为主管重庆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的政府部门,市经信委将推出一系列措施,以实际行动推进重庆新型化工业建设。会上,沐华平指导各处室学习时提出近期将启动重庆技术改造专项行动,启动百项汽车改造新技术。据介绍,其中100项技术中30项争取成为国家级技术改造项目。据了解,国家最近拿出200多亿进行专项技术改造,沐华平称,重庆争取占到国家专项技术改造项目基金的3%。
 
  此外,会上还提出今年将把笔记本产量占比从40%下降到25%以内,在做大原有电子信息产品品种的同时将大力拓展新品种,拓展智能网络终端。
 
  “6+1”体系  让市民有切身感受
 
  会上强调“6+1”为重庆工业的支柱体系,据解读,“6”即为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工业、装备制造业、综合化工产业、材料产业、能源产业,“1”为消费品工业。
 
  据悉,我市的优势产业为电子产业、汽车等产业,在国际、国内都具有相当影响力,而此次新型工业化推进,最能让市民有切身感受的则是消费品工业领域。
 
  “十二五”期间,消费制造业重点打造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造纸、纺织服装等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两翼”农户增收,并从源头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同时加快发展造纸及纸制品生产基地,建立完善企业营销和配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