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能否重振本土“日化”
2012-8-8 北京晨报
7月14日,索芙特公司发布业绩预亏公告,公告显示上半年度公司净利润预亏5000万元。实际上,这已经是索芙特连续亏损的第18个月——2011年,索芙特年报显示全年亏损1.93亿元——由于近两年的连续亏损,索芙特已被深圳证券交易所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也改为ST索芙。这家曾以“木瓜美白洗面奶”掀起全民木瓜护肤热潮的本土日用化工企业,终究风光已过。
事实上,索芙特的遭遇并非个案。洋品牌“日化”强势入侵至今,七成市场被洋品牌收入囊中,本土“日化”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低潮期。而面对被重新洗牌的市场,本土“日化”是否做好了打反击战的准备?
市场:个人“日化”一家独大 本土市场分流严重
毋庸置疑,“日化”行业是经济的一块大蛋糕。据中投顾问发布的数据,2011年1-11月,日用化学品制造业销售收入总额达到4275.40亿元,利润总额达到316.47亿元,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三大化妆品市场。但在市场上对这块蛋糕的分配却存在明显的不均,外资品牌占领70%的市场份额,切去一大半江山。
而在本土“日化”品牌中,很多本土公司也都过得并不好。在目前我国“日化”行业上市公司中,如广州浪奇、两面针、索芙特等均因为业绩堪忧面临退市危机。
“ 本土品牌普遍整体竞争力不强,对中高端市场操控尤为薄弱”,作为业内人士,上海家化副总经理王茁分析道,由于缺乏洞察和把握市场的能力、从产品到营销等一系列创新不足以及缺乏与顾客的有效沟通,造成了本土化妆品品牌与洋品牌之间目前的差距,大多数本土品牌都聚集在中低端价位,以低价诱人,被迫将高附加值的中高端市场拱手让人。
据了解,在化妆品的中高端市场上,上海家化旗下的佰草集、高夫两大本土品牌发展势头良好。2008年,佰草集正式在巴黎的丝芙兰香榭丽舍旗舰店上市,成为第一个“墙外开花”的中国化妆品品牌,而高夫也凭借国内男士护肤潮的兴起,实现年销售额增长过半的好成绩。
观察:药香纷纷 中华文化能否救活本土品牌
不难发现,在“日化”市场上打“中药牌”、“古方牌”的本土企业比比皆是,在一段时间内,中华文化似乎成为了本土日化品牌的“强心针”。结合中华文化的天然优势,在纯天然、无添加的潮流带动下,中草药这张经久不衰的王牌着实带动了本土日化的脉动,然而这股“药香”真能成为本土“日化”品牌的救命稻草吗?
“中华文化是本土品牌可以利用的一个天然优势”,霸王集团公关部经理杨政书认为“是区隔洋品牌的有效办法之一,但关键还是产品品质”。2006年,霸王中草药系列洗发水横空出世,让霸王在洗发水市场异军突起,成为当时洗发水市场上首个以中草药为卖点的企业,成功区隔洋品牌。为保证中草药原材料的质量,霸王打造多个霸王中草药种植基地。2007年,47.5%的市场占有率使得霸王洗发水红极一时。
外资品牌也并没有放弃中草药这块肥肉。宝洁在2009年初,推出了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产品飘柔汉草精华系列产品。但似乎做中草药概念,外人还是不如自家人得心应手——外资品牌收效甚微,而上海家化旗下的佰草集、云南白药牙膏、霸王的中草药洗发水等品牌则一举打响。
在上海家化副总经理王茁看来,中草药、古方等中华文化在与外国品牌竞争时既有差异化又有可信度,但是必须做到名副其实才能成功。“现在太多企业打 中药牌 ,但如果没有功效卓著、品质保证的产品,只是玩概念而已,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王茁说:“上海家化一直认为 内圣比外王重要 ,所谓 内圣 即对内加强研发踏实做产品,注重品质提升,而所谓 外王 即对外宣传,我们认为适度即可。我们的成功证明了这一原则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