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赤水:竹乡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2-8-6 遵义日报
 
    清水池里,一群金鱼欢快地游来游去,向前来观赏的客人炫耀它们美丽的舞姿。7月19日,记者一走进赤天化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就被这群可爱的金鱼吸引。这个清水池不是普通的养鱼池,池里装的是工业循环水。赤天化纸业的工业废水不外排,经净化处理后循环使用。2008年4月,赤天化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投产,为了随时监测净化后的水质,公司将净化后的工业循环水引入清水池,在清水池里投放了几十尾金鱼。如今,清水池里仍然有几十尾金鱼在畅游。公司在这里安装了排污在线监测系统,国家环保部对此进行24小时在线监控。有了环保部的“呵护”,金鱼在这里生活得很惬意。
 
    赤天化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绿色环保、节能减排企业,是赤水市新型工业的代表。在赤水这片红土地上,森林覆盖率达76.17%,茂密的竹林不仅保护生态,还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成为广大农民的摇钱树,第三产业也因优美的生态环境而蓬勃发展。
 
    10年来,赤水在立足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竹循环经济,打造了竹--纸浆--纸品--竹碳--竹纤维板--竹泥有机肥--竹基地培育的竹循环工业产业链,一、二、三次产业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竹乡在提速赶超、转型跨越的道路上,找到一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生态保护、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生态与经济同步协调发展。
 
    赤水不产烤烟,又无矿藏,曾经种植过甘蔗、桑葚、柚子,都因“水土不服”失败了。赤水市有良好的竹资源,何不以此为依托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量种植竹子发展竹加工业?上世纪末,赤水人确定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生态经济,并沿这条路坚定地走了下去。
 
    这些年来,赤水人把生态作为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始终抓住竹业和旅游业不放松,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拒绝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进入。近年来,赤水市确立了“生态立市、旅游兴市、竹业强市”发展战略,创建国家级生态城市。去年,有几个客商想来投资,但都因项目不符合“生态”的要求被拒之门外。
 
    2001年初,赤水市向国家计委申请立项建设“黔北20万吨竹浆林纸一体化项目”。但在2002年底,赤水只有竹子19.8万亩,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于是,赤水开始大规模种植竹子。10年时间,赤水新造竹林72万亩,竹林面积从53万亩增加到128.3万亩,相当于再造一个竹乡。目前,赤水在全国30个竹子之乡中竹林总面积排名第二,人均竹林面积排名第一,森林覆盖率在2002年62.2%的基础上提高了14个百分点。
 
    赤水大力发展竹业,保护生态,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赤水境内常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达24000多个,景区每立方厘米达32000多个,形成了天然的“大氧吧”,赤水河水质达国家Ⅱ类水质标准,赤水成为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县(市)。赤水河出境段泥沙含量比10年前降低了70%,每年排入长江的泥沙减少近400万吨,赤水成为长江上游一道生态屏障,成为城市人“洗肺”的胜地。
 
赤水在改善生态的同时,也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2008年,赤天化纸业公司投产,其年产20万吨纸浆生产线一年就消耗杂竹80万吨。20万竹农依靠竹林增收致富,一年增收4亿元,人均竹业纯收入在2000元以上。大同镇华坪村的游汉阳一家三口经营着70多亩竹林,年卖竹100余吨,收入4万元。
 
    竹子是可再生资源,赤水竹子积蓄量大,可以持续不断供应工业生产。依托这一优势资源,赤水开始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了这样一条产业链:用竹子生产竹纸浆、竹家具和竹艺品,纸浆生产原纸,原纸加工成纸品。用竹子生产竹碳和竹纤维板,竹碳加工成竹碳纤维,竹碳纤维制作成衣服、毛巾等各种竹纤维产品。用竹子加工中留下的下脚料生产竹泥有机肥,竹泥有机肥又用于竹基地培育。
 
    2008年,赤水开始规划建设竹业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承接纸浆下游工业产品。赤天化纸业、天竹纸业、赤河纸业、华龙纸业等项目陆续进入竹乡,年生产生活用纸、文化用纸达15万吨。同时,红赤水生态食品、中竹新宇、新锦竹业、竹纤维板厂等一批竹加工企业也相继落户园区。赤水3万余竹农华丽转身,成了竹产业工人。
 
    作为赤水循环经济的链条之一,赤水市天竹纸业有限公司利用赤天化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竹纸浆生产原纸,吸纳当地农民150人就业,一年产量达2500吨,去年纳税600多万元。
 
    赤水市新生竹纤维板有限公司落户赤水后,天台镇铁匠炉村的唐显林就进厂当机修工,每月工资收入2500元。“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既可以找钱,又能管上初中的娃儿,照顾七八十岁的两位老人。媳妇也在附近的厂里打工,两口子的收入不比外出打工差。”唐显林接受记者采访时,笑容写在脸上。
 
    返乡民工胡家霞每天乘坐红赤水生态食品公司的公务车上下班,每月收入2100元,过上了城里上班族的生活。在该公司,像胡家霞一样来自农村,坐公务车上下班的女工有200多人。
 
    在赤水,活跃在竹循环经济产业链上的人有15万人。有的人当了竹林农场的老板,有的人当了竹林经纪人。很多农民户口在乡下,居住在城里,有的开着小轿车经营竹子。
 
    截至目前,赤水市注册竹加工企业358家,形成了以竹为主的建材、造纸、旅游工艺品、生活用品、竹笋系列生态食品等5个大类250多个品种的竹产业链条,林业年产值达25亿元以上,占该市GDP的50%以上。
 
    生态改善了,环境更美了,旅游地产、特色餐饮、商贸流通、物流、金融等第三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随着丹霞申遗成功,基础工业设施的不断完善,赤水的生态旅游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大量的游客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赤水去年一年就接待游客253.62万人次,实现产值15.3亿元。
 
    赤水的餐饮业也红火起来。旺隆镇红花村张明熙在赤水市区开了一家石斛老鸭汤餐馆,一年赚70万元。
 
    大量的山区农民成了生态旅游的受益者。复兴镇张家湾是一个有128户人家的小山村,自从前两年一条旅游公路从山村里穿过后,这个小村庄就一天天发生变化:土坯房全部变成了青瓦白墙的黔北民居,100多户人家的土地进行了流转,300多位农民在旅游农家乐合作社、石斛产业合作社等合作社里打工,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不到2000元增加到8000多元,20户旅游农家乐年均增收5万元,10多户农民用起了电脑。
 
    绿色发展理念让赤水人尝得了甜头,生态越来越好了,环境越来越美了,人们的腰包越来越鼓了。遵义市曾遭遇70年一遇的旱灾,大多数地方人畜饮水困难,而赤水却因有良好的生态没有受灾。竹乡人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也改变了竹乡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