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PMI延续下滑 经济回升仍待开工旺季
2012-8-6 北京中期
内容摘要:
2012年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比上月微落0.1个百分点,略高于临界点。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0.3%,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中型企业PMI为50.2%,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均高于临界点;小型企业PMI为48.1%,比上月回升0.9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下。
7月份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连续第三个月回落,并逼近50%枯荣分界线。鉴于之前汇丰中国制造业PMI初值明显回升,市场预期政府经济刺激政策开始发挥效应,并对于7月份官方制造业PMI回升抱有预期。官方PMI继续下滑也加大了市场对中国经济放缓加速的担忧。但通过对季节性因素的分析,我们发现,剔除08年后近五年7月份PMI下降均值接近0.75%,而本次仅下降0.1个百分点,这也反映当前经济开始企稳,因此对于下半年经济我们认为不宜过分悲观。此外,8、9月份将迎来PMI季节性上行期间,届时基建投资加速将推动目前受影响较大的重工业需求回升。
从分项指数来看,首先,反映工业运行及社会需求的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小幅下滑,夏季天气炎热降雨量增大导致季节性开工率下降,于此相关的重工业需求及生产增速回落。其次,产成品库存指数大幅下降,原材料库存指数略有回升,预示着库存调整接近尾声,未来企业有望进入补库存周期。此外,进口指数与新出口订单指数降幅明显,连续低于50%枯荣分界线。目前欧洲债务风险仍有恶化趋势,美国经济增速大幅放缓,我国主要出口地区需求不振,国内外贸形势依然严峻。
总体来看,作为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数,国内制造业PMI继续向50%枯荣分界线逼近,表明经济仍处于探底之中。但季节性因素预示目前经济已经接近底部区间。近期政府继续释放出宽松信号,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重申加大预调微调力度,以确保经济平稳增长。铁路基建投资规模亦上调16%。总体来看,目前国内经济仍然疲软但已不存在大幅下滑空间,8、9月份季节性开工及基建投资加速将使国内经济进入小周期回升。未来,内需不振、外需疲弱将成为压制国内经济的主要来源。
一、7月份官方制造业PMI低于预期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的7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50.1%,比上月微幅回落0.1个百分点。该指数在生产建设淡季回落甚微,显示当前经济正在逐渐筑底,后期将延续趋稳走势。但当前需求偏弱、供大于求的下行压力仍未消除。
从11个分项指数来看,同上月相比,只有原材料库存指数略升,其余指数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产成品库存指数降势突出,降幅达到4.3个百分点,指数下降到48.0%,其余指数降幅较小,多在1个百分点以内。
新订单指数降幅缩小,需求趋稳。新订单指数为49.0%,略低于50%。该指数自今年3月份以来持续下滑,5月份回落幅度最大,达到4.7个百分点,最近两月降幅明显收窄,上月为0.9个百分点,本月缩小到只有0.2个百分点。
产成品库存指数明显下降,去库存过程加快。产成品库存指数为48.0%,比上月下降4.3个百分点,降势突出。该指数之前两月创下自去年12月份以来的高点,达到52%以上,本月回落到50%以内,显示去库存过程明显加快,有利于改善市场供需关系。
小企业回升,微观经济基础趋于逐步转好。小型企业PMI继上月上升2个百分点以后,本月又上升0.9个百分点,达到48.1%。中型企业PMI为50.2%,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大型企业PMI为50.3%,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
基础原材料行业下降,但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基础原材料行业,PMI指数明显低于全国制造业平均水平;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保持高位平稳,持续多月保持在55%左右;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呈明显上升态势。
购进价格指数回落到41.0%,同2009年1月份基本相当,显示市场价格加快回落,为宏观调控预留了较大的政策空间,也有利于降低原材料成本。但部分原材料产品价格已经降到较低水平,影响了行业的经营与发展,要引起关注。
从近期来看,8月份高温多雨,基建投资项目施工进度会受到一定影响,工业企业员工休假和设备检修的安排也会增多,经济走势延续筑底过程。进入四季度,稳增长的政策效应将显现,在整体趋稳的格局下,预计经济增速将稳定下来,加之去年下半年基数较低,经济有可能温和回升,但产业结构变化较明显。这种整体发展态势趋稳、结构性变化明显的特点,是和我国调结构、转方式、稳增长、控通胀的基本要求相适应的。
当前经济趋稳的基础仍需巩固,一些影响稳增长的下行压力仍未消除,特别是产能过剩矛盾未见明显缓解,仍需密切关注。7月份,生产指数虽然仍有回落,但相对于新订单指数仍然维持较高水平,为51.8%,高出新订单指数2.8个百分点;需求回升仍然偏弱,尤其是新出口订单指数连续两月回落至50%以下,后期出口增速有可能趋弱;部分行业,特别是原材料工业增速持续下滑。这些情况说明当前经济发展下行压力依然没有完全消除,宏观调控要立足于调结构、转方式的长远目标,仍需将稳增长放在突出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