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悖论——鱼与熊掌可兼得
2012-8-1 纽约时报中文网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说,家庭不睦,万事不兴。在奴隶制的问题上,他的话是对的,但这句格言在其他很多方面并不适用。一般而言,最优秀人士是能够容纳对立物的,最长盛不衰的机构也是如此。
 
  奥运会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奥运会用一种和平的方式欢庆人类好战的天性。
 
戴维·布鲁克斯
  开幕式代表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个侧面。这些开幕式是为各种合作美德(团结、友谊、平等、同情和关爱)喝彩的恢弘庆典。上周五的开幕式中,有对地球村及奥运精神的赞歌;有类似于百事可乐广告的场面,展示不同背景的人们欢聚一堂的情形;还有关于共同人性和普世理想的虔诚演说。
 
  此外,还有大量的舞蹈表演。因为我们是具有社会性的半群体的动物,能从观看一大群人整齐划一的表演中获得一种原始的快感。舞蹈与肢体相关,正如体育竞赛一样,但在很多方面,它又和体育竞赛相反。舞蹈的目的是融入整体,相互模仿;而体育竞赛的目的是独占鳌头。舞者们为观众而表演,提供一种情绪上的馈赠;运动员则在彼此间互动,观众只是在那里观看和欢呼。
 
  舞者们,特别是开幕式上的那些舞者们,带着温暖和友谊露出笑容。然而,没有一项真正的体育竞赛是在微笑中进行的(花样滑冰和竞技拉拉队的问题就在于此)。
 
  开幕式结束后,奥运会就成了为各种竞争美德(坚韧、勇气、卓越、绝对优势、纪律和对抗)喝彩的庆典。
 
  微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运动员表情严肃的比赛。马拉松运动员在精疲力竭中挣扎,拳击手试图击倒对手,跳水运动员聚精会神地专注于自己的动作。目的就是要比追求同一最高目标的对手更坚强,更优秀。
 
  如果说开幕式是皆大欢喜,那么奥运会的其它多数安排是有赢有输的。如果说开幕式是和平的体现,那么比赛则表现了战争。比赛与人类的手足情谊无关,而是要确保美国在奖牌榜排名上打败中国。
 
  通过激烈的竞赛,体育让精英脱颖而出,与平庸之辈分开。它确定英雄人物和卓越标准,让其他人能够仿效(虽败犹荣的输家能够发挥与天赋过人的赢家一样的作用)。获得友谊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于赢得荣誉。我们看到人们在经历了濒临失败的痛苦后终于赢得胜利的喜悦,并且评判他们的反应有多好。
 
  总之,奥运会吸引着我们两方面的渴望:既渴望友谊,也渴望名次。奥运会也迎合了我们两方面的梦想:既有集体之梦,也要追求绝对优势。当然,这些愿望是相互矛盾的。但世界本来就是如此。世界并不是一个拼接完好而且合乎逻辑的拼图,而是永远不可能完全调和的相互碰撞的波浪所构成的一个系统。
 
  奥运会长盛不衰的事实告诉我们,如果你发现自己在两种相互竞争的冲动之间陷入两难,你并不总是需要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你可以同时选择两者。一个机构能够同时为慈悲的同情心和军队式的坚忍不拔喝彩;一个为期三周的盛会可以在粗俗商业化的同时,奇怪地让人感动。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有一句名言:拥有一流智商的标志,是能够同时在脑子里保留两种相互矛盾的想法。但这其实不是天才的标志,而只是每个能在这个世界有良好表现的人的标志,也是任何能够长盛不衰的机构的标志。
 
  几年前,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管理学院院长罗杰·马丁(Roger Martin)写了一本书,名为《对立的思维》(The Opposable Mind),讲的是那些能够同时接纳两种不同理念的商业领袖。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宝洁公司(Proctor & Gamble)的雷富礼(A.G. Lafley)。
 
  宝洁的一些高管认为,公司需要削减开支、降低价格,以便和超市自有品牌竞争。另一些人则认为,公司应该增加创新投资,以保持宝洁产品的明显优势。雷富礼拥抱了两个愿景,在这两个方向上都大力推动。
 
  不幸的是,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偏执人士——这些人在创造性的张力中选择一方,同时希望另一方自动消失。有些家长和老师欣赏合作美德,而不承认竞争也是美德,于是他们可笑地对孩子们讲,可以去比赛,但是不要计分。
 
  政治已成了偏执狂之间的较量。一派主张紧缩,另一派提倡增长。一个政党成了经济安全的化身,另一个政党则成了创造性毁灭的代表。
 
  正确的途径通常是,在两个方向上都大力推动,营造一个具有创造性张力的氛围,在矛盾中繁荣兴盛。奥运会很棒,但它并不是一块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