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堂镇:纸品产能550万吨
2011-11-23 东莞阳光网
未来五年,素有东莞“北大门”之称的中堂将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交通优势,着力打造一批专业市场,并通过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制品经济,打造华南国际纸品之都。11月23日,中堂镇委副书记、镇长黎志辉接受记者采访,畅谈中堂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规划。
现状:中堂纸业的绿色经济之路
纸,从东汉蔡伦手中诞生,现已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曾几何时它又成了脆弱和不切实际的代名词:纸上谈兵、一纸空文、纸上文章……可中堂经济的发展依靠的就是大做“纸”文章。
纸品制造业是中堂镇的支柱产业,产量约占全市造纸总产量的60%,占全省造纸总产量的25%,年产值达100多亿元,年上缴税收近6亿元,经济总量占全镇经济总量的50%以上。
然而,造纸业在人们的印象中通常和污染、高耗能一类的话题联系在一起,如何平衡造纸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一直摆在中堂当政者心中。
“绿色纸品经济”是中堂为纸业发展寻找的出路,而其核心就是纸品制造业的节能降耗和转型升级。
中堂造纸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木浆造纸,中堂造纸业一直在吸纳东莞当地乃至珠三角所消费的纸箱,将这些废料循环使用,本身已具有环保性。中堂镇镇长黎志辉告诉记者,而为了降低造纸企业的污染排放,“十一五”期间,中堂镇纸品行业总共淘汰了5万吨落后设备,换来的是造纸企业废水回用率从65%提高到80%。金洲纸业、建晖纸业、理文造纸厂等10家企业均获得省清洁生产企业称号。中堂还制定了再生纸取水联盟标准,与28家纸品企业代表签订联盟取水标准协议书。按照2010年中堂机制纸产量达520万吨计算,执行新的标准后,中堂造纸企业一年可以减少使用约4200万立方水。
降低能耗的同时是转型升级,中堂镇以再生纸品产业集群被省评定为第五批“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为契机,推动建晖、金洲、银洲纸业等一批造纸企业增资扩产、技术改造,促进纸品产业集聚集约、升级发展,全镇纸品制造产能增至550万吨/年。
未来:中堂将打造华南国际纸业之都
中堂镇镇长黎志辉表示,在未来五年中堂将主要通过“六大升级”来推动绿色纸品经济发展。
首先是要将中堂纸业整体品牌形象升级。中堂将建设国家级大型综合造纸博物馆,树立中堂绿色纸品形象。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推动企业加强产品研发,从量和质上拓展中堂镇“纸品专业镇”的品牌经济效应。
在人才支撑方面,中堂将通过加强与高校建立产学研平台和专业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加强服务纸品企业的技术创新研究,培育一批本土造纸技术人才。
在环保管理力度方面,中堂将促进纸品企业完善环保设施、提升技术、清洁生产、节能减排,重点加快北海仔河清淤,进一步规范造纸企业达标排放。
与此同时,中堂还将促进纸品企业技术设备、产业规模和产业链的升级。鼓励和支持企业升级改造生产设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造纸企业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档次;促进民营资本增资扩产,投入纸品制造、纸板生产及印刷业等纸品行业。着力引进高中档生活用纸、印刷包装用纸、文化用纸生产企业以及纸箱生产等配套企业,做活纸品制造的原材料和成品流通批发平台,延长纸品制造业产业链条,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中堂镇还将依托庞大的纸品制造业,建立起一个规划建设占地100亩、辐射珠三角的纸品专业批发市场,大力引进各种纸品、印刷、包装材料批发商等,并高标准配套大型印刷、包装生产加工服务,着力建造大型纸品集散交易基地,使纸品工业与批发物流业相互推动、相互促进,打造华南国际纸业之都。
打造六大专业市场名镇
中堂地处穗莞深经济走廊之间,107 国道、北王公路、广深高速公路贯穿镇内,广园快速干线、五环路接驳镇内交通网,东江支流环绕全镇,水陆交通四通八达。
中堂镇镇长黎志辉介绍,中堂将充分利用中堂镇毗邻广州的区位优势,主动承接其消费辐射,积极规划发展六大专业市场:包括纸品专业市场、木材批发市场、环保建材市场、钢材市场、布匹交易市场和江南农批市场,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纸品专业市场:以延长充实纸品产业链为目的,规划建设占地100亩、辐射珠三角的纸品专业批发市场,大力引进各种纸品、印刷、包装材料批发商等,并高标准配套大型印刷、包装生产加工服务,着力建造大型纸品集散交易基地,使纸品工业与批发物流业相互推动、相互促进,打造华南国际纸业之都。
木材批发市场:充分发挥中堂镇槎滘工业园水陆交通便利、河道通航能力强的优势,规划在槎滘工业园建设一个大型国际木材批发市场。其中,市场首期规划用地574亩,目前,项目正办理“一书三证”等报建手续,预计明年启动建设,以此带动中堂经济发展。
环保建材市场:规划在槎滘工业园建设环保建材市场,积极引进建材批发项目,大力打造服务珠三角的大型建材集散基地。
金源钢材市场:争取市在政策、用地方面的支持,发展金源钢材市场二期项目,并合理布局一批五金、汽配专业市场,打造大型的钢材五金物流基地。
布匹交易市场:接受广州新塘牛仔服装产业辐射及依托自身服装产业基础,打造服务于采购商、生产商、经营商,高、中、低档次俱全,具有商业聚散功能的服装面料、辅料批发市场。
江南农批市场:进一步规范完善进场交易主体备案、入场登记、检测结果登记、流通信息追溯等,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市场业务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提高准入条件,提升档次和品种,将其打造成为东莞市乃至周边地区人民身边的“菜篮子”。
经济数据:
经过几年艰苦努力,中堂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初见成效,三大产业占比从2006年的1.27:65.51:33.22调整为目前的0.96:60.43:38.61。
预计2011年,中堂全镇完成生产总值82.54亿元,比2006年(下同)增长62.49%,年均增长10.2%;工农业总产值206.82亿元,增长51.29%,年均增长8.63%;工商税收总额9.41亿元,增长50.3%,年均增长8.49%;镇本级财政收入6.13亿元,增长122.22%,年均增长17.32%;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89.33亿元,增长74.3%,年均增长11.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9亿元,增长190.95%,年均增长23.81%;镇本级净资产总额18.7亿元,增长162.5%,年均增长21.29%。
中堂积极实施“镇主导开发,镇村利益共享”的合作发展模式,统筹利用市的扶贫贴息贷款,以及村的资金入股镇内优质企业,增强村级发展能力,全面消除资不抵债村。预计2011年全镇村本级资产总额34.51亿元,比2006年24.51亿元增长40.77%,农民人均纯收入13710元,比2006年9483元增长44.57%,年均增长7.65%。五年来村级经营总收入为17.41亿元。
五年来,镇财政累计投入8.91亿元用于发展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大力开展水乡特色文化体育活动,成功举办五届龙舟文化节,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中国龙舟之乡”、“中国龙舟文化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省龙舟民俗文化传承保护研究基地”等荣誉,龙舟制作技艺等11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深挖民间文化发展基础,大力开展国家、省曲艺之乡创建活动,荣获“广东省曲艺之乡”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