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前年第四季度以来最低点
2011-11-23 每经网
 
  全球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2009年第四季度以来最低水平的背景下,中国的消费者信心又出于怎样的一个水平?
 
  昨日,(11月22日),全球资讯提供商——尼尔森在成都举行的中国消费增长论坛上发布的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显示,中国消费者信心水平总体保持平稳势头,为104点,与上季度105相比下滑1点。根据尼尔森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第三季度全球消费者信心指数为88点,为2009年第四季度以来最低水平。
 
  据悉,尼尔森全球消费者调查对亚太、欧洲、拉丁美洲、中东、非洲和北美56个国家和地区的31000位消费者进行追踪研究。消费者信心指数在100以上表示信心水平乐观,100以下表示相对悲观。尼尔森中国消费者信心报告在此类研究中规模最大,对中国一线城市至农村的超过3500位消费者进行持续调查。
 
  尼尔森公司大中华区总裁严旋昨日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美国消费疲软和欧债危机全球消费者信心指数造成了一定的拖累。
 
  信心源自何处?
 
  昨日,尼尔森在成都发布的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显示,中国消费者信心水平总体保持平稳势头,为104点,与上季度105相比下滑1点。
 
  “相对于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消费者对于未来的预期相对乐观。”尼尔森大中华区总经理饶凯信(Karthik Rao)指出:“中国是全球消费者信心水平最高的市场之一,中国农村地区消费者是信心水平保持乐观的主要推动力量,而城市地区消费者信心指数基本维稳。”
 
  “经济(指标)的下滑主要源于调控”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气候检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在中国消费增长论坛上表示,从微观企业的角度上看,尽管去年的同比增速很高的背景下,我国的企业销售收入处于很高的增速。企业的订货率依旧很高,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下滑。今年企业面临的问题与三年前订单下滑造成的原因不一样。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是由于调控造成的流动性收紧,造成了企业的融资困难。第二,当前的消费增长的不够快,调控投资的同时消费没有跟上,对于消费,根本上要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农村地区消费者信心水平继续领跑,比上季度再度提升1点,达到110点。其次为一线和三线城市,信心指数均为101点,四线城市(100点)居后。其中,二线城市消费者信心指数降幅(5点)相对显著,下滑至96。
 
  饶凯信说:“根据尼尔森监测,中国快速消费品零售额连续四个季度实现了快速增长。其中,零食和个人护理用品发展尤为突出,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二成(21%)。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中国消费者对于非必需品有着较强的消费欲望和能力。我们也发现,跨国企业有机平稳发展,而本土品牌通过积极创新,有力推动全国层面的销售增长。”
 
  潘建成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他认为,农业的粮食依旧丰收,而且我们农产品  (000061 估值,测评,行情,资讯,主力买卖)价格上涨造成的积极影响就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而从工业领域看,PMI中的采购和订单指数依旧在景气区间,依旧是扩张的。从公路铁路的货运上,也看不到工业大幅下滑的征兆。
 
  “PMI下探的主要行业是钢铁、有色金属,是我们调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结果。而国外订单减少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金属、水泥、造纸、印刷行业,是由于我们调控高污染行业的结果,我们不应该把污染留在国内。”潘建成表示,第三产业当中的房地产和金融下滑主要也是由于我们的调控造成的贷款紧缩和房地产限购政策。“而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是房地产商降价卖房,这样会吸引到刚性需求,以此推动房地产相关产业的消费增长。”
 
  中国消费者最关注收入和健康
 
  统计数据显示,从全球层面来看,经济再次成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就业保障位居其次。然而在中国,收入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其次分别为健康,食品价格上涨,子女教育以及就业保障。
 
  北京消费者对收入(30%)和食品价格上涨(28%)的关注略高于健康(25%)。上海消费者最关注食品价格上涨。收入(36%)和食品价格上涨(23%)是成都消费者最为关注的两大问题,“舒适的生活”位列第三。此外,分别有接近三成广州受访者(28%)对“健康”和“食品价格上涨”表示忧虑,二者并列为广州消费者最关注事项。
 
  “中国市场分散性和多元化特征显著,只有真正理解不同区域的消费者的独特性,把握他们对于消费的感知和不同需求,才是获得持续性增长的制胜之道。”饶凯信说道。
 
  根据尼尔森调查,从主要城市来看,广州消费者信心最为强劲,达到109,与上季度相比上升3点。成都和上海紧随其后,分别为100和99,北京消费者信心指数略有下滑,至96点。从消费者收入水平来看,中等收入消费者信心水平最高,达到111,而低收入消费者信心水平在这个季度也表现出小幅微升。高收入消费者信心水平保持平稳势头。中国消费者信心水平的稳定来源于对就业前景的坚定信心。69%的受访消费者对未来一年就业情况持积极态度;同样,超过六成(64%)中国消费者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也保持乐观情绪。
 
  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的消费者是对未来就业预期最为乐观的群体。其中,71%的沿海消费者认为未来一年的就业前景“好”或者“非常好”,持这一态度的中部地区消费者占受访者比例接近八成(78%)。全国快速消费品零售额持续增长,其中食品类和非食品类的增长比例分别达到18%和17%。
 
  消费者偏好“大包装”
 
  四分之三的一线城市消费者表示,应对当前经济环境,将更多地进行网上购物,寻求最优惠的价格,是他们应对当前经济环境的方式之一。超过半数消费者表示在家用餐的频率将会增加。超过七成(71%)一线城市的消费者认为,他们会寻找最高的性价比,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家庭开支。超过半数的中国消费者表示会因为价格优惠,而选择在特定的商店进行消费,或愿意货比三家,以确保买到价格最为优惠的产品。与一线城市消费者相比,低线城市的消费者更能轻松接受生活状态的调整。
 
  伴随日用品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43%的中国消费者对大包装的,家庭经济装产品表示出明显偏好。而表示会选择新的,低价小包装产品的消费者相对较少,不到两成(16%)。13%的消费者则愿意在不提价的情况下,接受适当减少产品包装。
 
  尼尔森大中华区总裁严旋先生表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理解消费者的需求变得至关重要。尼尔森研究发现‘便利性’(58%)和‘性价比’(58%)是影响消费决定选择某一零售商的最关键因素。零售商需要将精力集中在有效促销,价格和位置战略方面。制造商和零售商更要通过协同努力,在实体门店和网络销售双赢的基础上,推动创新性促销发展以吸引更多的购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