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靠什么挖掘“绿金”
2011-11-10 中国经济时报
 
  “优秀的企业都在讲可持续发展,讲环境责任。如果我们在这方面没有对话能力,就落伍了。”国内某知名企业高管近日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感叹。
 
  随着低碳时代的开启,企业如何通过制度和技术层面的革新,节能减排以及内部挖潜开掘“绿金”,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话题。
 
大资金流入个股(11/9) 某些股割肉出逃肯定后悔 突发暴涨很可能不期而至 股民福音:套牢股票有救了!   企业“绿金”路径多样
 
  “绿金”是旗舰企业的共同选择。但由于每个行业的发展阶段和企业运营特色不同,企业“从绿到金”的路径呈现多样化。
 
  在运营方面,如何设计、生产环境友好型产品成为企业“绿金”转型最为关注的地方。英特尔?穴中国?雪首席责任官杨钟仁在“第二届中国绿金奖”上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英特尔目前投入生态可持续研发的费用已经占到研发总费用的76%。“在过去的五六年中,英特尔平均每18个月就推出一代新产品。每推出一代新产品,我们对环境的影响就降低30%到40%。”
 
  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尹英光对本报记者表示,渣打银行较早加入了“赤道原则”,着力于绿色信贷,并专门组建团队在碳基金、可再生能源和低碳项目融资方面开展创新型业务。
 
  在关注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看来,向产业链上下游进行相应的价值观输出,推动相关利益方履行环境责任,创造“点绿成金”的共享价值是不可或缺的。宝洁公司大中华区对外关系总经理许有杰介绍,宝洁在2010年5月启动了一项评估其供应商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计划,这一举措改善了宝洁400家主要供应商的环保绩效。一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63%的供应商减少了能源消耗,64%的供应商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62%的供应商提高了水能源的利用效率。
 
  几乎所有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有所建树的企业,在公益事业方面也都有投入。不过,与前几年相比,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更具有选择性和战略眼光。可口可乐大中华区公共事务及传讯副总裁白长波介绍,在中国,可口可乐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总投入已经超过两亿元。但在选择项目时,公司会有一些原则,例如,企业参与的领域最好与自身的经营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这可以发挥企业的科技力量和技术力量,员工也容易参与;企业与合作伙伴有共同的理念;注重受益方或者合作方的能力建设,使项目本身有可持续性,使受益方有长期受益。
 
  “整体看来,关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公司着力从产品研发、企业运营和履行社会公益责任三方面着手,使本企业在同行业竞争中凸显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国际知名咨询机构科尔尼公司大中华区总裁班德表示。
 
  科尔尼10月底披露的一份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中国本土企业的重视程度虽然正在提高,但与跨国公司相比,差距仍然明显。 企业“绿金”变革驱动力何来
 
  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钟宏武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企业关注环境责任的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外部环境压力。由于公众对企业环境表现的期望与企业的实际表现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企业必须对此积极回应。其次是企业的内生动力。各行各业都在寻找差异化优势。在某些环境敏感性较强的行业,一些先行企业想通过履行责任来增加美誉度,获得市场认可。再次是企业家个人追求。由于自身的特殊经历,一些企业家会特别关爱自然。
 
  “60%的原因是外在压力,30%的原因是想通过履行环境责任实现差异化竞争优势,10%或者更少一点是个人因素。”钟宏武称。
 
  班德表示,关注可持续发展确实能给企业带来利好,特别是在企业的收入和盈利方面。前述报告数据显示,分别有93%和91%的参评企业认为,可持续发展对企业有正面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中国,企业越来越重视和推进可持续发展,并从中获益。这也反过来驱动企业对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视与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