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用品价格高 80父母不堪重负
2011-10-18 正北方网
 
  核心提示:一条婴儿用竹纤维毛巾是普通毛巾价格的3倍还多;从奶粉到纸尿裤全都是名牌;婴儿吸鼻器、哺乳辅助枕、暖奶器等花样翻新的婴儿用品,正成为年轻父母的沉重负担。针对此现象,记者进行了调查。
 
调查内容:婴儿用品价格、种类及消费情况
 
调查地点:呼和浩特市
 
调查对象:母婴用品店经营者、年轻父母、心理学专家等
 
语录:
 
  我儿子从出生到现在满8个月,已经花费3万多元了。从奶粉、衣服、玩具到学步车、婴儿推车,为了不让孩子受委屈,我们什么东西都要买最好的。现在孩子要用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成了我们沉重的负担。
 
——80后爸爸张文强
 
我的孩子4岁了,从出生到现在,给他买了不少东西,现在都用不上了。扔掉可惜,送给别人又怕人家嫌是旧的,真是很难办,婴儿用品的利用率太低。
 
——80后母亲张蕊
 
  今年和去年相比,婴儿用品的价格涨了不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婴儿用品档次越来越高。因为竞争激烈,更高档次、内容更细分的用品更赚钱。而且家长在购买婴儿用品时喜欢买名牌、进口货,客观上也推动了婴儿用品价格的上涨。
 
——母婴用品店负责人
 
  婴儿用品价格高,与家长的心理有关。这种现象的发生存在3种心理:从众心理、攀比心理、虚荣心理。不少家长认为买进口商品是最好的选择,这是育儿焦虑产生的过激行为,同时也是非理性购买心理的表现。
 
——内蒙古心理医生协会副秘书长魏刚
 
【现象】价格令人咋舌
 
  现在,最贵的日用品是什么?婴儿用品,很多80后父母会给出这样的答案。一个小枕头58元,一瓶沐浴露58元,一张婴儿床1000多元,一套7件套的婴儿床上用品998元。
 
  记者近日在呼和浩特市场看到的婴儿用品,其价格已经远远高过相同档次的大人用品,价格令人咋舌。
 
  记者调查发现,多数用品搭上婴儿专用,价格马上涨了不少。婴儿床上用品是防螨的,毛巾是竹纤维的,奶瓶是不含双酚A的,爽身粉是不含滑石粉的……这些新鲜的概念让消费者眼花缭乱,同时也推高了商品的价格。
 
  锡林南路一家母婴用品专柜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婴幼儿用品档次一年比一年高,价格也是节节攀高,如床上用品,原先几十元的东西现在很少有人在卖,出现的是配套更多、面料更好的多功能组合用品。
 
  今年和去年相比,婴儿用品的价格涨高了不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婴儿用品档次越来越高。因为竞争激烈,更高档次、内容更细分的用品更赚钱。而且家长在购买婴儿用品时喜欢买名牌、进口货,客观上也推动了婴儿用品价格的上涨。
 
【现象】买名牌是普遍心理
 
  “姑娘,我想给孙子买婴儿纸尿裤,你们这儿哪种纸尿裤卖得好?”“阿姨,您看这款88元的纸尿裤,价格适中质量也不错,买的人挺多的。”“姑娘,我儿子说刚出生的孩子娇嫩,东西都要用最好的,听说现在人们都买进口的,你们这儿有吗?”“有啊有啊,您看这种就是进口的,不过价格比较高,要200多元呢。”“好,就要这种!大人委屈点没关系,可不能委屈了孩子啊!”以上是10月12日,维多利超市婴儿用品专柜销售人员与顾客的对话。
 
  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现在人们给孩子买东西都舍得花钱,比如我们这里卖的婴儿奶粉,100元左右的购买的人少,而300多元的进口奶粉非常畅销。孩子一个月要吃掉4桶左右,光奶粉钱就是一项不小的开销。除了奶粉,婴儿经常用的还有纸尿裤、洗化用品等,这些加起来,养个孩子还真是不容易。”
 
  随后,记者对维多利超市海亮店、华联超市金宇店、王府井超市这3家超市前来购买奶粉、纸尿裤的20多名顾客进行了随机采访。采访发现,七成的消费者选择婴儿用品时,都青睐于价格昂贵的名牌产品或者进口产品,只有不到三成的顾客会考虑产品的性价比。决不能委屈了孩子是家长们的普遍心理,尤其是近年来三聚氰胺等事件的发生,在购买奶粉时很多家长非原装进口不买。
 
【现象】新兴消费花样翻新
 
  如今,首府婴儿用品市场早已告别“奶瓶+奶粉+痱子粉”的时代,随着市场需求的发展,婴儿用品越来越多样化、系列化,一些新产品和新服务层出不穷。记者走访首府多家母婴用品店发现,除了传统的奶粉、衣服、日用品等以外,在一些专门为婴儿服务的店里,还可以看到很多新奇的用品。
 
  10月12日,记者走进锡林南路一家母婴用品店,称要购买婴儿用品,听记者说已经准备好了奶粉、奶瓶、衣服等物品,销售人员马上推荐奶瓶干燥架、多功能暖奶器、防滑奶瓶夹、奶瓶消毒锅、哺乳辅助枕,以及婴儿吸鼻器等20多种商品。
 
  “现在很多80后都是初为人母,对坐月子带孩子并不在行,而老人们思想观念落伍了,很多新产品他们听都没听说过。等生了孩子手忙脚乱时,才会发现有这些辅助工具,照顾孩子就省事多了。”这位销售人员向记者介绍说。
 
  除了这些商品,目前首府市场上还提供婴儿的纪念品制作服务,较为流行的婴儿纪念品有胎毛画、手足秀等。据了解,胎毛画是将婴儿娇憨可爱的形象和属相卡通相结合,再用其胎发经过织绣制成工艺品。手足秀是将孩子的小手小脚取印,用高分子材料灌注成立体模型,配以各种卡通图形和父母的祝福语。为了给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留下纪念,许多家长亲自动手,为孩子的小手、小脚制作模型。这些服务也都价格不菲。
 
【问题】成为沉重的经济负担
 
  婴儿用品价格高、消耗量大,因此成了很多80后父母沉重的经济负担。在一家事业单位上班的张文强,孩子8个月了,从孩子出生前到现在,他们夫妇俩已经花掉了近3万元。张文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孩子没出生前,为了即将出生的宝宝,他们夫妇俩跑了半个多月市场后,按照网友们列出的购买清单,花了3000元左右一次性买回了各种婴儿用品,从婴儿床、枕头、内衣、毛巾到抓握玩具,整整五大类40多种。
 
  张文强说,自己购买的一些用品,虽然觉得有些可能用不上,但怎敢怠慢即将出生的宝宝呢?干脆全部买齐算了。而孩子出生住院就花费了1万元左右,孩子出生后,需要的东西更是接踵而来,要有专门的婴儿推车、学步车,还有每个成长阶段的衣服和玩具……
 
  张文强说,自己和妻子都在事业单位上班,每个月两人工资加起来有7000元左右。没有孩子之前,两个人生活比较轻松,自从儿子出生后,每个月都紧巴巴的,就这样还觉得很多东西都没买全。
 
  与张文强一样,多数年轻的父母都觉得双职工家庭养一个孩子非常吃力,婴儿的花费成为位列第一的家庭消费支出。
 
【问题】高价购回却成鸡肋
 
  高价买回婴儿用品之后,家长发现这些用品很快成了鸡肋。刚刚做了母亲的首府白领张蕊告诉记者,她购买婴儿用品可是花了不少冤枉钱。她在网上看到有销售溢乳时使用的拍背器,还有给孩子吸鼻内异物的吸鼻器。孩子刚出生时常溢奶,用了拍背器也不顶用,孩子照样溢奶。孩子流鼻涕鼻子堵塞,吸鼻器一碰到孩子鼻子,他就疼得大叫。张蕊说,当初不惜高价买回来的这些东西,现在都不能用了。
 
  跟张蕊的经历相似,80后妈妈黄鑫在购买吸乳器时也花了不少冤枉钱。黄鑫先后共买了3个吸乳器,一共花费了2000多元,最初她购买了一款网上评价最好的手动吸乳器,花费近500元,使用时发现吸力不够,于是又购买了一款1500多元的电动吸乳器,而这个价格昂贵的吸乳器使用起来很不舒服。最后在朋友的推荐下,她又购买了一款200多元的手动吸乳器,而原来购买的2个吸乳器弃之不用了。
 
【问题】再利用率低
 
  婴儿用品存在的另一大问题即再利用率低。记者采访的50多名0~4岁幼儿的父母,他们均表示,孩子使用的东西很快就没用了,例如奶瓶、衣服、学步车、婴儿床、玩具等物品,都是使用一两年就不能再用了。现在通常一个家庭只要一个孩子,这些昂贵的婴儿用品基本只有一次使用机会。
 
  面对这些高价购买,使用不久就失去利用价值的婴儿物品,不少家长束手无策。“这些婴儿车、奶瓶、衣服等当时我们都花了大价钱买了,现在孩子3岁多了,大部分都用不上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好。扔掉可惜不扔又占地方,我们夫妻俩结婚晚,同事朋友们的孩子都比我家孩子大,送人也没处送。再说,谁家都是一个孩子,送出去人家也不一定会用。”一位妈妈这样告诉记者。
 
  面对不再使用的婴儿用品,五成父母认为,能送给人的就送给亲朋好友,三成的父母顾忌别人不会使用二手用品而选择扔掉,近两成的父母选择通过二手市场卖掉。
 
【建议】要充分利用二手婴儿用品
 
  内蒙古妇幼保健院妇产科王医生说,现在很多年轻的家长走入一个误区,认为婴儿用品越贵越好,越齐全越好。其实有些产品价格贵是因为成分复杂,这种过分的讲究反而对婴儿不好。比如吸鼻器、掏耳勺等婴儿用品,家长们应慎用。婴儿鼻子和耳朵都十分脆弱,使用这些东西,稍有不慎容易引起婴儿皮肤发炎。婴儿用品适量即可,一些实际用途不大的产品完全不需要购买。
 
  另外,很多婴儿用品经过消毒处理,是不影响再次使用的。王医生建议,准爸爸妈妈们可以多向周围的亲朋好友们收集一些婴儿车、婴儿床、玩具、衣服等,消毒后使用,也可以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
 
【建议】消费应量力而行
 
  内蒙古心理医生协会副秘书长、著名心理咨询师魏刚认为:现在每家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在购买婴儿用品时,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宁愿花高价来买放心、买安全。明明知道价格虚高,但为了孩子什么都舍得,这是典型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这种现象的发生存在三种心理:从众心理、攀比心理、虚荣心理。不少家长认为买进口的商品是最好的,这是育儿焦虑产生的过激行为,同时也是非理性购买心理的表现。同时,父母对国产产品质量的不信任,也加大了进口产品的购置量。这需要我们提高国产商品质量和人性化服务水平。年轻父母们要提高科学育儿的理念和知识,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婴儿用品并非越贵越好,家长应理智消费,切莫陷入消费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