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快消品:销售增,价格涨
2011-9-24 解放日报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快消品市场之一,多年来保持着高位增长,吸引了海外快消品企业的进入。宝洁、联合利华、可口可乐等跨国快消品巨头长期把持着中国市场。
 
    不过,在日前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行的首届中国快速消费品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与海外快消品企业高管均表示,尽管实力还不够强大,中国本土快消品品牌已经呈现崛起之势。随着未来市场的快速增长,中国快消品价格将进一步上涨。
 
 
中国快消品市场巨大
 
 
    快消品是什么?普通人对这个专业名词可能并不是非常清楚。其实简单说就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那些既是日常所需,又依靠消费者高频率的购买和短期内重复使用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进而获得利润、产出价值,因此被称为快消品。按照专业界定,快消品包括包装食品、日化用品、烟草、酒类、饮料、非处方药等。
 
    快消品行业不仅与我们的生活相关,还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张维炯说,过去十多年中,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快消品行业催生了数以百计的国内外明星企业,它们在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同时,扩张了市场份额和销售规模。
 
    上海商情中心对150多家代表性的快速消费品企业所做的年度调查显示,2010年,79%的快消品企业实现销售增长,其中超过半数增长率突破20%。2010年,中国快速消费品行业共有33家企业完成IPO,较2009年增长近1倍,募集资金总额超270亿元。
 
    中国快消品市场巨大——全球资讯提供商尼尔森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在过去12个月中,中国快消品销售增长率始终维持高位增长,并呈现加速上升的态势。其中,零食和个人护理品类增速最快,分别达到18%和19%。预计未来12个月,快消品销售量还将维持上涨趋势。
 
    不过,销售量的上涨依然会伴随着价格的进一步上涨。今年年初,洗衣粉、洗衣液、洗洁精、香皂、沐浴露等产品出现过一波上涨;第二季度,饮料、食用油、方便面等也有过一次提价。与会专家认为,由于原料与商务成本的上涨,快消品的价格还会进一步上涨。英特华投资咨询公司执行合伙人詹姆斯·辛克莱尔指出,当前全球通胀影响到快消品行业,对企业而言,不把原料成本的上涨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是很困难的。慎昌贸易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格伦·史密斯表示,在商务成本增速迅猛的情况下,快消品行业应当合理控制成本,将价格的浮动空间控制在5%-10%之间,避免大幅震荡造成消费者流失。
 
 
海外巨头的经验
 
 
    多年来,中国的快消品市场一直由海外巨头“把持”,如今中国本土企业终于有了崛起的趋势。
 
    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齐晓斋说,上海家化、恒源祥等一些国内的老字号品牌正走上重振之路,中国快消品市场正由过去的洋品牌占大多数,走向“土洋”之争的局面。金佰利公司北亚地区总裁艾建华也认为,外资品牌一度席卷中国快消行业,但近年来,中国的本土品牌有崛起之势,并赢得了老百姓的认可。英国品牌研究机构超级品牌(Superbrands)9月2日公布了 “2011中国消费者最喜爱的品牌50强”,隶属快消品行业的本土品牌康师傅荣膺榜首。
 
    不过,与开拓中国市场多年的海外巨头相比,中国本土企业的实力还不算强大。与会专家认为,本土企业应该学习海外巨头的经验。
 
    第一,细分中国市场。智威汤逊大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汤姆·多科洛夫说,中国本土企业要注意中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年龄层级。二、三线城市和北京、上海、广州的等一线城市相比,消费习惯和能力有很大差别;而年轻消费者和年长的消费者对快消品的使用习惯、品牌认知也有很大不同。还有中国地域辽阔,其市场内部分化异常显著。比如同样是酱油,北方主要用在烧菜,而南方却常用来蘸菜,这就要求快消品企业在销售中要详细划分。如果以统一的标尺进军市场,必然遭遇销售的“滑铁卢”。
 
    专家表示,海外企业有专门市场调研团队与多年的开拓经验,中国企业要尽快建立自己的市场细分资料库,只有更加了解与贴近市场,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第二,快速开发专属产品。如金佰利的“拳头”产品之一尿布在美国与澳大利亚都是大尺码的,但在亚洲推出的尺码就会小很多,因为亚洲婴儿的个头都比较小。艾建华说,从设计产品尺寸与形状到最终投向市场,只用了短短几个月时间。再如,强生有一款防皲裂的宝宝面霜,专供中国的北部地区销售。强生(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梅影说,中国北部地区冬季比较寒冷,空气又干燥,这款产品就专供在北部生活的宝宝使用。而产品的创意,来自强生位于中国的研发中心,从设计到生产也只用了几个月。
 
    专家说,海外巨头对中国快消品市场研究透彻,而且大多在中国地区设有研发中心,它们对市场反应迅速,看到商机能立刻抓住,这一点值得中国快消品企业学习。
 
 
新时代要有新营销模式
 
 
    快消品自诞生以来,一直给人以价格低廉的形象,很多快消品企业也因此在初期的竞争中以价格战为主。但在高通胀时代,快消品企业很难实现低价销售,那么如今什么样的快消品能得到消费者的喜爱呢?
 
    与会专家认为,品牌美誉度和知名度是快消品脱颖而出的关键。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查尔斯·沃德曼说,打造消费者满意度应该是快消品企业的目标,但这条道路却并不好走。中国的消费者群体正不断变化,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受教育水平显著提升的新一代年轻消费者比他们的父辈更挑剔,对快消品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尤其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之后,他们对整个快消品行业更了解,要“讨好”他们也就更为困难。
 
    因此,海外快消品巨头开始寻求新的营销模式——开展电子商务成为新方向。联合利华日前宣布进军电子商务。其大中华区主席乔安路表示,联合利华正着手建立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将在网上商店建设上投入更多的人员和精力。齐晓斋认为,推广电子商务或者开展网络营销,是快消品企业的明智之举,通过网上销售,可以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
 
    即便暂时没有条件开设电子商务,很多海外快消品企业也选择在互联网上进行营销。
 
    最具代表性的是两大可乐巨头。早在2006年,网络游戏盛极一时,可口可乐曾与九游的《魔兽世界》合作,后来百事也牵手盛大的《梦幻国度》。随后,可口可乐又与腾讯合作,借助腾讯5.2亿的注册用户及2.1亿活跃账户,高达2000万同时在线人数的网络社区,将可口可乐把品牌深植于目标消费者的心里。
 
    现在,更多的快消品企业借助网络平台宣传自己。益达口香糖、Costa咖啡、宝洁旗下的玉兰油,通过“门户+微博+移动互联网”的组合营销推出了相关营销活动;洋酒类品牌尊尼获加推出的“语路计划”,邀请名人作为主角拍摄主题视频,并通过微博、视频网站等多渠道传播。
 
    近年来中国很多快消品企业也开始涉足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不过,专家认为,进行网络营销的快消品企业不少,但是真正找到感觉的企业为数不多。而且快消品购买属冲动型消费,现场购物体验尤为重要。电子商务如何为消费者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仍是中国企业与海外企业待解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