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宝志愿者,一个怎样的公益范本?
2011-9-21 湖北新闻网
编者按:1949年的革命,填平了社会巨大的财富沟壑,也使得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权从社会转移到官方,步入一元化发展路径。随着改革开放的启程,财富开始向民间沉淀,慈善发展权重归社会。富裕起来的新兴企业和企业家们成为了推动中国慈善事业的崭新主力,中国慈善的发展路径呈现出多元格局。不同的慈善主体发展出不同的慈善模式,有的昂扬,有的涵淡,有的跋涉大川,有的功在涓滴。在湖北,丝宝集团“丝宝志愿者”组织所独创的慈善模式,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公益范本,值得各类慈善主体从中汲取经验与营养。
周琴梦曾是恩施鹤峰一中的一名特困学生。4年前,要不是一名叫杨勇的“丝宝志愿者”与她“牵手”,家境艰难的她要想步入大学课堂,估计只是一个梦。
那时的周琴梦,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杨勇在物质资助外,便经常给她写信,点滴开导。在一封又一封的书信往来下,周琴梦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而今,她不但是湖北大学日语系的学生,而且多才多艺,在演讲、主持方面均很优秀。
在丝宝集团,像杨勇这样的“志愿者”,已有300余人。不管是公司高层,还是普通员工,他们均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丝宝志愿者;他们的行动,也从单纯的牵手助学,延伸到环保、科技、赈灾、社区服务等诸多公益领域;他们用自己独有的理念,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爱心旋风……
2011年7月1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在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的颁奖仪式上,“丝宝志愿者”荣膺第六届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行为楷模奖。这是全国唯一以团体身份赢得此奖项的单位,也是湖北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志愿者组织。
从独善转向众善
在丝宝集团采访,“梁先生”一词,被大家提及最多。对于梁亮胜这位丝宝集团的缔造者和思想领袖,员工们很少叫“老板”,也很少叫“董”或者“总”。
外界熟悉梁亮胜的人知道,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的“补分哲学”就曾红遍大江南北,被誉为“企业管理圣经”。“既然世界上有100分,99分也包含失败。”他要求丝宝要善于在99分上补上那最后的一分——在中国企业经营经验上再补上现代企业文化的一分,给业界留下过深刻印象。
秉承这种“补分哲学”,丝宝先后创下丽花丝宝、舒蕾、美涛、洁婷等一个个家喻户晓的品牌,崛起为一家涵盖卫生、药业、地产、纺织等多元产业格局的企业集团。
但创造了不菲财富的梁亮胜,脑海里却始终挥之不去这样一个镜头:偏远贫困的大山里,一个长得非常可爱的少年,因家境贫寒辍学在家,小小年纪就不得不每天耕田、放牛……这是梁亮胜在山区走访时亲眼所见的一幕,也是同样出身贫寒的他内心深处最柔软的瞬间。
公益,便成为梁亮胜在财富创造之外,最重要的“补分”。
他不仅斥巨资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捐建了教学楼,拿重金设立“丝宝光彩事业基金”等三项公益基金,还先后在全国各地捐建了20余所丝宝学校。迄今为止,梁亮胜各类社会捐资达2.2亿余元。2002年,湖北省政府授予其公益金质奖章,媒体誉其为“湖北公益第一人”。
2006年,梁亮胜捐资10万元,为恩施自治州100名贫困高中生提供资助。但这一次,习惯“补分”的他又多了一份思考:仅仅捐点钱,就真的让学生受益了吗?他们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真正帮助到他们?
多年来,他一向反对在公司进行运动式的劝捐募资,认为那是对真正公益精神的背离。所以丝宝的慈善行为一度等同于他个人的慈善行为。
梁亮胜想到了自己身后的数千丝宝员工。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本身都有一颗慈善心,将一颗颗慈善心汇聚在一起,应该比自己一人出力做慈善的意义大得多。
但如何组织,梁亮胜尚无好的计策。
2007年夏天,小女儿梁快回武汉度假。深受国外公益文化熏陶的梁快了解到父亲的想法,建议道:为什么不建立一个员工志愿者组织,把国外NGO的一些理念移植过来?
梁亮胜的脸上,顿时泛起了会心的笑容。
2007年8月3日,在丝宝国际大厦二楼的公报栏里,一则“丝宝爱心行动——恩施2007”志愿者倡议书被员工围得水泄不通。“一个小时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对于那些不经意的一小时,现在我们又多了一个‘可以’——可以帮助一群孩子实现他们的梦想。”这一由集团办公室发出的倡议书,深情款款,动人肺腑,很快引来无数“粉丝”。一周后,100余名自愿报名者与168位恩施学生确定了“手牵手”意愿。
为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集团不仅在网站上开设了专栏,财务上设立了专账,还设计了专门的活动徽标——一个红色的心形标志。而这个“心”,就是梁亮胜亲手一笔笔画出。8月11日,30名志愿者代表穿着印有“心”形徽标的服装,在灿烂的阳光下举行了庄严的宣誓仪式。仪式后,梁亮胜还特意将他们请到会议室,一一与他们合影。后来,他又将每一张合影装进相框,作为礼物送给他们。
一个新的企业公益组织,就这样在丝宝呱呱诞生。这离倡议书的发出,才仅仅8天时间。
从施济走向共享
梁亮胜曾在电视上看到,捐赠者把钱送到受捐者手里,然后要受捐者捧着钞票,对着镜头微笑。“与其说这是慈善,不如说这是伪善。”他参悟出一条道理,只有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可能取得事业的成功;慈善也是,只有从受助者的角度出发,慈善才能真正回归正位。而从施者的角度去悲悯、施舍和救济并非是直叩慈善本质的。
志愿者团队刚组建的时候,梁亮胜曾经担心:凭着自己在公司的影响力,员工会不会应景式地参加进来,以表示对老板文化的追随和认同?如果是这样,丝宝志愿者就和社会上众多的暴力式慈善并无二致。丝宝志愿者团队要做的不仅是物质的资助,还应有对受助者的心灵拂照,还应有对志愿者个体价值体现需求的回应。
所以,丝宝志愿者自成立的那天起,有几个原则就非常明确。一是自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捐物;你可以一个人单独资助几个孩子,也可以几个人联手资助一个孩子。二是用心。帮助他人不能仅是钱,必须要用心,要有从物质到精神的更广内涵。三是平等。不管是集团领导,还是普通员工,不管是资助者,还是受助对象,大家集结在志愿者这个平台上,一律对等交流,共同成长。
他们的首次“亮剑”,是在2007年8月23日。由12名丝宝志愿者代表组成的爱心小组代表,这天奔赴恩施,亲手将志愿者捐助的助学金、学习和生活用品送到了168名高中生手中。
出发前,当打听到咸丰一中的学生袁业理一直在梦想着有辆自行车,爱心小组便从武汉带去了一辆。由于袁业理家住半山腰,山高路陡,志愿者们便轮流着,一个人肩上扛,一个人在后面推。当自行车被艰难地送到袁业理家中,心里乐开了花的不仅是袁业理自己,更是汗流满面的丝宝志愿者。
“这些孩子真的太艰苦了,能帮助他们,就是我们的快乐。”回到武汉,许多志愿者不禁感慨。而一场思想讨论风暴,却由此掀起——我们的快乐,难道仅仅是因为有能力帮助到他们吗?这些乡下的孩子,鲜见世面,不善言辞,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想,相对于城里的空气污染和食品安全,他们是不是很幸福?
“帮助,不是有对无的施舍,而是无与有的共享;温暖,不是热对冷的驱赶,而是冷与热的拥抱。”丝宝志愿者的共识,就这样在来自实践的触摸中,进一步明确。
考虑到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与受助学生面对面,集团便设置了专门信箱,鼓励志愿者每月与受助对象写信,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从心灵上去呵护和帮助他们成长。这一古老的交流方式,看似平常,却从思想深处点燃了志愿者的激情。
丝宝志愿者唐黛至今已“牵手”4名学生。她说:“我最快乐的事情,就是与他们通信。他们为我打开了另一个世界。”一次,一个学生给她寄来了一张卡片,说,这是我最喜欢的动漫角色犬夜叉,我把我的偶像送给您。唐黛当时根本不知道犬夜叉是何物,她便向同事请教,上百度搜查,仿佛完成了一堂学习课。她特别高兴。但如何回赠礼物呢?左思右想,她最后想到了从上海带回的世博园地图。“我也要为对方,送去不一样的世界。”
丝宝志愿者吴孟哲“牵手”的是一位男学生,他更是直言:“我把他就当成自己的另一个儿子。”吴孟哲来自台湾,妻儿又定居日本,他甚至毫不掩饰对这个志愿者平台的感谢,“让我有了两个家的感觉”。
在丝宝,公司为每位员工提供免费午餐。在食堂走廊,设有志愿者信箱和公告栏。公告栏里,提供公益活动公告和受助者的信息,如果你愿意“牵手”哪个学生,你就在上面贴上你的名字,如果你愿意参加哪次志愿者活动,也在上面贴上自己的名字……于是,每天的午餐时间,分享彼此的“牵手故事”和书信收获,成了丝宝人一道美丽的风景。
丝宝志愿者熊克兰告诉记者,丝宝志愿者组织始终不忘这样的思考:爱心,如何是爱心需求者的真正需求?奉献,如何让奉献者获得持续增长的动力?这种对志愿者和受助者心理维度的双重回溯,为志愿者组织提供了可作为的价值空间,也正是这样的价值创造,让丝宝志愿者组织呈现出蓬勃生机。
2010年9月28日,丝宝捐赠的第24所学校——红安县高桥镇丝宝中心小学挂牌。当天的核心主题,是丝宝志愿者每人牵手一名学生,共画一幅画。现场,一个孩子把苹果画成了灿烂的金黄色,这让志愿者施学工很是震撼,“那是孩子对未来的憧憬,是幸福的颜色。”
“所以,我们的口号首先是:我奉献,我快乐,我成长。而不是一上场就——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熊克兰总结。
从理念流向习惯
从“我”出发,以“他”为方向,丝宝志愿者们的步伐越发矫健。
当初几十人宣誓的团队,很快发展到300余人,还有近1000人递来报名表,等待加入;当初缘于恩施的助学,也延伸到长阳、汉阳、红安、四川洪雅等其它各地的中小学。他们的身影,还频频出现在孤儿院、敬老院、福利院的角落,出现在抗灾赈灾现场,出现在植树、环保、节能的各种主题活动中。那个镶着红色“心形”LOGO的丝宝志愿者旗帜,甚至一度被外界视为丝宝新品牌符号的标签。
但困惑,也曾如影随形。
2008年汶川地震爆发后,丝宝药业的一位员工主动要求去汶川做志愿者,但一去就是4个月,远远超出了公司给她的期限。回来后,药业领导不高兴,要求计她旷工。她不服:我是在做志愿者啊,又不是在外面玩。
事情最后闹到集团,集团作出回复:不能因为这个原因计旷工!只要是真正的公益行为,公司不能设限,要给予最大的宽容和支持。
质疑马上出现了:这种对志愿者行为的大力倡导和宽容,是否会影响到公司本身的经营和管理?丝宝毕竟是个私营企业,不是NGO,更不是政府组织。
梁亮胜不得不出来解释,真正的志愿精神,肯定是丝宝需要的;真正的志愿行动,也不会与集团的利益背离。
“人人公益,时时公益,身边公益”的理念,演绎为丝宝志愿者的新风向。“要让爱,变成我们的习惯,要让美,缓存进我们的血脉。”
丝宝集团政务经理周鹏飞不忘这样的细节:每次住完宾馆离开时,梁亮胜都要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尽量为他人着想,始终贯穿他生活和工作的点点滴滴。2008年11月,丝宝志愿者去长阳助学,梁亮胜答应一同前往。但临到那天,他却因公事还在香港。大家就劝他不要去了,但他坚决摇了摇头。早上5点多,他便从香港赶往深圳,然后从深圳飞往宜昌。到长阳时,已是中午11点多,他顾不得停歇,就与学生开始了座谈。
梁亮胜的身体力行,为丝宝志愿者的成长注入了坚硬的内容。而志愿者的成长,又融汇为丝宝文化的有机部分,推动着丝宝人在奉献爱、追求美的路上更加坚定。
丝宝志愿者陈莺,主要负责集团洁婷产业。她不但牵手了多名学生,而且将洁婷的价值诉求聚焦到“宠爱”上。“那几天,就要宠你”的广告,首次从异性情感的层面而非产品功用层面重塑卫生巾形象,赢得了市场叫好。她还带领丝宝志愿者开展了一系列关爱女性健康的公益活动,让志愿者精神与洁婷品牌进行了有效连接。
在湖北仙桃,丝宝开发的排湖旅游区,白鹭齐飞,湖美如画。当初开发此湿地时,规划都做好了,后集团高层发现有白鹭在觅食,立即决定调整规划,保下这片白鹭林。此后,丝宝甚至有了个不成文的“习惯”:不利于环保的项目,一定不投资。
在丝宝,这样的“习惯”还有很多:上班见到保安,那是一定要点头致意的;同事的生日,那是一定要记得的;员工家里困难,那是一定要去看望的;办公室的桌子,那是一定要“美”的,办公室的门,那是不需要关的……
正是这种志愿者精神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让丝宝志愿者组织很多时候呈现“无组织状态”。丝宝志愿者有统一的服装、标志和旗帜,有专门的歌曲、独立的账户,但就是没有组织架构,坚持采用“自愿参与、人人义工”的运作模式——所有志愿者一律都是普通义工,临活动时自愿推荐项目牵头人,自主创新活动形式。这看似无组织的方式,却赋予了组织无与伦比的凝聚力。
一次有慈善机构来与丝宝交流,问,你们志愿者组织领导是谁?我们没领导。那你们的秘书长是谁?我们也没秘书长。对方急了:你们连个领头的都没有,那怎么号召大家搞活动啊。丝宝更急了:我们不需要号召啊!
“在丝宝,志愿者组织从来就不是一个权力机构,而是一个企业文化价值平台。这就像网络2.0,人人都是主角。”丝宝志愿者董春骄说。
从优秀迈向卓越
2009年11月8日,虽然已是深秋,但在丝宝国际大厦的三楼会议室,却温暖如春。数名年轻学子跳起的土家摆手舞,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大家不约而同地击掌、打拍,泪水,竟不知不觉爬上了许多人的眼眶。
这是“手牵手梦起航”丝宝与恩施籍大学新生恳谈会上的感人一幕,也是丝宝志愿者史上的又一个重要节点。
这一年,丝宝志愿者首批资助的168名恩施高中生中,有77人考上了大学,其中25人考取一类本科。按照计划,高中毕业后就不再对这些继续进行支持。可两年的书信往来,早已让志愿者与受助者建立了深厚感情。尤其面对许多考进省城近在咫尺的学生,岂能就此割舍?
丝宝集团总裁梁爽毅然决定——把这些大学生代表请上门来,继续帮助他们成长。梁爽不但大姐姐般带大家参观丝宝,还与他们一起分享学习心得。许多从未谋面却深深惦念的“对子”,更是相拥而泣,依依不舍。集团人力资源部还现场公布了一份为他们“量身定制”的大学四年培训和实习计划,承诺永远做他们的亲人。
中南民族大学日语专业学生候红妙参加完恳谈会,郑重地写下如此感言:“好多的捐赠活动都只是让你顺利读完书,但丝宝的爱心伴我成长是授人以渔的。……我要成为优秀的人来回报社会,也全力以赴达到梁姐姐和自己的期许。”
对此,梁爽坦言,企业做公益,从小处说是为了舒展爱心,升华文化。从大处说,还是为了承担社会责任。因为没有一家企业可以隔绝于世,独自清白。但也没有一家企业能够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怎么办?“就像面前有一大锅汤,但我手里只有一把盐,我如果把盐全部撒进去,那汤肯定是淡的。所以,我就先舀一碗汤,把盐放进去,让喝了这个汤的人再买一把盐,再盛一碗汤……”
如今,丝宝志愿者将“高中助学”行动,调整为“高中到大学毕业的成长呵护”,希望长远帮助到受助者,并通过他们,将爱心传承。与此同时,志愿者的爱心行动虽然向社会多个领域有所拓展,但他们的核心,始终聚焦在教育领域,并以此为圆点,辐射到环保和科技等相关领域。这也是丝宝志愿者活动一再坚持的方向。
在丝宝,不管公司高层还是普通员工,一向异常低调。但2011年春天,丝宝志愿者不仅高调与地方经销商以及社会志愿者联动,在武汉、西安、福州开展“绿动春天·宠爱未来”植树节活动,而且积极参与共青团湖北省委组织的“十万青年重走大别山”活动,成为唯一参与这一公开活动的外企团队。
“就是希望有更多的社会互动,以传承并影响到更多的人。”丝宝集团公共关系经理熊璐如此解析。
这一切,梁亮胜均看在眼里。这位丝宝基业的创建者,他比谁都明白,致力于从优秀到卓越的丝宝,最需要的是什么。“企业虽然是企业家的企业,但最终还是社会的企业。只有与时代前进的潮流同步,并担当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成为真正的百年老店。”
梁亮胜说完这话不久,丝宝登上了中华慈善奖的殿堂。在这条荣誉的光辉大道上,他一个人走了20来年;可他的企业志愿者,只走了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