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市买东西大包装真便宜吗?
2011-8-29 新文化报
 
调查:
 
  以下是记者逛超市搜集到的部分“样本”:
 
品类:
 
卫生、洗涤用品
 
商品名:真真牌卫生纸
 
800克10卷13.9元(17.4元/千克、1.39元/卷),12卷1200克18.9元(15.75元/千克、1.58元/卷)。
 
商品名:碧浪洗衣粉
 
净白去渍1.55千克10.9元(7元/千克);2.15千克15.5元(7.2元/千克);专业去渍1.2千克12.9元(特惠商品、10.75元/千克),1.7千克19.9元(11.7元/千克)。
 
结论:同样是洗涤用品,同品牌的实质“内容”差异不大,洗衣粉最高价差4.7元/千克。值得注意的是,卫生纸有两种比较方式,单从“卷”比较的话,小包装看似更实惠,但从“克”比较,则大包装更“有分量”。
 
品类:
 
食品
 
商品名:德芙巧克力
 
43克6.6元(15.3元/100克),礼盒装348克95元(27.3元/100克);德芙士力架全家桶460克36元/桶(7.8元/100克),55克3.8元/条(6.9元/100克),35克2.7元/条(7.7元/100克)。
 
结论:食品而言,不同包装可能还涉及品质的差异。所以不能单纯地就比较价格,还应观察是否同样的品质。以同样品质的德芙士力架来看,买全家桶的话,就不如每条单独购买来得合算。
 
品类:
 
婴儿用品
 
商品名:妈咪宝贝纸尿裤
 
M号24片+4片35.9元(平均1.28元/片);54片79元(平均1.46元/片);90片125元(平均1.39元/片);120片169元/箱(平均1.41元/片)。
 
商品名:帮宝适纸尿裤
 
M号30片59.5元(平均1.98元/片);56片119元(平均2.1元/片);L号25片70元(平均2.8元/片);46片119元(平均2.59元/片);68片178元(平均2.62元/片)。
 
结论:两个品牌的纸尿裤,都存在小包装商品更实惠的现象,最高每片价差近2毛钱。
 
宝宝的纸尿裤用完了,刚当爸爸的曹先生到超市选纸尿裤时,习惯性地找货架上的“大包装”。“大包装实惠,反正宝宝得用挺长时间的。”曹先生振振有词。没想到,他的这点“小聪明”又被一旁拿手机计算器算账的老婆给叫住了。
 
“54片79元,56片71.8元,哪个更实惠?”还没等曹先生反应过来,刚刚放进购物车里的一大包54片装纸尿裤,被老婆换成了两包28片装的小包装。
 
不仅曹先生,很多消费者都以为“薄利多销”是商家的铁律,自然是大包装商品更实惠一些。然而,稍加留意您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现象:大包装商品有时反而贵
 
“有时候,在超市买整箱饮料,还不如分开一罐一罐买更便宜。很多商品都是这样的。”曹先生的妻子王女士,怀孕后就辞职在家,现在是个全职妈妈。由于经常逛超市买东西,所以积累了不少经验。
 
不过,对于她提出的大包装商品未必实惠的说法,记者将信将疑。带着疑问,记者近日在本地超市进行了一番调查,发现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从调查结果来看,该现象普遍存在于洗涤用品、小食品、干调等商品上。而且,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某些商品“内容”一样,只是换了个大包装,价钱就能多出50%以上。
 
原因:成本不同还是营销策略?
 
大包装的商品有时反而贵,打破了“薄利多销”的商场定律,对于这样的现象,业内人士表示,这是由几方面的因素所致。
 
原因1:
 
包装成本不同、供货渠道不同
 
此前不久,本报曾调查采访了“矿泉水大瓶小瓶同价”的问题,某品牌的550ml瓶装山泉水与小包装380ml的瓶装山泉水售价均为1.3元/瓶(有的超市两种规格水都卖1.5元/瓶)。而另一省内品牌600ml和380ml的两种规格瓶装矿泉水售价都为1.2元/瓶。对此,业内人士给出的解释为:由于小瓶水供货渠道与传统供货渠道不同,成本增加,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与大瓶水的价差,导致小瓶水出厂价与大瓶水接近甚至高出;另外,大瓶水是塑封包装,小瓶水是纸箱包装,小瓶水的包装成本比大瓶水高。
 
此外,有些商品由于超市进货时间不同,新进的大包装商品提价了,而此前的小包装商品还没卖完,这时就会出现同在货架上的大小包装商品,小包装更便宜的现象。”本地某食品生产企业的负责人王先生表示。
 
原因2:
 
“多销”而利不薄的策略
 
此外,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有时也是商家的一种营销策略。“你认为大包装肯定便宜吧,买的人肯定多是不?我们就抓住消费者的这个心理定价,结果是,‘多销’了而利也不薄。”某品牌食品负责长春市场的渠道经理曲女士坦言,厂家会有专门的团队对产品销售情况进行汇总研究,从中分析消费心理,进而推出详细的定价策略,根据顾客的需求选择自己的利润点,其中的奥妙“很有说道”。
 
分析:
 
超市购物 商家和消费者打心理战
 
有研究表明,超市购物中有60%左右属于计划消费,40%左右属于冲动型购买,而后者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商家的“心理战术”。而在很平常的一次购买行为中,往往在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就潜伏着一场“心理战”。
 
“营销本身,就是一个猫抓老鼠的游戏,俗话说,买的没有卖的精,就是这个道理。”著名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在接受采访时,形象地打了这样一个比喻。
 
妙招1:带计算器购物
 
李光斗认为,消费本身就是一个感性行为,人们普遍认为小包装比大包装的贵,这是一个“先入为主”的想法,而商家就发现了这个现象,反其道而为。而要理智消费,最好的办法就是拿个计算器去购物。而目前人们使用的手机,一般都有计算器功能,所以,未必要单独拿一个计算器去购物,把手机拿出来按几下就轻松搞定了。
 
妙招2:制作一张“价格地图”
 
李光斗举例说,在营销方面,某大型连锁超市的定价策略是,1/3的商品比别家便宜,1/3与其他家持平,1/3要贵于其他家。而定价较低的商品往往是“价格敏感型产品”,并把这些商品摆放在超市入口等醒目的位置,让顾客一路上看到的都是便宜东西。其实,很多消费者不知不觉中,也买到了一些“价格不敏感型商品”,而这部分商品价格并不便宜,甚至要高于其他家。应对商家的这一招,最奏效的办法是制作一张“价格地图”,把经常购买的物品的价格、规格写在上面,标出最低价,带在身上。这样一来,对价格做到心里有数,遇到食品“买一送一”,也要看一眼保质期,对任何“促销”、“特价”都打个问号,拿出你的 “价格地图”看看,是不是真的便宜了。
 
“年轻人不爱算细账,老年人对价格敏感,遇到促销就抢购。”心理专家、阳光心理援助中心主任格林表示,商家以营利为目的,利用了消费者惯性思维的心理,所以,建议消费者在购物时不妨进行成本核算。
 
链接
 
超市购物8大“心理秘密”
 
1.与视线平行的商品利润高。超市的商品摆放都有一个共同原则:你容易拿到手的永远是商家最想卖的。
 
2.最想卖的东西放右边。超市利用人们习惯用右手的习惯,将最想推销的、利润较高的商品,放在主购物通道或展柜的右侧,体积较大的商品常放在入口处附近,这样消费者会用手推车购买大件商品,并在行进中增加购买。所以逛超市不妨多用左手拿货。
 
3.薄利多销品“守住”入口。
 
4.新鲜商品摆最里面。
 
5.价格“拆东墙补西墙”。超市里有一整套复杂的价格策略,你可能会看到“天天低价”等大幅吸引眼球的标语,其实使用的是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将食品、日杂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定低一些,让你形成这家超市比较便宜的印象,并且不自觉地以为所有东西都便宜。
 
6.买一赠一有猫腻。有些商家悄悄提价后再附送赠品,将快过期的商品与正品捆绑销售。
 
7.很多消费者会有“买得多比买得少实惠”的惯性思维,这也成为了超市的一种“销售心理战术”。
 
8.结账是最后一道购物关。调查发现,被“困”在长长结账队伍中的人,购买货架上糖果、饮料的几率高25%。款台边的商品一般是日用品或经济实惠的小零食,而排队付钱时往往是人最没耐心的时候,让你很难扛过这最后一道购物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