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打造名村“名片”
2011-8-10 东莞阳光网
在人们眼中,东莞用短短三十年时间就创造了一个经济发展的奇迹。然而,有专家学者也曾说过,由于缺乏规划、理念滞后等原因,东莞不少镇村普遍存在“无规划、无设计、无特色”、“千村一面”等问题,不得不说这是东莞镇村建设发展中的一大缺憾。针对这一情况,今年我市拉开了创建东莞名村的序幕,提出以提升镇村建设水平为目标,通过样板示范带动东莞的新农村建设。
赫赫有名的中堂潢涌村,村集体经济连续多年名列东莞前三甲。然而改革开放前的潢涌村,是一个“路尾、电尾、水尾”之地。也正是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潢涌村无法像其它村一样兴建厂房吸引外资,不得不走一条发展自办企业的道路。
黎锡康 中堂镇潢涌村党委书记:“我们产业特色非常明显,我们潢涌在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来,我们整个产业是以集体自办工业为主,一向都是这样。”
“集体投入、集体管理、集体受益”既是潢涌村集体经济的一个亮点,也让潢涌在集体经济普遍停滞不前的今天,始终保持着稳健上升的态势。村集体经济的支柱产业--造纸业的产量已经从年产两千吨提高到年产超两万吨。
黎锡康 中堂镇潢涌村党委书记:“从80年代初造纸,一直发展到现在,我们一直以来都是,在产业上不断升级发展的,从原来最早的一年生产2000吨的纸机生产设备,到现在我一台纸机,一日可以生产1000吨的纸,也就是说,现在一台的纸机一日的产量等于我们原来一台纸机半年的产量,这是一个产能提升了。”
目前,潢涌村有三家大型集体自办纸厂,年生产能力超过85万吨,年折旧利润1.5亿元。在这个仅有几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一批如此大规模的企业,组成了纸品产业集群,这无疑成为东莞纸业发展中的一朵奇葩。
黎锡康 中堂镇潢涌村党委书记:“在设备采购过程中,我们经常都要和外国人,进行技术交流,商务谈判,所以外国供应商来到我们潢涌,觉得我们潢涌一个这么小的地方,能够将造纸这个行业不断地发展,发展到现在这个水平,这个档次,他就说我们潢涌,他们就顶着手指跟我们讲,潢涌是全球造纸第一村啊,他们外国人都是这么讲的。”
“造纸第一村”的说法,让黎锡康感到非常自豪。这也是他认为潢涌创建名村最有优势和最具竞争力的地方。今年,潢涌村被选为全市创建名村的七个试点村之一。为此,潢涌村计划以此为契机,推动纸品生产企业的升级改造,拓展纸品的深加工领域,发展与之相配套的第三产业。
黎锡康 中堂镇潢涌村党委书记:“我们下来还是向纸品的深加工发展的,等于做纸品,做纸箱,下来一个华南国际纸批市场也落户在潢涌的,所以我们产业特色是比较鲜明的。”
为了创建名村,黎锡康也带领着大家挖掘出潢涌村的另外一面。潢涌村是一个历史名村。建于南宋年间的潢涌黎氏大宗祠雕梁画栋,气派十足。明清建筑点缀居巷之间,也让这个富村别具韵味。
黎广柱 中堂镇潢涌村村委会副主任:“我们潢涌就有记载以来,从黎氏大宗祠就证明,南宋时期已经在这里了,从黎氏大宗祠的记载,我们潢涌村的祠堂有830多年历史。”
有了经济的基础和文化的底蕴,潢涌村提出打造“岭南纸业文化名村”的定位。一方面,开展道路绿化、建设“绿色潢涌”,全面开展河道清淤整治、实施横涌滨江公园人行道等配套设施,改善生态环境和村民居住环境。另一方面,重新整合村内历史文物遗迹,修缮东莞老八景之一的黎氏大宗祠,建设村陈列馆,传承岭南历史文化。
黎广柱 中堂镇潢涌村村委会副主任:“以前东莞所谓的四大名村,潢麻汾碣,我们潢涌当时是四大名村之首,民间认可的,现在这个名村,我们主要从这个历史、文化、产业进一步去加强,夯实这个基础,做一些特色工程出来,将我们的村容村貌搞得更靓一点,能够体现出名村的“名”字出来。”
特色和优势,是名村的一块“金字招牌”。
黄锡才 麻涌镇麻二社区党总支书记:“我理解名村所谓名,就一定从特色来体现名。”
东莞市创建名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科长朱振初:“我们在名村的建设过程中,目前对理解,还是不一定到位。”
如何把握好“名”字内涵,成为创建关键。
朱振初 东莞市创建名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科长:“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结合,比较通俗这样理解。”
当前,我市7个“试点村”正抓紧今年的创建工作,迎接年底的考评验收。事实上,创建名村,对于东莞来说也是一项全新的任务,需要 “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探路前行。当前,我市在创建名村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甚至质疑。那么,我们如何看待名村打造?又该如何打造名村呢?
根据《东莞市创建名村工作实施方案》,从今年起,东莞将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休闲旅游名镇名村、特色产业名镇名村、富裕和谐名镇名村,使东莞镇村发展更有特色、更上水平。在创建过程中,村、社区如何把握好“名”字内涵,突出主题和村庄个性;如何挖掘提升岭南文化、自然景观、乡土元素等特色优势,就成为了创建名村成败的关键。
朱振初 东莞市创建名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科长:“我们东莞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在村庄,打造这一块,还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不相称的地方,这是一个实际,另外一个实际就是,我们东莞有很多的历史文化传承,乡村美景等等其它的一些,我们需要通过这样一种名村打造,来进行提升,就是说引领新农村的建设。”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试点单位并没有把握好“名村”建设的“魂”,他们对“名”的挖掘仍然显得不够。
黄锡才 麻涌镇麻二社区党总支书记:“我理解名村所谓名,就一定从特色来体现名,我们这个名,主要体现在水乡,生态 以这个为名。”
陈彦文 万江拔蛟窝社区党委书记:“名村,我的理解就是和宜居有分别的,名村就是突出自己的品牌,使得人来到这个地方,感觉到有个突出的亮点,而且结合实际,围绕群众生活的所需去改进。”
翟建华 南城周溪社区党总支部副书记 (7.8东新):“名村”我个人理解,就是你来过以后,还想来的,就像丽江,阳朔一样。”
朱振初 东莞市创建名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科长:“我们在名村的建设过程中,目前对理解,还是不一定到位,或者说特别从事第一线建设干部群众,可能对这个理解不一定很到位,到底该怎么做,它跟其它的一些活动有一些什么本质的不同。要建设一个名村,它着重要挖掘它的内涵,也就是基础+特色,或者说基础+内涵,名村简单的理解,我自己感觉就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结合,比较通俗这样理解。”
而此次名村试点的选择,也引起了外界的热议。有人就提出,为什么传统的经济强村,例如厚街赤岭村和长安乌沙村都未入选,这又是出于哪方面考虑呢?
朱振初 东莞市创建名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科长:“我们选择这个试点,它不光光要看这个经济指标,我们提出经济指标中上水平也就可以了,也就是说要打造这个村 要投入的时候 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的能力 或者说你村里面要有比较相当的经济 这样来考虑 你说越富有或者说很富有的村庄 就一定是一个名村一个点的选择的考虑 这不完全 就说它要有自己特色的地方
与此同时,名村建设的资金在管理和使用上,也备受社会关注。有些村动辄就提出了上亿元的名村建设计划,而这绝大部分都要靠村自筹。这是否会给村组经济带来一定的压力呢?
陈彦文 万江蛟窝社区党委书记:“现在压力都有的,压力有一定压力,我们以十二五规划,准备投入一亿两千万,一亿两千万是概念(项目)呢,一个是我们河涌(清淤)1500万,市场就500万,幼儿园800万,还有我们雅兰装饰城的改造4000万,还有我们建材城仓库改成特色商业,配套完善的商业,我们投了4000多万。”
对此,我市也出台相应的资金管理办法,加强对建设项目的审批和监管,其中明确规定名村创建项目与市其它项目不重复投资,杜绝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用出实效。同时,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
朱振初 东莞市创建名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科长:“市里有相关的政策,特别是在范围上,我们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说我们反对大拆大建,我们不搞盲目的攀比,和求大求全,求名贵,你在项目和资金的使用上,你要对应于我们的范围来考虑,就说你不能笼统地把所有的乡村建设一概地归到这个名村建设这一块。”
农村是我市的基层细胞、经济社会的基础和持续发展的源泉,名村的打造无疑让我市的城市环境进一步升级、百姓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不过,在创建名村的过程中不得不注意的是,名村创建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的系统工程,一方面既要注重“名”的挖掘和打造,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创建规划的论证把关,防止损害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居民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