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污依然困扰陕西治渭
2011-8-10 陕西日报
 
 
    8月1日至5日,由省三秦环保世纪行组委会带队,7家新闻媒体的记者沿渭河流域,对宝鸡、咸阳和西安段水污染防治情况进行跟踪采访,省环保厅工作人员对所有提取的可疑水样进行分析,以期通过明察暗访,记录现象,探求原因,破解渭河治污难题。
   
      渭河五日实录:
     西安市太平河林林总总的排污口
     ①省环保厅工作人员正在对污水水样进行检测。
     ②排污口流出的绿色污水。
     ③兴平市市政排污口污水与渭河的明显交界。
     ④宝鸡氮肥厂在线监测设备依然在安装调试中。
    天高云淡,渭河缓缓地从我们的视线中流过。
    一渠污水从北侧湍急流动,注入渭河体内,黑色的污水和浑黄的河水交汇,形成明显的分界线。
    河心沙洲上,一只寂寞的白鸟栖息其中,无处可去。
    这就是“三秦环保世纪行”调研采访组在渭河兴平段市政排污口所看到的真切景象。
   
   
   
     五日实录:污染现状仍严重
    在多数人眼里,渭河的污染离自己很近,也很遥远。而当我们查看了一个又一个奔涌着污液的排污口时,所见触目惊心,渭河治污依旧任重而道远。
    目前,陕西省境内渭河干流主要排污口每年排放5.36亿立方米污水,而渭河的年径流量仅有50余亿立方米,渭河污染的严峻程度不言而喻。速度之快令人难以置信。
    在调研组8月1日下午2时对宝鸡市渭河南岸排污口的摸排调查中,高浓度的绿色电镀污水正从一个排污口里急速流出。在宝鸡市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赶来提取水样的时候,10分钟内污水即恢复为正常颜色,速度之快令人称奇。
    1日深夜11时至次日凌晨2时,调研组同执法人员连夜出击,对宝鸡市多家企业排污情况进行了摸排暗访。在位于宝鸡市陈仓区的建忠五一纸业有限公司排污口,执法人员所提取的水样呈墨黑色,水质污染严重。在随后2日上午的现场查处中,该厂的在线监测室里,监测仪器原本应该完好的进水管变为两段,在机器打印的6月份COD(化学需氧量)数据中,最低值和最高值相差6倍之多。据省环保厅环境监察局执法科科长冀武介绍,该厂已经涉嫌偷排污水和检测数据不实的严重问题。
    2日凌晨1时,在位于宝鸡市植物园的宝鸡市电-氮排污口,执法人员提取的水样呈黑色,浓度大、温度高、热气散发、氨氮气味浓重。随后,执法人员在持执法证进入宝鸡氮肥厂厂区采取水样的过程中受到门卫的极力阻拦和言语攻击,随后保卫部门数人将调研组所乘坐的车辆围住,严厉盘问,执法人员直到亮出工作证件、经过反复交涉后才得以脱身。
    8月2日上午,调研组一行进入宝鸡氮肥厂,了解到厂区内生产条件很差,煤灰飞扬,部分区域噪音高达100分贝以上,生产设备严重老化。氮肥厂安全环保部王部长称,新购买的氨氮检测系统正处于调试过程中,但是氮肥厂所有污水都可以达标,并全部排入城市污水管网。“作为一个老企业,我们要解决几千人的吃饭问题,环保问题我们也不敢松懈,但是总得有个过程吧。”王部长这样说。
    离开宝鸡,调研组一行于3日下午进入陕西工业发展较早的兴平市,岸边渭河综合治理工程已经启动,大型装载卡车在不断运送着土方石料,新的河堤雏形已经形成。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政排污口的黑色污水依然异常醒目。“兴平市的污水问题自建国以来早就存在了,工业企业较多,长期以来市政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没有跟上”,兴平市环保局副局长段联会有些无奈地说,“目前兴平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为5万吨,而实际产生的污水则有12万吨,我们正在积极实施污水处理的二期工程,预计2年以后可以投入使用,更好地解决渭河兴平段的污染问题。”
    西安作为渭河沿岸最大、工业实力最强的城市,太平河、皂河的重度污染,一直是令人头疼的问题。4至5日调研组对这两条河流的调查中,数十米开外就能闻见刺鼻的臭味,河水完全呈灰黑色。而皂河沿线污水处理厂严重不足,入渭径流60多万立方米的皂河竟然有30余万立方米的未处理污水。西安市环保局宣教处处长何利民说:“西安市目前有14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124.6万吨,按照这个数据可以满足西安的污水处理要求。但是由于西安市市政管网建设跟不上,实际每天只能处理74万吨污水。2011年西安将建成第十、第十一、第十二、户县第二污水处理厂,同时加快现有和新建污水处理厂污水配套管网建设,扩大收水范围,提高污水处理率。”
   
   
   
     追根溯源:河水污染谁之过
    长久以来,人们往往将目光聚焦于渭河沿岸部分排污企业偷排污水这种能够吸引人眼球的事件上。殊不知,渭河的污染并非一家之过,企业偷排为什么屡禁不止,在线监测为什么问题重重,渭河污染的根源究竟在何处?
    位于扶风县的陕西法门寺纸业有限责任公司因超标排污等被列入2011年第一批省级挂牌督办的10起环境违法问题。在3日上午调研组对该企业进行复查的过程中,省环保厅污染防治处副处长岳洪环算了这么一笔账:“类似法门寺纸业这样规模和生产工艺的造纸厂在渭河流域共保留了5家,这类企业由于是以草浆造高档纸,每处理一吨污水成本是2元左右,一天全厂的水处理成本就达2万元左右。为节省成本,有的企业有时就怀揣侥幸心理超标偷排。法门寺纸业目前建成了第二污水处理厂,情况有了一定改观。该厂的污水处理项目总共耗资1亿多。包括碱回收工程、中断水处理工程、深化处理工程(气浮)等。由此可见污染治理的代价也是相当巨大的。”
    造纸业的污染负荷占渭河流域整个工业污染的60%以上。目前,渭河关中段原有的800余家造纸厂经大力关停、整合,只剩下为数不多的60家。
    在对河流污染和企业进行监管的过程中,我省于2006年开始构建“在线监测”系统,通过企业、市界断面等安装的在线监测设备,现场自动采取水样,上传至省市环保部门,统一分析判断,作为考核和执法的依据。但是监测仪器目前由企业自己购买,而这和企业的利益实际上是相悖的,仪器质量也难以保证,数据不实、仪器故障等问题时有出现。
    我省还存在许多年产值较低的小型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工艺落后、设备陈旧、结构单一,由于建立较早,也未能完善污染物处理设备,成为渭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在环保标准一再提高的情况下,“高成本、高能耗”的运作模式,使这些小型企业陷入濒临破产的境地。
    近年来,渭河沿岸城镇的大规模建设扩张,导致大量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2005年前,渭河关中段只有6家污水处理厂,而现在已经跃升至56家,纵使这样,也不能根治生活污水对渭河的污染。另外,渭河生态水严重匮乏,自净能力遭到严重削减,也成为污染物不能自然降解稀释的主要成因之一。
   
   
   
    治污破题:五剂良方愈“病体”
     “挤占农业水、超采地下水、牺牲生态水”,是陕西水利人对渭河流域污染状况的精辟概括。渭河治污如何破题,在众多矛盾、众多问题、众多探索中,陕西也逐渐踏出了自己的路子,并开出了五剂良方。
    一剂:逼停落后产能。2012年,陕西将执行更为严厉的企业排放标准,COD(化学需氧量)排放标准将降至50mg/l, 仅为国家标准的一半。“这样严格的标准,只有工艺先进,污水处理到位的企业才能达标,那些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当它们的效益不足以应对治污的费用时,就会另谋出路,转型或者关停,这样也避免了环保部门和这些企业的‘拉锯战’。”岳洪环这样解释。
    二剂:在线监测独立。对于在线监测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上海、山东等东部地区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经验:企业购买监测设备,政府补贴50%甚至更多,这样一来,环保部门就可以选择稳定、数据可靠的仪器。同时引入第三方公司运营,该公司独立掌握检测设备,保证其正常运转,对环保部门和企业双方负责,以独立人的身份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为执法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三剂:监控城镇污水。“十二五”期间,渭河流域关中段将在每个县建设完善污水处理厂,特别要将重点乡镇、大型社区等纳入到污水处理体系中,有效解决城镇生活污水的问题。另外,我省将继续完善渭河断面自动监测系统,在干流、支流等处增加断面,分清污染责任,实现精细化、科技化管理。对污染治理出色、渭河水质控制好的市(区),在环保项目、资金上将给予优先和倾斜。
    四剂:大建生态湿地。生物降解池、小型生态湿地,这是在渭河严重缺乏生态水、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与地表水标准有较大距离的前提下,陕西环保人开出的又一剂“良方”。离河流较近、排污量大、对渭河水质影响大的重点排污单位,要结合所处地域环境建设生态降解设施,拦蓄入河污水,形成一定静止时间,使入河污水得到净化。
    五剂:提升监管水平。本着“关、建、治”的方案,“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大力压缩高污染行业,淘汰关闭了140余家电镀、果汁加工、化工、印染等企业。下大力气建设污水处理厂,抓好以工业为主的污染源治理,全面提升环境管理水平。这不仅是过去5年的经验之计,也为未来的渭河治污提供了持续努力的方向。
    2010年,渭河干流的综合污染指数已经由2005年的4.44下降为1.74,主要河道都已经达到了消灭黑臭的目标。尽管污染物指标在逐年下降,但渭河的水质状况仍旧不容乐观,“病体”的治愈依旧任重而道远。举全省之力,为渭河治污出谋划策、破解难题,是每一位渭河“儿女”的责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