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胜利:国企承包第一人
2011-7-1 燕赵都市网
“打破大锅饭,砸烂铁交椅”,刚刚承包了造纸厂当上厂长的马胜利,将这幅对联贴在厂门口,革旧出新,一步步践行他“层层承包、责任到人”“多劳多得”的经营理念。
那是1984年4月19日,马胜利立下“军令状”,正式承包石家庄造纸厂,成为“国企承包第一人”。
“包”字进城,“我要承包工厂当厂长”
1984年,石家庄。农村已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势喜人。而在城市改革方面,却仍未打开局面。就是这一年的3月28日,石家庄造纸厂门前突然出现一份《向领导班子表决心》的“大字报”:我请求承包造纸厂! 承包后,实现利润翻番!工人工资翻番,达不到目标,甘愿受法律制裁。
“大字报”的作者是该厂46岁的业务科长马胜利。决心书贴出后,领导说他要“抢班夺权”,“野心大暴露”……
“决心书贴出后,我的科长职务就被免掉了”,今年70多岁的马胜利对这段经历依然记忆犹新,“但是我并没有放弃,直接将决心书递到了造纸厂的上级——市一轻局”。
马胜利回忆说,造纸厂进入1980年代已经连续三年亏损,没向国家交一分钱,1984年,上级下达利润任务为17万元,但厂里一直拖到4月份,第一季度就要结束了,却迟迟不敢接。“我等不下去了,我要当厂长,这个任务我来完成”。
由个人承包国营企业,这在全国还是第一次。当时的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取得巨大成功。在城市里,个体户已经成为富裕的代名词,但以国营企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该如何走,依然是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课题。而马胜利却坚信“农村搞承包就能搞活,工厂为什么就不能搞承包?”
1984年4月13日,市一轻局会议室里,市政府组织有关领导、专家和局领导上百人举行了一场答辩会上,马胜利一句话震惊当场——“今年,市里给我们下达了17万元的利润指标,我要把这个数字调过来,完成70万元。”
市政府权衡再三后,为马胜利打开了承包的大门。4月19日下午,马胜利如愿以偿地在承包合同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当上了造纸厂的厂长。
签下军令状,三年利润连翻番
马胜利签下的承包合同更是向上级立下的 “军令状”: 保证今年实现利润70万元,力争100万元,明后年每年递增20%。承包三年,如果企业连续亏损三个月,酌情追究承包立状人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军令状”如果完不成,马胜利首先要被扣掉四个月的工资。
刚上任的厂长马胜利首先在厂门口贴的是一副对联:“打破大锅饭,砸烂铁交椅。”横批是“多劳多得”。接下来,他雷厉风行、大展拳脚,将企业“层层承包,责任到人”, 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以销定产”, 产品要由市场来决定。
业务科长出身的马胜利还在产品结构和销售激励上下足了工夫:造纸厂生产的是家庭用的卫生纸,马胜利根据市场需求,把原来的一种“大卷子”规格变成了六种不同的规格,颜色也由一种变成三种,还研制出“带香味儿的香水纸巾”。
半年后,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核心是要“搞活”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这时候,我们把原来承包时定下的利润指标又翻了一番,到了140万元,到11月份,这个利润目标就变成了现实。”马胜利认为自己的“承包”搞活了国有企业。
1985年,市一轻局的表彰会上,马胜利受到了表扬和奖励,他签下的“军令状”承包了造纸厂三年,这三年承包带来的利润分别是140万、280万和560万,每年翻番。1986年的560万元利润超过了造纸厂建厂以来的利润总和。
放眼全国,开启“马承包”时代
马胜利的成功给人们带来了启发,“承包”成为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企业困境的第一副“药方”,全国各地都在推广马胜利承包的成功经验。1984年八九月份,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到河北考察。听了省领导的汇报后,胡耀邦说,马胜利搞承包比较好,干脆就叫“马承包”吧。
“‘马承包’,这个听起来并不悦耳的名字,却是对我工作的最大肯定、最高奖赏。”现在提起那段故事,70多岁的马胜利依然充满自豪。
1985年7月26日,全国的报纸都刊登了新华社的长篇通讯,题目是《时刻想着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好厂长马胜利》。马胜利很快成为炙手可热的新闻人物,各种荣誉纷至沓来。
马胜利的声音响在各种场合的座谈会或讲座上。他提出的“三十六计”和“七十二变”承包思路成为国营企业摆脱困境的灵丹妙药。作家高峰曾在作品《马承包新传》中真实地记载了马胜利所到之处引起的轰动和马氏的魅力:“他谈笑风生,话语幽默而又风趣,会场内外鸦雀无声,听得人们如痴如醉,长达三个小时的报告,竟无一人走动,有人憋着尿也不去厕所。”
1987年,马胜利开始“放眼全国”,决定承包20个省、100家中国造纸企业,这是一项带有“中国”名头的工程,全称叫“中国马胜利造纸集团”,他一人担任100家分厂的法人代表。1988年1月19日,中国马胜利造纸企业集团成立,马胜利组建了他的造纸厂托拉斯。
至此,他的辉煌达到了顶点,从1989年下半年,盲目扩张带来的诸多问题开始暴露。1990年石家庄造纸厂亏损300多万元。1991年5月,马胜利造纸企业集团解散。1995年,当时56岁的马胜利被免职退休。如今的马胜利只是行走在石家庄某居民小区里一位普通老人。
个人的成败在历史中总是微不足道的,虽然马胜利的托拉斯梦想以失败告终,但他是全国第一个把承包引进国营企业的成功实践者,就此打响了“中国国企改革的第一枪”。 作为中国经济从农村改革转向城市改革的标志性事件,马胜利的名字已被深深镌刻在历史长卷上。
■国企改革有了连锁效应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城市,社会上商品匮乏,物资供应紧张,许多商品凭票供应。当时大家都认识到不改革就没有希望,但又不知该怎样改。许多企业更是“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
马胜利因承包一举成名。改革热情一下子被激活了,继他之后,石家庄先后有万人大厂国棉四厂、市无线电一厂、市拖拉机厂、市长征胶鞋厂等企业自荐组阁,大多数企业均由原来班子进行了承包。到1984年10月底,全市98%的工交企业和99%的商业企业,建立了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马承包”马胜利、因搞联合经营和“满负荷工作法”而走红的“张联合”张兴让、夏服务”夏继勋、“许引进”许期颐等改革的先进典型,并称石家庄经济改革“四大名旦”。
改革的连锁反应一发而不可收。马恩华,一个人们难忘的名字。1984年,他出任保定国棉一厂厂长时,企业处于管理混乱、产品积压、人心浮动、职工发不出工资的困难时期。马恩华负重奋进,锐意改革,以“拼搏”精神,改变了企业的贫困面貌,1994年实现利润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固定资产净值相当于 1984年的10倍。
1991年,邯钢全面推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其基本内涵是模拟市场价格核算,将成本与效益挂起钩来,将效益与分配挂起钩来,并以成本否决为杠杆,形成“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局面,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当家理财、精打细算、加强管理、深挖潜力的积极性,进而达到个人增收、企业增效的目的。
这一模式被认为是牵住了当时国有企业脱困的“牛鼻子”,是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决定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具有普遍适用性。后来被总结为“邯钢经验”,国务院正式将其经验向全国推广。
随着改革的深化,国企开始向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深水区”挺进。1997年党的十五大奏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最强音,又一次被“松绑”的企业纷纷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轻松上阵。几年之后,国企改革开始由改制向战略性发展转变。其中,中小国有企业以破产重组形式为主,大型国有企业则寻找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直到今天,改革的步伐从未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