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日起施行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

分析解读造纸及造纸相关产业条目

2011-6-8 中华纸业

 

    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完善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以下简称《目录(2005年本)]进行了修订,形成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以下简称《目录(2011年本)],并于2011327日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1年第9号令公布,自201161日起施行。《目录(2005年本)》同时废止。在各类政策中涉及造纸行业和造纸相关行业的条目内容摘录如下,鼓励类见表1、限制类见表2、淘汰类见表3

1  涉及造纸行业和造纸相关行业的条目内容(鼓励类)

相关条目(2011年本)

相关条目(2005年本)

●造纸行业

  (1)单条化学木浆30万吨/年及以上、化学机械木浆10万吨/年及以上、化学竹浆10万吨/年及以上的林纸一体化生产线及相应配套的纸及纸板生产线(新闻纸、铜板纸除外)建设;

  (2)采用清洁生产工艺、以非木纤维为原料、单条10万吨/年及以上的纸浆生产线建设;

  (3)先进制浆、造纸设备开发与制造;

  (4)无元素氯(ECF)和全无氯(TCF)化学纸浆漂白工艺开发及应用。

 

(1)符合经济规模的林纸一体化木浆、纸和纸板

生产;

(2)高新技术制浆造纸机械成套设备开发制造;

(3)无元素氯(ECF)和全无氯(TCF)化学纸浆

漂白工艺开发及应用。

●造纸上游之原料

  (1)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开发与应用(原料林)

  (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秸秆人造板、秸秆纤维素燃料乙醇等)

  (3)碳汇林建设、植树工程及林木种苗工程;

  (4)速生丰产林工程、工业原料林工程及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

  (5)次小薪材、沙生灌木及三剩物深加工与产品开发;

  (6)生物质能源林定向培育与产业化。

 

(1)速生丰产林工程、工业原料林工程及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

(2)次小薪材、沙生灌木和三剩物的深度加工及系列产品开发。

●造纸上游之化学品

  {1)多效、节能、节水、环保型表面活性剂;

  (2)新型水处理药剂开发与生产。

 

(1)新型生物化工产品,专用精细化学品的生产;

(2)新型水处理药剂开发及生产。

●造纸过程及下游之节能节水。环境保护与综合利用

  (1)生物质纤维素乙醇等非粮生物质燃料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

  (2)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有机肥料产业化技术开发与应用;

  (3)污水防治技术设备:污泥干燥焚烧技术装备(减渣量90%以上);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COD去除率90%以上);超生耦合法和生物膜法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技术装备等;

  (4)削减和控制二恶英排放的技术开发与应用;

  (5)“三废”综合利用及治理工程;

  (6)重复用水技术应用;

  (7)高效、低能耗污水处理与再生技术开发;

  (8)节能、节水、节材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开发、应用及设备制造;

  (9)工业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

  (10)有毒、有机废气、恶臭处理技术;

  (11)废渣等资源综合利用;

  (12)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

 

 

(1)环境监测体系工程和新型环保技术开发应用;

(2)削减和控制二恶英排放的技术开发与应用;

(3)“三废”综合利用及治理工程:

(4)高效、低能耗污水处理与再生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

(5)节能、节水、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开发、应用及设备制造;

(6):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

 

2  涉及造纸行业和造纸相关行业的条目内容(限制类)

相关条目(2011年本)

相关条目(2005年本)

(1)缺水地区,国家生态脆弱区纸浆原料林基地建设;

(2)新建单条化学木浆30万吨/年以下。化学机械木浆10万吨/年以下、化学竹浆10万吨/年以下的生产线;

(3)新闻纸,铜版纸生产线;

(4)元素氯漂白制浆工艺。

低档纸及纸板生产项目。

 

3  涉及造纸行业和造纸相关行业的条目内容(淘汰类)

相关条目(2011年本)

相关条目(2005年本)

(1)严重缺水地区建设灌溉型造纸原料林基地;

(2)石灰法地池制浆设备(宣纸除外)

(3)51万吨/年以下的化学木浆生产线;

(4)单条34万吨/年以下的非木浆生产线;

(5)单条1万吨/年及以下、以废纸为原料的制浆生产线,

(6)幅宽在176米及以下并且车速为120米/分以下的文化纸生产线;

(7)幅宽在2米及以下并且车速为80米/分以下的白纸板、箱纸板及瓦楞原纸生产线。

注:未标淘汰期限或淘汰计划的条目为国家产业政策已明令淘汰或立即淘汰。

(1)17万吨/年以下的化学制浆生产线;

(2)34万吨/年以下的草浆生产装置(2007)

注:条目后括号内年份为淘汰期限,指应于2007年底前淘汰。

 

    通过对《目录(2011年本)》和《目录(2005年本)》中涉及造纸行业和造纸相关行业表1、表2、表3的条目内容进行对比,并结合2007年国家颁布的《造纸产业发展政策》,从中可以看出:

条目内容细化,界定更为明确

    对条目内容进行了较大程度的细化,具体到产品、规格和技术参数。如将《目录(2005年本)》“符合经济规模的林纸一体化木浆、纸和纸板生产”,《目录(2011年本)》调整为“单条化学木浆30万吨/年及以上、化学机械木浆10万吨/年及以上、化学竹浆10万吨/年及以上的林纸一体化生产线及相应配套的纸及纸板生产线建设”。

提高准入门楷,剑指规模经济

    《目录(2011年本)》提到的项目建设规模,其实与2007年颁布的《造纸产业发展政策》中的要求基本一致。《造纸产业发展政策》中提到:“造纸产业发展要实现规模经济,突出起始规模。新建、扩建制浆项目单条生产线起始规模要求达到:化学木浆年产50万吨、化学机械木浆年产10万吨、化学竹浆年产10万吨。”此规模以下定义为限制类项目,这说明国家对于新上项目的规模仍是严格要求。

抓住瓶颈环节,拟解原料问题

    原料问题依然是我国造纸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既需要优化原料结构,提高优质原料的比重,又需要提高自给能力,解决对进口原料过度依赖的问题。从鼓励类政策中可以看出,国家仍是鼓励企业朝林浆纸一体化方向发展,努力建设原料林基地和国产纸浆项目,同时也鼓励配套造纸生产线的建设,进一步巩固提高国产高档纸及纸板的比重。

强化保障支撑,加快发展所需装备

    我国要从造纸大国走向造纸强国,必须提高造纸装备的自主化和创新能力,解决造纸装备发展水平落后于造纸工业发展水平的问题。《目录(2005年本)》鼓励类政策中提到“高新技术制浆造纸机械成套设备开发制造”,而《目录(2011年本)》鼓励类政策调整为“先进制浆、造纸设备开发与制造”,这实际上是放宽了鼓励发展的装备范围。

环境保护问题任重道远

    大家知道,污染问题长期困扰造纸工业的发展和影响造纸工业的社会声誉。造纸污染主要来自水污染,水污染中最难治理的是漂白废水。推广应用无元素氯和全无氯纸浆漂白工艺,可以消除漂白废水的二恶英这一影响人类健康的致癌物。《目录(2005年本)》和《目录(2011年本)》鼓励类政策中均提到“无元素氯(EC)和全无氯(TcF)化学纸浆漂白工艺开发及应用”。这与即将于今年71日执行的《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2008)第二阶段排放标准增加二恶英(30pgTEGL)项目要求是一致的。中小型企业改变现有的含氯漂白工艺技术,改为无元素氯和全无氯漂白,是大势所趋。

非木纤维制浆迎来发展曙光

    《目录(2011年本)》鼓励类政策中提到“采用清洁生产工艺、以非木纤维为原料、单条10万吨/年及以上的纸浆生产线建设”。而《造纸产业发展政策》中要求“严格控制禾草浆生产总量,加快对现有禾草浆生产企业的整合,原则上不再新建禾草化学浆生产项目。”从两者对比中可以看出,从政策上对非木纤维为原料纸浆生产线建设要求有所放宽,但要注意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采用清洁生产工艺,不能产生污染;:二是起始规模要达到单条10万吨/年及以上。

防范产能过剩,抑制部分产品建设

    国内铜版纸、新闻纸已实现产品升级,落后产能已基本被淘汰。加之近几年同内铜版纸、新闻纸新增产能集中迅速释放,国内市场此两种纸张产能明显供过于求,加之鼓励类政策中提及将支持发展“电子纸、阅读器等新闻出版新载体的技术开发、应用和产业化”,原本较多依赖于纸张的新闻出版行业将逐渐改变原材料供应格局,新闻纸的需求增长将减缓,铜版纸的需求变化也相对较少,故为确保行业健康发展,此轮政策将以上两类型造纸生产线项目定义为限制类。

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目录(2005年本)》淘汰类政策中提到“17万吨/年以下的化学制浆生产线:34万吨/年以下的草浆生产装置(200?)”,而《目录(2011年本)》在淘汰类政策中,淘汰起点标准提高,同时对于纸浆、废纸、文化纸、包装纸各类生产线做了更加详细的限定,如“51万吨/年以下的化学木浆生产线;单条54万吨/年以下的非木浆生产线;单条1万吨/年及以下、以废纸为原料的制浆生产线;幅宽在176米及以下并且车速为120/分以下的文化纸生产线;幅宽在2米及以下并且车速为80米/分以下的白纸板、箱纸板及瓦楞原纸生产线。”相信此标准亦将作为今后淘汰造纸落后产能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总之,修订调整后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进一步督促国内造纸业加快优化升级和产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原料自给率,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产业由大变强,以利于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