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婴童用品:家族企业几代人都在做同一样产品
2011-4-22 第一财经日报
 
  日本大地震已经影响到了中国妈妈们的生活,用惯了日系婴童产品的她们在地震爆发的第一时间变得手忙脚乱起来。
 
  上海的郭妈妈就是其中一员。望着只剩下半罐的明治奶粉,她非常着急,因为一岁的儿子自打出生以来,就只吃这个牌子的奶粉。而如今,门口的母婴用品商店里,这个牌子的奶粉已是空空如也。店员告诉她,日本大地震以来,这个牌子的奶粉先是提价,从原来150元/罐涨到220元/罐,即便提价幅度上升到40%左右,还是遭到了抢购。“我们这很快就断货了,因为担心核辐射的问题,这个牌子的奶粉这段时间都没有再进货。”
 
  除了明治奶粉,日本花王、大王尿片的价格自地震以来也有大幅上涨。但由于尿片的替代性比较强,所以涨幅相对没有那么大,约为两成。
 
  国内不少婴童产品销售企业也体会到了这波消费者的疯狂。日系婴童产品一直是博士蛙销售的“主力军”,从日本进口的奶瓶、奶嘴、纸尿片以及洗浴用品等长期以来都是各门店的热销产品。
 
  博士蛙副总裁吕奕昊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前段时间的确出现了一波日本婴童产品的抢购风。消费者对日本进口的尿布、奶粉都是整箱购买,好在年初企业加大了对日系婴童产品的进口量,囤货充足才确保这段时间的正常供应。
 
  国内消费者对日本婴童产品的青睐并非无理,郭妈妈就曾试着换了另外一个牌子的奶粉,结果她的宝宝就是不肯吃。
 
  郭妈妈曾反复比较过各种婴童用品,最后选择了“日本制造”。她告诉记者,“我觉得日本婴童产品非常人性化,比如纸尿片里面的衬布非常柔软,手感好,而且换下的尿片表面没有湿气,而其他尿片衬布都有点僵硬。”
 
  这些人性化的考虑也让另一位妈妈小胡啧啧称奇,她向记者举例,譬如奶粉罐设计就很贴心,“量平勺奶粉很方便,只要打开大半圆那边,舀起满满一勺奶粉,在大半圆和小半圆的棱上一刮就是一平勺。”小胡说,“这样用量就会很精确,而且还不会浪费。”
 
  她强调,日本奶粉很容易溶开,转圈晃动就行,不需要上下摇奶瓶,由于不产生多余的奶泡,宝宝在喝奶后就不容易胀气。
 
  对于“日本制造”强大的竞争力,吕奕昊认为,关键在于国内消费者对日本婴童产品长期“人性化”的体验,这也是“日本制造”的婴童产品最明显的特征。
 
  吕奕昊曾经去日本考察过一些婴童用品企业,他发现,这些产品的每个生产环节都分工细致,精细化程度超过想象。“他们对一个奶瓶的容量规格、瓶口的大小,甚至刻度的标注都研究到了极致。”吕奕昊说,“有些家族企业几代人都在做同一样产品。”
 
  一位研究婴童产业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与日本婴童行业深厚的发展基奠相比,国内婴童行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向日本同行学习走专业化、精细化的道路应该是必然的发展方向。但他也直言,要缩短现有差距并非短期内可以实现。
 
  他向记者举例,比如婴儿奶粉、辅食、纸尿裤、哺喂用品等品牌集中度较高,用户一旦认定品牌,养成消费习惯后很难改变。“对国内企业而言,更大的动力还是来自于如何尽快地提升产品标准、确保产品品质,摆脱目前无序竞争、一味向利润看齐的行业浮躁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