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基地建设带动科技创新 产学研力铸广东产业引擎
2011-4-20 广东科技报
 
  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下简称华工)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以产学研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打造了有力支撑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和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科技创新“高原”。
 
高水平科研基地提供“高原”支撑
 
    在办学过程中,华工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在“有特色、高水平”上下功夫,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基地,筑巢引凤,汇聚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主动把学校的发展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融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融入国际范围内的教育、科技发展大格局。
       据悉,华工现有57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包括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发光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金属材料近净成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受国家发改委委托建设了造纸与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构成了较完善的实验室体系,成为学校科技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高水平的科研基地已成为华工科技自主创新的主要依托,成为拥有先进实验条件和科研环境、不断产生自主知识产权科研成果的创新源头,成为培养、稳定、聚集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创新基地,成为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引擎”。
 
构建“点线面”三位一体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自2006年科技部、教育部和广东省联合启动省部产学研工作以来,华工积极探索融入珠三角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改革,提出了构建以向企业派驻科技特派员、建立校企联合研发中心、联合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为“点”,以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为“线”,以建设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各地市工业技术研究院为平台,触角前伸,重心下移,全面参与示范市、区、镇等产业集群区等全方面对接为“面”,构建“点线面”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据悉,华工派驻企业科技特派员数量始终居全国首位,3年来,学校共派出450多名教师任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1500多名研究生或应届本科生担任学生助理进驻全省21个地市400多家企业,是全国派驻人数最多的高校。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华南理工大学在广东省内外建设了15个地方工业技术研究院(或技术服务中心),并牵头或参与组建了22个产学研创新联盟、41个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
       这一“点线面”结合的新模式,也推动了学校的全面发展。据初步统计,“十一五”期间,华工共承担包括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900多项,实到科研经费累计29.64亿元。2010年,该校实到科研经费达到8.28亿元,比2005年的3.41亿元增长近两倍半;总承担横向科研项目5700多项,实到经费累计15.69亿元。该校企业委托项目数、企业委托科研经费数、科技成果应用及转化率连年稳居广东高校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