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造纸课” 沈阳幼儿园娃娃变节约
2011-4-2 华商晨报
 
 

 
东北育才幼儿园的孩子动手造纸 感受劳动过程,体会环保理念
  沈阳一群5岁的娃娃在老师帮助下,亲手造出了纸。
  昨日,本报记者观摩了“小蔡伦”们的造纸过程。
  从4月份开始,东北育才幼儿园的孩子们就开始上“造纸课”。
  提起“造纸课”的由来,朱映霓老师说:“有一次学校进行科普剧演出,节目告诉孩子要保护树木,节约用纸。有个孩子就问“树是怎么变成纸的”。老师们觉得很有趣,就研究怎么利用现有资源给孩子们呈现造纸过程。”
  “当然是经过改进的‘小朋友版造纸术’,古老的工艺对于5岁小朋友来说太复杂了。”指导老师田原介绍,“小朋友版造纸术”总共分六步:撕纸、泡纸、打浆、筛浆、烘干、晾晒。
  小朋友造纸 总共分六步
  撕纸
  老师:原材料最好用看过的报纸、用过的打印纸、文件纸之类的,让那些纸可以循环利用,就能节约很多纸了。
  (经过几次实验,发现报纸上和打印纸上的墨对小朋友来说不卫生,所以改用了手纸。)
  泡纸
  老师:将撕碎的纸在盆中用水浸泡,来让纸变得柔软,直至浆糊状,同时在里面加入少量黏合剂,来增加纸浆的黏合度。
  (纸需要长时间浸泡,不能当堂使用,昨日上课小朋友撕纸和泡纸步骤上堂课已经完成。)
  打浆
  老师:我们用手撕碎的纸不够细,不是纸浆,这个过程就是将泡的纸打碎变成纸浆。记住,纸浆打得越细,做出的纸质量越好。
  (涉及到使用豆浆机,为了安全,这步需要在老师帮助下完成。)
  “快看,纸变成粥了!”一个小男孩儿拿着自己打出的纸浆惊奇地说,还给其他小朋友看,不愿倒进纸浆桶里。
  筛浆
  老师:用这个筛子筛浆,筛子底部留下的纸浆就是要做出的纸了。记住,筛的浆要薄、要平,才不会浪费纸浆,才能造出更好、更多的纸,看看哪个小朋友筛的浆好。
  “拿不稳、手没劲!”一个小女孩儿筛了好几次,筛子底下的纸浆老是一边薄一边厚,最后在老师帮助下,才筛出厚度均匀的纸浆。
  烘干
  老师:将挂满纸浆的筛子放到烘干机里烘干,这个步骤时间要掌握好,烘干的时间长了纸浆就糊了,我们一定要有时间概念。
  (涉及烘干机,这个步骤大部分是老师完成,小朋友只需将筛子放在烘干机里。)
  一个小朋友问:“是不是烘干完,我的纸就做好了?我妈妈做面包就是放里一会儿就好了。”
  晾晒
  老师:烘干使纸浆凝固,能从筛子上面拿下来,但还需要放到阳光下面晾晒。记住,从筛子里拿下来时,一定要轻,否则就容易出褶或者破裂,就浪费一张纸了。
  听到纸需要晾晒两天才能用,一个小朋友立即用小嘴吹晾晒板上的纸浆,“老师,是不是这样能干得快点儿?我还想画画呢!”
  娃娃兴奋  “我做的纸好像一张大饼啊!”
  记者发现,“小蔡伦”们造的纸有厚有薄,有的圆些,有的奇形怪状。
  虽然纸什么形状的都有,但昨日已经有一部分小朋友完成了用自己造的纸画画的梦想,经过两天的晾晒,他们自己造的纸已经干了。
  “老师我做的纸好像一张大饼啊!”一名男孩拿着纸,之后开始在纸上画了起来。
  一名女孩儿在纸上给妈妈画了一条漂亮的裙子,“我要谢谢妈妈,是(用)我做的纸画的,是最好的礼物。”
  懂得节  “我‘嗯嗯’(上厕所)时少用纸”
  除了画画,孩子们在造纸过程中懂得了节约。
  “前面画上画,背面我要写上字和我的名字。”王依霖小朋友告诉记者,以后画画先在正面画,然后在后面画,最后要在缝隙里画小小的动物,不浪费纸。
  “你还要在什么地方节约纸啊?”记者故意问。
  “我……我‘嗯嗯’(上厕所)的时候少用纸,好多小朋友都用好长的纸,浪费,我就用这些,我折叠着用。”王依霖用小手比划着10厘米左右的长度。
  老师苦心 让孩子在游戏中
  学到知识
  田原老师告诉记者,如何设计出能体现探究乐趣的活动,让孩子在游戏中学到知识,一直是幼儿园科学研究的重点。孩子可能记不住造纸的所有步骤,也记不住造纸的历史和朝代,但是他们却真真切切地体验到造纸的不易,和中国古代先贤的伟大智慧。
  “娃娃们说少用卫生纸,就说明他们已经开始一点一滴地节约用纸了。”老师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孩子们懂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