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林纸一体化项目已建成投产3个木浆生产能力达到36万吨
2011-4-20 大河网
 
  前 言
 
  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做出了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重要战略抉择,并强调“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线是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在我省提高生态承载能力、粮食生产、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担负着重要作用。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幕开启,一场关乎河南未来的重大变革已经到来。在新的历史时期,林业将发挥怎样的作用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如何做好林业工作、加快林业生态省建设,更好地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围绕这些社会关注的问题,记者近日专访了省林业厅厅长王照平。
 
  林业在“两不”牺牲和“三化”协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问:今年是中原经济区的起步之年。如何理解林业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关系?
 
  答:省委、省政府在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这一重要战略决策中,特别强调了一个重要方面,即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这无疑对林业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林业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对生态危机、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课题,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林业是联系生态和经济的纽带和关键。大力发展林业,既是改善生态环境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战略举措,也是维护粮食安全、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又是绿化美化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客观要求。
 
  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2007年11月,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转变我省经济发展方式出发,着眼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局做出了建设林业生态省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郭庚茂等省领导多次就林业生态建设作出重要批示。
 
  按照我省出台并组织实施的《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三年来,全省共完成投资236.72亿元,造林1700多万亩,是前3年造林面积的近2倍。同时,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省通过家庭承包和其他经营形式明晰产权6788万亩,为集体林地总面积的95%。林业生态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林业在“两不”牺牲和“三化”协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林业部门必须增强机遇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形势,明确目标任务,创新发展思路,加快林业发展,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构筑坚实的生态屏障,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作出新的贡献。
 
  提高生态承载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问: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与此同时,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的破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基本生存和发展。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怎样发挥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答:近几年,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已成为支撑我省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但我省工业结构中重化工和原材料、高耗能产业所占比重大,随着外延投入的扩大和资源消耗的增加,我省依靠工业减排实现减排目标压力很大,如果没有相应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做支撑,快速发展的势头将难以持久。
 
  森林是固态的碳,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林木是最经济的“吸碳器”,增加森林资源就是增加碳吸收。有关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的蓄积,可以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目前,通过森林资源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实现降耗减排目标的有效途径。日本在加快推进工业化时期,近海海域污染严重,环境问题一度非常突出,后来通过加强生态建设,使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削减了6%,其中有3.9%是通过森林固碳来实现的。
 
  据2010年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中心等单位共同完成的《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价值评估报告》结果显示,全省森林生态功能的年价值达4376亿元。现有林业资源每年吸收固定二氧化碳7984万吨,等同于燃烧3203万吨标准煤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相当于全省工业用燃煤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5.56%,相当于2.43亿成年人一年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量。现有林业资源每年释放氧气4976万吨,相当于1.82亿成年人一年吸入的氧气量。森林资源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功能,可有效减缓温室效应,实现间接减排,扩大环境容量,提高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同时,我省林业每年向社会提供木材1400多万立方米,主要木材品种自给有余,有力地支持了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林业在我省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实现由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的过程中作出了积极贡献。
 
  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到2020年全国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将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确定为约束性指标。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建设中原经济区,既要坚定不移地转变增长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又要注意充分发挥森林的固碳作用,通过进一步扩大造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尽可能提高森林碳汇,扩大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容量。
 
  农田防护林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对我省粮食生产能力贡献每年可达百亿斤
 
  问:河南是国家的重要粮仓,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举足轻重。既要保粮仓,又要发展林业,如何看待二者关系?
 
  答:我省的平原地区是国家粮仓中的“粮仓”,确保平原地区粮食稳产高产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长期以来,由于平原地区开发历史长,森林资源稀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特别是干热风、低温冻害、风蚀沙化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平原地区的粮食生产。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发展平原林业,构筑良好的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对于改善农田小气候,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减轻干热风、倒春寒、霜冻、沙尘暴等灾害性气候的危害具有特殊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实施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防沙治沙、廊道绿化等工程,目前,全省农田防护林体系控制面积达到8500万亩,巩固和完善了高效益的农业生产生态防护体系。这些农田防护林提高了综合防护能力,阻挡了风沙,调节了气温,改良了土壤,庇护了农田,显著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增强了农业生产抵御干热风、干旱、风沙、冰雹和霜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农业稳产高产。对小麦影响最大的干热风灾害在我省基本绝迹。我省昔日干旱贫瘠的豫东、豫北风沙区,目前,降雨量增加,风沙和干热风明显减少,如今已成为我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据省农科院近20年连续观测表明,农田防护林网内风速平均降低35%-40%,蒸发量减少10%,相对湿度提高6.3%,土壤含水量增加6.1%。与相同条件的农田相比,林网内小麦可增产6.8%-17.6%,玉米可增产5.5%-13.1%,花生增产4.7%-8.4%,棉花增产8.3%-12.8%,西瓜增产12.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农田林网的防护作用,能够使农作物平均增产10%左右。以全省年粮食产量1000亿斤计算,农田防护林体系对我省粮食生产能力的贡献可达百亿斤。同时,每年710多万吨的林果产品,改善了人们的膳食结构,降低了粮食消耗。
 
  林业提高了水土保育能力,利于水利设施作用的发挥
 
  问:我省是全国自然灾害高发省之一,水旱灾害严重威胁着我省的工农业生产。请介绍一下,林业在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利工程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答: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洪削峰、保障水利设施发挥作用、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试验研究表明:森林能够拦截降雨、减少地表径流、保持水土,有效减少山洪暴发的频率和强度。据测算,有林地可减少径流量40%―60%,每公顷森林每年可蓄水2548立方米。一次降雨30毫米,70%―80%的雨水可以被拦截在山上变成渗透水,不仅可以有效地削弱暴雨造成的洪峰,而且在干旱的时候,又能释放出潺潺流水。凡是有大面积森林的地方,地上水和地下水都比较丰富,空气湿度大,降雨量也相应增加。所以,人们称森林是“绿色水库”。
 
  恶水缘自穷山,青山方有碧水,山青才能保水。我省1975年8月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灾区的板桥、石漫滩水库大坝决口与库区周围及上游多是荒山秃岭、林草覆盖率仅20%有直接关系;而与之相邻的薄山、东风水库库区周围群山苍翠,草木茂盛,林草覆盖率高达90%,在三天降雨超过1000毫米的情况下,安然无恙,其中薄山水库周围的森林拦蓄洪水高达1.1亿立方米。
 
  森林对保护水利工程、延长水库寿命作用十分明显。我省不少水库因泥沙淤积,库容减少,而信阳南湾、驻马店薄山水库由于周边两个林场大面积森林的庇护,每年入库泥沙很少,年淤高不到1厘米。据2010年有关专家评估,全省林地每年减少土壤流失总量达1.76亿吨,相当于80万亩耕地的土壤耕作层;涵养水源190.77亿立方米,相当于我省地方大中型水库总库容247.46亿立方米的77.09%。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快富民强省建设步伐
 
  问:在河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富民强省”这一中心任务,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请问,如何通过发展现代林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富民强省的步伐?
 
  答:省委书记卢展工在调研中多次强调,发展是最大的民生,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为了改善民生。
 
  我们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近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城乡差距大,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重点都在农村。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不仅有利于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而且有利于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省位于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区位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时间长,冬季时间短,物种资源丰富,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全省山区、丘陵、平原都适宜发展林业,是杨树、泡桐等优质速生树种的最佳适生区,发展林业有着非常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较大的空间。林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链条长,就业容量大,增收潜力大。我省44个贫困县有26个分布在平原农区、18个在边远山区,这些地方森林资源比较丰富,宜林地面积普遍较多,加快林业发展是这些地区增收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
 
  加强林业生态建设,还有利于促进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目前,我省30处国家、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中,有26处在国有林区;15处世界、国家、省级地质公园中,有14处分布在林区;云台山、嵩山、白云山、鸡公山、宝天曼、老界岭等林区已成为热点旅游景区,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通过大力调整结构,着力发展林业产业,壮大了林业经济总量,奠定了生态与产业相互促进的良好基础。2010年全省林业产值达到752亿元,林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全省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达到800多万亩;全省经济林面积达到1300多万亩,年产量710多万吨;花卉和绿化苗木种植面积达到165万亩。全省木材加工企业发展到1.4万多家,聚集了一批比较集中的人造板等林产品加工区,形成了以濮阳龙丰、三门峡湖滨果汁等企业为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供、销一条龙的林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全省新规划建立林纸一体化建设项目6个,已建成投产3个,年木浆生产能力达到36万吨。全省建成省级以上森林公园97处。2010年全省森林旅游接待游客达2670万人次,森林旅游业直接收入6.2亿元。
 
  林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优化了县域经济结构,提升了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的发展空间。2010年我省林业建设和生产为农村提供的就业岗位336万个,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省每个农民来自林业的收入平均达到91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7.4%。
 
  另外,林业生态省建设还加快了城乡绿化一体化步伐,促进了新农村建设。通过实施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和村镇绿化等工程,以及深入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和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模范县、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等活动,改善了城市和农村面貌,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发展。目前,我省有4个市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3个市获得了“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3个县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县”和“全国绿化小康县”称号,17个市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称号,102个县达到林业生态县建设标准。省辖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0.8%;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为100%;郑州地区平均每年扬沙天气由上世纪60年代的25次、80年代的5次减少到目前的0.7次。
 
  打造山川秀美、生态和谐的中原经济区
 
  问: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求,下一步我省林业生态省建设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两不”牺牲和“三化”协调发展的要求,我省林业生态省建设的基本思路是: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林业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四个重在”的要求统领林业工作,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促进产业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坚持依法治林、科教兴林、社会办林、改革促林的发展路子,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加快林业生态省建设步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构筑坚实的生态屏障。到“十二五”末,全省森林覆盖率达24%以上,林业年产值达到1300亿元,林业资源综合效益价值达到5740亿元,所有的县市建成林业生态县,全面建成林业生态省。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5%以上(林木覆盖率达32%以上),林业年产值达到2000亿元,林业资源综合效益达到6600亿元以上。
 
  ――努力构建持续稳定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生态环境容量。在搞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重点地区防护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和森林抚育改造等省级林业生态工程。在生态地位重要和脆弱的丹江口水源区和小浪底库区等20多座大型水库及香山、尖岗、常庄、青天河等100多座中型水库库区周围,大力营造乔灌结合的水源涵养林,提高森林的涵养水源和调节地表径流的生态防护功能,为大中型水利工程建成生态屏障。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易发生沟蚀、崩塌的黄土丘陵区和石质山区沟坡以及地质结构疏松等易发生泥石流地段,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逐步恢复区域地带性森林植被,减少生态地质灾害。在退耕还林工程范围内,按照农民自愿的原则,逐步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符合生态移民条件的居民迁出,集中安置,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彻底改善移民地的生态环境。重点建设和完善一批国家级、省级野生动植物、湿地保护自然保护区,使保护区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比例达到3.23%,全面提高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管理水平。通过实施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加强森林经营管理,逐步形成复层混交林,不断提高林木生长量和森林质量。到2015年,完成造林1350万亩,森林抚育和改造2341万亩,使全省宜林荒山荒地、废弃矿区全部高标准绿化或恢复植被,使山区、丘陵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林地生产力和防护效能得到提高,生态系统得到恢复,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初步建立起持续稳定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巩固和完善高效益的农田防护林体系,为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构筑生态屏障。农田防护林体系是农业生产的屏障,是我省林业的特色,要把推动平原林业建设同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结合起来,推动平原林业建设再上新台阶。要彻底改变部分地区林网断带、绿化标准不高的状况,对断带和网格较大的地方进行补植、完善,加大针阔及乔灌结合的比例,积极稳妥地推进过熟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到2015年,完成全省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任务,营造农田防护林(折实面积)108万亩,使全省平原农区防护林网、农林间作控制率达95%以上,沟、河、路、渠绿化率达95%以上,全面提升绿化的档次和质量,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益的综合农田防护林体系。我省部分沙区森林植被较少,防护效益较低,风沙危害频繁。要按照提高绿化标准和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在全省700多万亩沙化耕地上全部高标准营造小网格农田林网和林粮间作,根治风沙危害,促进沙区经济发展。我省各级廊道两侧造林绿化的潜力很大,是农田防护林体系的骨架,全部高标准绿化,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充分利用我省有限的土地空间,创造更多的财富,要分别不同情况建设与廊道级别相匹配的绿化带。黄河、淮河干流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两侧,要各栽植宽度100米以上的树木,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旅游线;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四大水系一级支流、干渠两侧各栽植10行以上树木;省道、景区道路、二级支流、支渠两侧各栽植5行以上树木;县乡道、三级支流两侧各栽植3行以上树木;村级道路、斗渠两侧各栽植至少1行树木,把我省20多万公里的廊道沿线建成风景线、致富线。
 
  ――基本建成城乡宜居的森林生态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创建森林城市等活动,采取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配合,绿化与美化相结合,城区与郊区相衔接,加强环城防护林、城区绿化、通道绿化、森林公园建设,构筑以城区、近郊区为重点、近远郊协调配置,融城区公园、绿地和廊道绿化等相结合的城市森林体系。重点抓好城郊环城防护林带建设,城市规划人口在100万以上者,林带宽度要达到100米以上;人口在50万以上者,林带宽度要达到50米以上;人口在10万以上,林带宽度要达到20米以上。在城市周围的风口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方,要适当营造城郊森林或建设森林公园。围绕新农村建设,结合街道和建筑物布局特点,以村镇周围、村内道路两侧和农户房前屋后及庭院为重点进行立体式绿化、美化,平原村庄林木覆盖率40%以上。到2015年,完成造林57万亩,使全省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使全省1895个乡(镇)、47667个行政村建成区及周围,形成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俱佳的村镇植被生态系统,实现城乡区域绿化协调发展,使城乡居民的生存、生活和工作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初步建成比较完备的林业产业体系,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提升发展空间。到2015年,新发展工业原料林65万亩、经济林37万亩,发展园林绿化苗木和花卉41万亩。按照“速生、优质、高效”的要求,合理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实行集约化经营,在豫北、豫南发展以杨树、松树等为主的林纸一体化原料林基地,在豫东、中部发展以杨树、泡桐等为主的林纸林板一体化原料林基地,不断满足林产加工企业对木材扩大的需求。围绕“绿色”、“有机”,重点建设大别、桐柏山区的茶叶、板栗基地,伏牛、太行山区的核桃基地,黄土丘陵区的苹果基地,浅山丘陵区的柿子、石榴基地,平原区的大枣、梨、葡萄基地和城市郊区的时令鲜果基地等;在伏牛山区建设山茱萸、辛夷、杜仲等森林药材基地。在现有园林绿化苗木以及洛阳牡丹、南阳月季、开封菊花等特色花卉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名特优鲜切花、盆花植物和观赏苗木,提高我省苗木花卉产品的竞争力。加快省、市、县三级森林公园建设步伐,加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的生态旅游和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太行山、嵩山、小秦岭―崤山―熊耳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黄河沿岸及故道、中东部平原等七大森林生态旅游区,开发独具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景点及森林旅游精品线路,逐步建成具有国内影响力的生态旅游胜地。同时,着力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的林业产业集群,大力培育名牌产品,重点扶持一批骨干龙头企业,推动全省林业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大力促进农民兴林致富,引导农民发展“林下经济”和多种经营,最大限度地拓展林业发展空间。
 
  关键在“做”,八项举措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
 
  问: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扬帆起航,全省各级各部门都凝神聚力建设中原经济区。请问,林业系统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进一步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
 
  答:卢展工书记多次强调,中原经济区建设,关键在做。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我们将采取八项措施,在“做”上狠下工夫,不断提高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工作效能,扎扎实实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
 
  一是实行目标管理。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并完善林业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将林业生态省建设任务和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增长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把任务落实到年度和省辖市、县(市、区),并逐级签订责任状,把任务和责任落实到位,为圆满完成林业生态省建设目标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是深化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全省集体林和宜林地明晰产权任务,并在此基础上规范林地、林木流转,放活经营,调动林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对全省国有林场落实中央分类经营的改革措施。
 
  三是依法治林、科技兴林。进一步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监管,严肃查处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等违法行为。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林木新品种和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四是加强基础建设。着力强化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自然保护区、市县和基层推广站、木材检查站、重点实验室、生态定位站、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林业信息化进程。
 
  五是加大投资力度。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和政府引导扶持、吸引社会投资等办法,建立多元化的林业发展投资机制。
 
  六是创新工作机制。一是改进资金投入方法。改革营造林和种苗资金补助使用办法,把项目资金安排与《规划》实施情况和验收结果挂钩,实行“以奖代补”,改工程补助资金为工程奖励资金,改下达项目的同时下达资金为省级财政林业预算支出确定后先拨付一半资金,待检查验收合格后拨付全部资金。二是完善工作制度。制定《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重点工程检查验收办法》和《稽查办法》,改核查为核查与稽查结合,改冬季核查为夏季核查(即由林木休眠期核查改为林木生长期核查),核查范围由原每省辖市抽查2―3个县(市、区)为全省所有县(市、区)全部核查,核查面积由原来上报造林面积的15%改为全部核查。制定《河南省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作业设计编制办法》和《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重点工程年度作业设计审核办法》,规范作业设计编制和审核制度,变一个工程一本作业设计为所有工程一本作业设计、一套设计表格、一张设计图纸,避免重复设计和施工。
 
  七是实行阳光操作。将林业生态省建设年度营造林计划、项目实施方案的审查及批复结果、核查结果、工程奖励资金、育苗补助办法和补助费发放情况等一律在河南林业信息网进行公示,接受财政、审计、纪检监察及社会各界的监督。
 
  八是加强作风建设。继续按照“四个重在”和“三具两基一抓手”的要求,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两转两提”活动等为载体,努力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廉洁型、创新型、和谐型“五型”机关,进一步严肃党风党纪,规范公务行为,转变领导方式,建立健全抓作风促工作的长效机制,提高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工作效能,加快林业生态省建设步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构筑坚实的生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