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基地建设带动科技创新 力铸广东产业引擎
2011-4-6 南方网
 
  日前,科学技术部官方网站正式发布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名单,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依托单位的“发光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榜上有名,获批立项建设。“这既是华工‘985工程’、‘211工程’建设取得的新的重大成果,又标志着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新的提高。”校长李元元沉浸在喜悦之中,他表示,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获批,使得华工国家级科研机构的总数为10个,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和广东高校首位。
 
  “高原”支撑与“高峰”效应
 
  新组建的“发光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聚集了包括中科院院士曹镛及6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位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在内的优秀科研团队。他们针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光电信息、能源领域的发光显示、光纤通信与传感、节能照明等方面的重大需求,瞄准发光学的国际研究前沿,开展发光物理与化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突破国外专利保护,获得了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
 
  在华工,“发光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组建仅为学校大力投入科研基地建设的一个发光点。华工一直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着力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有力支撑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和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科技创新“高原”。近年来,学校紧扣《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瞄准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坚持高水平的学科群、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高层次的人才队伍、高起点的科技创新基地和高水准的国际合作“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在“有特色、高水平”上下功夫,优化资源配置,在“高原”上建“高峰”,着力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基地,筑巢引凤,汇聚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实现“高峰”带动“高原”,提高学校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主动把学校的发展融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融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融入国际范围内的教育、科技发展大格局。
 
  据悉,华工现有58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包括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发光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金属材料近净成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造纸与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构成了较完善的实验室体系,成为学校科技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平台和实力体现。“十一五”期间,学校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36个, 2010年更获批11个省部以上科研基地。
 
  李元元表示,高水平的科研基地已成为华南理工大学科技自主创新的主要依托,成为拥有先进实验条件和科研环境、不断产生自主知识产权科研成果的创新源头,成为培养、稳定、聚集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创新基地,成为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引擎”,也是不断提升学校的科学研究水平、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的重要阵地。
 
  “融入发展促发展”激发科技创新巨大能动
 
  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华工所有学科都与社会、市场紧密相连。自2006年科技部、教育部和广东省联合启动省部产学研工作以来,学校积极探索融入珠三角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改革,提出了构建以向企业派驻科技特派员、建立校企联合研发中心、联合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为“点”,以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为“线”,以建设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各地市工业技术研究院为平台,触角前伸,重心下移,全面参与示范市、区、镇等产业集群区等全方面对接为“面”,构建“点线面”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据悉,华工派驻企业科技特派员数量始终居全国首位,3年来,学校共派出450多名教师任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1500多名研究生或应届本科生担任学生助理进驻全省21个地市400多家企业,是全国派驻人数最多的高校。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华南理工大学在广东省内外建设了15个地方工业技术研究院(或技术服务中心),并牵头或参与组建了22个产学研创新联盟、41个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
 
  “融入发展促发展”的办学方向激发了学校科研人员的巨大创新能动。学校党委书记王迎军对此深感自豪:“‘十一五’期间,学校在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服务社会、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在组建大团队、争取大项目、搭建大平台、取得大成果以及促进成果转化等,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华工累计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60多项,2010年共获国家级科技奖励4项(参与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0项;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稳居全国高校前8位,专利实施率也不断提高。学校共承担包括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900多项,实到科研经费累计29.64亿元。2010年,学校实到科研经费达到8.28亿元,比2005年的3.41亿元增长近两倍半;总承担横向科研项目5700多项,实到经费累计15.69亿元。学校企业委托项目数、企业委托科研经费数、科技成果应用及转化率连年稳居广东高校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