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经验”如何激发新活力
2011-3-24 人民日报
●地区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后,经济发展格局、模式、外在要求都发生了新变化
●企业只有依靠科技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才能抵御原材料、能源等价格上涨压力,保持一定的利润空间
经济运行自有其规律,当一个地区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之后,经济发展格局、模式、外在要求都发生了变化,经济发展模式需要适应新变化。
福建省泉州市人均GDP超6000美元,下辖的晋江更是超8000美元。“沿用过去的模式、套路难以为继,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要求我们必须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式,进而在产业链的上游、中游做文章,把握时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泉州市委书记徐钢说。
继续发挥中小企业对增加就业和税收的作用
在“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泉州劳动密集型产业,造就了当地制造业的辉煌。目前仅晋江市就拥有年产值超400亿元的产业集群两个,超100亿元的4个。
尽管如此,泉州人已经认识到,传统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一方面是资源环境的制约作用愈发明显,地少人多的泉州再也经不起高耗能、高排放的折腾。另一方面,单一的产业结构难以承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晋江为例,其产业结构中鞋服业独大,纺织服装业占24%,鞋业占26%,陶瓷业占11%。
“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的形势不比从前,想要再靠投入大量劳力、靠延长工作时间来取得利润,困难重重。产出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是提升泉州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必须解决的一大问题。”有专家坦言。
近年来,晋江大企业蓬勃发展,增幅达40%—50%,而小企业则是负增长,中型企业增幅仅个位数。走品牌发展之路,可以让大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但是,在县域经济中对就业和财税具有举足轻重的中小企业怎么办?在利润空间受挤压后,如果政府不帮一把扶一程,这些企业就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关闭、转行,要么整体搬到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
政府推动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品牌,应对困难,应对危机,转型升级;企业推动政府提高服务质量。政企良性互动,成为“晋江经验”的一大特点。
传统特色产业需要整装再出发
被称为“晋江经验”的泉州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模式,具体成于一大批优秀企业家之手。“别人不敢做的,他们敢做。别人还没做的,他们先做了。”曾任陈埭镇党委副书记的丁显操口中的“他们”,包括上世纪60年代就挑担子挨家挨户收鸡蛋、再转手销售的许连捷(1985年创办恒安集团),挑筐赶路将鱼虾带回陈埭贩卖的丁和木(安踏集团创始人),以社队名义集资买拖拉机跑运输的李贤义(1989年创建信义集团),坐几十个小时火车到北京、买拉链回来加工的施能坑(浔兴拉链创始人)。
“所以我们的策略就是:存量靠提升改造,而增量靠不断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只有依靠科技、人才发展企业,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才能抵御原材料、能源等价格上涨趋势,抵御汇率不断上升、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的趋势,才能不断降低成本,保持一定利润空间。”徐钢说。
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泉州企业整装再出发:许连捷聘请国际知名管理咨询公司,通过二次管理变革,打造出“历史上最好的恒安”;丁和木每年投入研发资金4亿元以上,使安踏集团创造了40多项国家专利技术;李贤义与国外维修配件公司做起了生意,让信义玻璃进入了60多个国家和地区;施能坑完成了拉链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将浔兴拉链打造为世界第二大拉链品牌……
虽然传统特色产业仍占主体地位,但金保利、冠科、晶蓝、太古、金鹰等高科技企业的进驻,给“晋江经验”注入了新活力。毕竟,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稳。
将加工制造提升到创意和设计
日前,安徽省宿松县与华昌集团、沃登卡集团、喜得龙集团等企业,就纺织服装鞋帽产业园等项目签约,合同投资额达17亿元。随着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用工成本迅速提高、人民币不断升值,生产基地往内陆地区转移成为沿海众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战略选择。
如今,恒安集团三大食品基地除了在晋江外,还布设在湖南常德、山东潍坊;卫生巾生产基地遍布全国14个城市,北到辽宁,南到广西,西到重庆,新疆今年也要启动;造纸基地有3个,后续加工基地有十几家,也是全国布局。
生产制造环节部分转移出去后,留在泉州的总部则侧重发展设计、创意、研发能力。“向高端环节要效益,从加工、制造提升到创意、设计。比如利郎男装投资10亿元建设文化创意园。”晋江市委书记尤猛军说。
“我们现在成立了亚洲鞋业研发中心,和北京服装学院联合开发高性能面料。”361°体育市场中心总监赵峰说。欧美龙集团则与北京体育大学联合开展科研项目,旨在揭示4—12岁儿童各年龄阶段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及其成熟变化机制和规律,为童鞋的研发提供更精密的数据。以此打底,欧美龙的图图童鞋一双能卖到500元就不足为奇了。
根据规划,泉州制鞋业和纺织服装业可望在“十二五”期间发展成为上千亿元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