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小企业铺好人才路
2011-3-8  泉州晚报
 
  广大中小企业既关系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又关乎百姓的生活和就业。如何发挥政府扶持和引导作用,为中小企业成长保驾护航是全国两会热议的话题。来自“民办特区”泉州的代表委员们也就此积极建言献策。
 
设立小型微型企业专项培训教育基金
 
  “小企业要强大,既要靠企业自身努力,也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扶持、引导。”有着成功经验的全国政协委员、恒安集团总裁许连捷认为,泉州众多由家庭作坊成长起来的知名企业,正是在政府的引导下,携手缔造了“晋江经验”。
 
  针对当下中小企业普遍遇到的优惠政策门槛偏高、融资困难、人才缺失等问题。许连捷建议政府尽快制定和出台企业划型标准,明确并简易小型微型企业的划分标准,真正落实惠及小型微型企业的各项政策。同时,建立和完善小型微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立小型微型企业征信系统,加速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符合产业政策的小型微型企业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通过专利、商标抵押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
 
  此外,许连捷还建议中央和地方政府设立小型微型企业专项培训教育基金,有计划地推进小型微型企业主的素质教育,加大对产业工人的职前和在职培训,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产业大军”。对此,泉州已经布好路线图。接下来,我市将落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实施12项人才重点工程,用好人才开发专项经费。在主动“造血”的同时,我市也在引进人才方面不遗余力,今年将在东海保障性住房中预留200套作为引进人才公租房,通过设立引进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敞开大门广纳贤才。
 
高校与企业人才之间互相交流和任职
 
  在一定的发展基础上持续创新,是企业的活力之源。全国人大代表、安踏(中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丁世忠认为,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力度,有助于激活企业创新因子,助推企业在发展中实现转型升级。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如何增强企业创新积极性?丁世忠建议政府通过补贴研发经费、表彰和奖励创新成果、减免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税收等方式提升企业的创新激情。此外,积极牵线搭桥帮助企业搭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平台,引导院校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基地,采取“企业主体、产学研合作”的建设模式,解决行业企业产品开发的技术和人才依托问题,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人才之间的互相交流和相互任职。
 
  记者了解到,我市已然在扶持企业走上创新之路上迈开步伐,全市将组织开展“企业创新三年行动”,市、县两级财政安排科技支出4.49亿元,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50项,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5家,争创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0个。同时还将积极推动泉州高校与产值亿元以上企业开展战略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