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二代”集中“接班” 新一代更爱资本运作
2011-3-5 新华网
 
  随着一大批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创业的民营企业家年事增高,中国民营企业近几年开始进入交接班高峰,巨量的民间资本也由此转手。记者在浙江、福建等民资发达的省份采访了解到,两代民营企业主在产业选择、创业理念、历史使命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
 
 
  国内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大多依靠制造业起家。他们经历过贫穷的岁月,崇尚“走千山万水、吃千辛万苦、想千方百计、说千言万语”的“四千精神”,通过艰苦创业完成原始积累。而他们的下一代则衔着金钥匙出生,大多完成了大学学历,许多人从小被父辈送到国外求学,深受“华尔街精神”的影响,当今社会一个个资本神话和创业明星不断刺激着他们的神经。
 
 
 ——民企二代不愿接手传统产业“老家当”
 
 
  经过30余年的发展,以一般制造业为主体的传统产业产能饱和问题日益突出。在每个行业内部,龙头企业的位次格局已经基本确定,后来者的创新空间已十分有限。对于民营企业家来说,新一代不愿意接受传统产业,其背后是行业发展格局已定的现实。
 
 
  晋江佳乐美雨伞厂是当地制伞业的重点企业,老板肖清江告诉记者,他的儿子在美国留学读商业管理,但在与儿子谈接班问题的时候,却遭到了他的“断然拒绝”。儿子认为传统产业经营太苦,没有前途。
 
 
  20岁的历双双目前正在杭州一所大学念大二,父母在浙江台州市经营一家塑料模具厂。谈到未来可能面临的企业传承问题,历双双说,她希望以后能在一家外资企业上班,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不是继承家族企业。她亲眼目睹自己父母为家族企业打拼,脾气变得急躁,又总是早出晚归,对孩子的照顾十分有限,自己一旦成为家族企业的继承人,幸福指数将会大打折扣。
 
 
  “我们这些二代感觉压力空前巨大。”不少二代民营企业家表示,压在他们肩上的,不但有是否接班、能否接班的压力,还要应对来自外界的种种质疑和非议,最重要的是必须要承担起企业的生死存亡。
 
 
  “企业一直都是父亲一人独大,他听不得我们的不同意见。比如他喜欢买设备盖厂房,我更偏向于保证流动资金的充裕。这些矛盾不但在我们的工作中存在,甚至还直接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浙江锦港纺织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长周丽含说。据这位刚刚接班的女孩子说,为了企业发展跟父亲拍着桌子大吵是常有的事情。除了父辈的压力,在家族企业中,许多“一代”的创业团队是由亲戚组成的,企业内部有着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这让二代民营企业家无所适从。
 
 
  浙江工商联研究室主任周冠鑫认为,我国民营企业一直没有完成像样的产权制度改革,目前基本以家族制企业的模式存在,开放度很低。由于民营企业大部分从事的还是利润微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面临的最大矛盾是老一代进一步创业创新的能力已经不足,新一代接班意愿不强。一些企业家向浙江省工商联抱怨,现在政府动不动就提“重点推进现代服务业”,制造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歧视,这对他们的子女也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
 
 
 ——“海归一代”热衷资本运作
 
 
  在东部沿海地区,与新一代资本控制者们聊天,“卖商品不如倒资本”“不求百年基业但求资产增值”,类似的论调不绝于耳。在近年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赚钱效应”和一个个“创富神话”刺激下,“以钱生钱”的资本经营理念也开始影响他们的“父辈们”,越来越多原先以“实业为本”的民营企业家们开始显得躁动不安。
 
 
  恒安集团是福建晋江一家从卫生巾起家的日用纸业龙头企业,2009年集团销售总额已经突破100亿元,其核心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恒安创始人许连捷的三个孩子从国外留学归来,一人拿着1亿元的资金寻找新的创业领域,成立投资公司。
 
 
  浙江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也曾与其留洋回来的儿子鲁伟鼎在企业发展方向上产生分歧。30岁出头的鲁伟鼎目前重点掌控企业的资本运作和房地产行业,这些行业也成为近年来万向集团的主要利润来源。
 
 
  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全顺介绍说,泉州的一些民企二代也对传统制造业缺乏兴趣,更热衷于新的投资方式。他们没有更多受到家族投资的限制,愿意通过资金与专业嫁接的方式,将资金交由专业的投资人运作,开拓新的投资领域。
 
 
  浙江、福建两省人口众多、资源贫乏,在两地民营企业创业历程中,浙商就是凭着“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不以利小而不为”的精神创下了如今的产业;同样,福建人多年来也一直以“爱拼才会赢”的打拼精神自豪。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胡宏伟说,在新一代民营企业接班人眼里,这些“传家宝”已经成为口号,他们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衣食无忧,大多有国外留学背景,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受到的是所谓“华尔街精神”的熏陶。
 
 
  浙江慈溪一家化纤企业的企业主对记者说,他的儿子从澳大利亚学了商科回来后已经在企业上班近两年,但是从来没有下过一次车间。
 
 
  在福建晋江,早年恒安、七匹狼、安踏等一批龙头企业上市融回巨资,资本的优势让他们一下子将后来者抛在了背后。资本市场的“暴富”效应让不少民营企业主渐渐失去了做好实业的耐心。记者发现,“做上市”而不是做企业已成为不少新一代企业主的普遍想法。在晋江这个以服装、运动鞋等传统产业为主的地方,目前的上市公司已达27家,列全国县级单位前茅。有当地干部表示,上市无疑对企业发展大有帮助,但如此多的上市企业中,不乏有急功近利之辈。
 
 
  “如果不能靠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而是都来搞资本运作,就全社会来说就无太多建设性,只是将财富从一个口袋转到了另一个口袋。”晋江市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林永红说。
 
 
    ——老一代“家国理念”深沉 新一代则在商言商
 
 
  由于成长经历的不同,新老企业家对民间资本的历史使命,对国家发展前途的思考也颇为不同。
 
 
  泉州市名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庆元,是泉州市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代表。陈庆元表示,泉州与他同时“成名”的第一代企业家大多已经“退隐江湖”,仅从财富数量上来说很多后来者已经远远超过他们。但他对改革开放前景的深度思考却从未停止。在他看来,民间投资写进宪法、获得合法地位迄今还只有“十几岁”,发展还远远不够,让他忧心的是,民营经济的重要性现在有被“弱视”的倾向,至今仍处于“鼓励”的阶段,在理论支撑和舆论宣导上都很不够。民营经济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民营经济发展的程度将决定了改革深入的程度。
 
 
  温州市总商会会长郑胜涛也是当地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代表,他认为,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也是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资源,是当前战略机遇期中的有利条件之一。他认为,对民营经济的作用和地位要不断研究,与时俱进。对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关系的一些不正确认识,有可能形成所有制之间的误解与对立,从而引发社会阶层之间的对立,影响和谐社会。
 
 
 
  记者在与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的交流中,很少能从他们口中听到老一代企业家们时常提及的“家国理念”和深沉的忧患意识,他们更多谈到的是如何资本运作,在商言商的“务实”一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温州金融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伟健不到40岁,目前手头运作的资金达到150亿元,他的观点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年轻企业家的价值观。他说:“那些虚无飘渺的事情不是我们考虑的,我们对资本负责,对投资人负责,把钱赚好就是对国家和社会最大的贡献。”        
 
 
  黄伟健认为,第一代民营企业以人际关系为纽带,家族化倾向严重制约了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的步伐,究其原因,就是企业主抱残守缺,把企业牢牢拢在自己的“怀里”。实际上,企业根本不是自己的,年轻一代的想法更实际,“不求占有,但求股权”,这样才有利于放开眼界,把资本的效应发挥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