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外资企业助推跨越式发展
2011-2-24 楚天都市报
 
  过去5年,87家世界500强企业瞄准荆楚宝地,陆续来鄂投资,湖北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69亿美元。
 
  今后5年,我省快马加鞭,趁势而上,“将继续发挥外资企业在技术、人才、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抓住国际国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争取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53亿美元。”
 
  一串串数字,一个个信号,从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传出,“省委、省政府把招商引资、利用外资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机遇难得,我们坐不住、慢不得、等不起,‘十二五’时期,外资企业必将在湖北全面发力,为跨越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连日来,接受记者采访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无不深受鼓舞,他们纷纷为湖北如何“筑巢引凤”建言献策。
 
  以国际视野谋发展
 
  近年来,外商在湖北的投资领域不断扩大,除了仍以制造业、房地产业为主外,部分外资投向了基础设施、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农林牧渔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从地域分布看,武汉城市圈在利用外资中表现突出。去年,武汉城市圈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32.82亿美元,增长10.3%。“作为中外合资的上市公司,华新已经与世界第二大水泥制造商瑞士Holcim集团合作13年了。”省人大代表、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叶青感慨万千,他介绍,1998年,瑞士Holcim集团入股华新,2007年再次增加了在华新的投资,他认为这种合作非常有价值,不仅引进了国际上的产业战略投资者,更重要的是,让“湖北人可以站在全球视野上看行业运行和产业发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李叶青代表说,“十二五”时期,全省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少不了外资企业的独特贡献。华新的规划是,未来五年,销售收入在今年90亿的基础上翻两番,不是单纯的产能的增长,还包括为社会环境服务带来的价值的增长。“我有信心,未来五年我们会有很大作为,为跨越式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出一份力。”
 
  乘高铁东风加速腾飞
 
  2009年12月26日,武汉至广州高铁正式开通。这一天,对于常年奔波于湖北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的商人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日子。“高铁建成之后,很多以前不了解武汉和湖北的港澳人,来到这个城市之后都发现原来武汉是这么有发展潜力的城市。”省政协委员、香港南益置业(武汉)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林经纬在武汉生活、工作了9年,对湖北特别是武汉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他认为,湖北应借着“高铁时代”之势,更多推动对外交往,与世界握手,与国际接轨,引入更多更强的世界知名企业,实现经济腾飞。
 
  省政协常委、丝宝集团董事长梁亮胜说,21年前丝宝集团选择在湖北武汉设立管理总部,“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是主要原因。21年后,这一区位优势变得愈发凸显。“随着武广高铁、合武高铁开通,湖北率先进入高铁时代,这无论对于引进更多外资扎根湖北,还是助力现有外资企业发展壮大,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新思维注入经济活力
 
  注重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加大智力、人才和技术引进工作力度,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制度、经验,促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建立科学的外商投资环境考核和监督管理体系,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助推跨越式发展,对在鄂外资企业而言,既有机遇又有挑战,还有责任感。”谈到“跨越式发展”,梁亮胜常委显得颇为兴奋。
 
  在梁亮胜看来,湖北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创新思维优势、服务优势等,都是吸引外资前来“掘金”的法宝。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当属创新思维优势。
 
 
  “湖北地处中部中心,人才济济;湖北人擅于集采众家之长,创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优势,所谓‘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湖北人的聪明和创新意识,是我们香港商人非常欣赏的。”
 
  梁亮胜说,外资企业更关注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企业竞争力。以丝宝为例,丝宝集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丝宝集团鼓励员工每年创新,包含科研、生产、营销、管理等方方面面,通过创新获得竞争的差异化与竞争优势。
 
  省政协委员、新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熊汉生提出,整个沿海地区、珠三角、长三角这几年的发展,外资引进起到很大作用,其中关键是先进创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培养了一大批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