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和被替代的:卫生巾诉说着女人们的故事
2011-2-16 内蒙古晨报
 
三、书信&E-mail
 
  在网络普及之前,书信俨然是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遥寄乡愁需要它,投稿叙旧需要它,情书绝笔需要它,公函聘书需要它……只要是异地沟通,书信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首要选择。台湾诗人余光中曾哀婉地述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上世纪80年代前后,除了公函外,恐怕给邮电部门做出巨大贡献的个人,莫过于一帮文学青年了,那时的文学青年哪个不是一个月里寄发十余封信件,俨然一介败家玩意儿。怪只怪那时的邮票低廉,而“害人不浅”也正是它的低廉,市内4分,外阜8分,每月发信30封也不过2元。倘若当时发信8元一封,谢天谢地,中国也冒不出那么一波儿有为的作家了。
 
  E-mail的出现,使书信表面上没了成本,但包月费和电费加起来不比邮票来得便宜,与常规信件相比,它的优势是快捷准确,立竿见影。虽然E-mail在今天使纸质书信显得多余,有时还会令人感到老土得可笑,但正是这种土,让人与人的感情变得弥足珍贵,倘若今天能看到一封来自天涯海角的书信,仅那似有性灵的字迹,就够人玩味良久了。
 
  几年前拥有E-mail是身份的标志,现在拥有最多E-mail垃圾邮件才是身份的标志,收得垃圾越多,证明你的身份越显赫。过去是我们在制造垃圾,今天是垃圾在造就你我他。
 
四、卫生带&卫生巾
 
  提起卫生带似乎不雅,而说卫生巾却相对容易被人接受些,实际上一字之差的两个物品,其用处是相同的。说起前者,今天80后的人几乎已经不知其为何物。基于它的历史,我们有理由用文字将它记录在案,没什么好害羞或不耻的。
 
  20年前女性所用的卫生带,与现今的卫生巾不同之处在于,后者为一次性使用,前者可反复使用。卫生带以细布缝制而成,条状,宽约5公分,长短分大中小号,基本略长一尺二寸,两头留有穿绳孔,骑于胯下以细绳系于腰间。高级点的卫生带细布内侧镶有薄薄的一层橡胶,以防渗漏。7、8岁时母亲以为我小,不背着我教姐姐折叠内侧所垫的卫生纸,我耳聪目明,即时便会,其形状有如男士的领带,前宽后窄。
 
  出于女性生理卫生上的考虑,有人发明了一次性的卫生巾,奇怪的是,发明这隐私贴身产品的人据说不是女性,反倒都是男性。美国伊勒·C.哈斯博士本想为妻子做点什么,他从医用药棉吸血上得到启发,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个内用卫生棉条,并于1933年获得了专利,还为它取了个美丽的名字“丹碧丝”,并将其培育成为今天的一款知名品牌。
 
  在文明的社会里,其方便体贴的程度令人感动,从昔日粗糙的马粪纸,到精致柔软的丝薄;从无奈地叹息,到自主地选择;从自卑的揶揶藏藏,到自豪的关怀备至;从束缚的难言之隐,到自由地放飞心情,卫生巾诉说着女人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