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自然经营:破解桉树种植困局
2011-2-16 消费日报
 
  我国已经拥有桉树林300万公顷,但是,桉树的发展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非议,一些地方政府还下达了“禁桉令”。
 
还要不要种植桉树?
 
  如果你了解情况,你就明白,其实桉树是冤枉的。它含冤承担了巨大的替代功能。它的主要功劳是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全国的森林资源。这与在战争中牺牲一小股兵力换来大部队的安全是一个道理。当然,桉树还有其它多种直接生态作用,如地上部分的碳汇量就高于一般森林至少四五倍。而人们对于桉树批评中的那些中肯的部分,其实大多来源于不科学经营。
 
  鉴于我国森林资源今后还将要承受更大压力,我们还应当种植桉树,但是要做出一些改变。
 
  据预测,未来5年—10年内,我国每年木浆的需求量是5010万吨。而目前我国每年的木浆产量是1824万吨,每年的缺口是3186万吨。目前全世界的贸易纸浆总量为2500万吨。所以,假设我们全部买来,也只够满足“十二五”期间中国纸业的需求。以后,纸就成为我国的稀缺物了。种植桉树是保障造纸原料供应的一个有效途径。而我们种植一公顷桉树就可以拯救数公顷天然林资源。
 
  这是一个战略安排,大局的安排。这样来看,我们不能不种植桉树。
 
如何发展桉树种植业?
 
  现在流行低碳理念。其实,很多人可能还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理念的划时代意义,更没有来得及考虑低碳理念对于林业发展的革命性含义。如果用这个理念来思考桉树种植业,就会得出许多和以往不同的感悟。
 
  在这个理念下,我认发展桉树种植业是一条低碳之路。因为一方面桉树的固碳能力非常高;另一方面,桉树其实是森林资源的一尊“保护神”。我国现有的300万公顷桉树的背后,其实是1500万公顷—3000万公顷天然森林的悠然生长。包括桉树在内的各种速生林其实是国家出台天然林保护政策的“定海神针”。这是一种广义上的低碳理念。
 
  我认为,今后一是应把一部分桉树速生林改为中大径材品种;二是应把一部分桉树速生林天然化和混交化;三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四是应采用近自然方式种植桉树。
 
  桉树林的轮伐期过短会过多地扰动土壤碳和林地生物多样性。延长培育周期会有效地规避生态干扰,同时也不影响经济收益。把那些处于生态敏感地段的桉树林转向天然化,让自然力使其和其它树种混交,即可培育大径材树种,又可恢复生物多样性。目前,福建漳州已经有了样板。对于其它大部分桉树速生林,应当通过更新品种和改革造林技术,提高单产量,尽快接近或超越国际水平。
 
  这部分桉树林还可以通过近自然经营方式避免产生生态问题。我们在整地中应将挖“明穴”改为打“暗洞”。这既可实现低碳节能,又可以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我们应该废除炼山和化学除草,既可减排二氧化碳,又可增加土壤肥力。我们应该改密植为较大株行距栽植,可增加林下植被,增加生物多样性,降低成本,也有利于增加立木生长量。我们应该改施化学底肥为借用地面杂草为有机肥,并适当追肥,可以减少化肥施用量,利于环保,还可使林地越来越肥。如果我们改大面积栽植纯林为条块状保留原生植被的镶嵌式造林,可极大地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桉树和其它作物的天敌,减少水土流失。业内人士如果采用轻基质无纺布或纱网袋容器苗,废弃塑料袋容器,既可提升苗木品质和活力,增加立木生长量,又可避免造林区污染。
 
  归纳起来讲就是,我们应该走低碳造林和近自然经营之路。
 
应推广近自然种植桉树法
 
  种植桉树速生林是一种专业化经营方式,追求的只是经济效益。因为它的面积有限。这和经营农田是一样的道理。我们总不能为了生态环保去反对种粮食吧!
 
  但是,针对我国桉树发展的现状,把专业化经营的工业原料林进行适度的近自然经营,是一个值得提倡的模式。
 
  近自然经营有三个原则,一是采用本地树种,二是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三是尽可能借用自然力。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已经有人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而且生态保护效果和经济效益均佳。我认为,低碳模式可以破解桉树种植业发展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