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55家造纸厂42家彻底关停
2011-1-19 三秦都市报
“渭河中游段西起宝鸡市福临堡东到周眉交界,2011年宝鸡治渭涉及防洪、河道清障、生态景观和治污,总投资158.55亿元,努力把渭河治理成防洪安全、堤路坚固、水清岸绿的生态景观和黄金水道。”这是1月6日记者从宝鸡市召开的渭河中游综合整治工作座谈会上了解到的。
渭河从甘肃天水流入宝鸡,途经 6个县、区,干流长 206.1公里,流经区域集聚了全市六成以上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渭河是该市重要的工农业水源,宝鸡经济发展离不开渭河的“滋养”。曾几何时,渭河却成为藏污纳垢的地方,水体污染,淤积堵塞,为此,宝鸡市打响了“治理渭河,宝鸡先行”的战役。
55家造纸厂42家彻底关停
记者从宝鸡市环保局了解到,十年前,沿渭河流域分布着大量的造纸企业,其中以乡镇小型造纸企业居多。造纸业排放的COD(化学需氧量)要占全市工业COD排放总量的60%以上。
从2005年起,宝鸡市就下硬茬关停了40家年产1.7万吨以下的化学制浆企业和年产1万吨以下利用废纸和浆板造纸企业。2007年底,又对宝丰纸业公司、东南纸业公司等5户年产3.4万吨以下化学制浆系统予以关停。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全市造纸企业总数已由2005年的55户减少到目前的13户。
从2007年以来,该市督促法门纸业公司建成了碱回收工程,督促岐山圣龙纸业公司等,建成了废水回收利用二期工程,督促华祥纸厂、万力纸厂等5户废纸造纸企业,建成了废水“零排放”工程。
12个县区建成污水处理厂
宝鸡市发改委一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企业建厂、政府建网、市场运作、社会缴纳、在线监测”的运作模式,宝鸡市政府积极寻求与金融部门合作,将全市所有污水垃圾处理项目打包,向国家开发银行签订贷款合同4.25亿元。除该市最早建成的市区十里铺污水处理厂外,2007年,各县区实施的污水处理厂全部开工。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到目前,全市13座污水处理厂中,除高新区污水处理厂未投用外,其余12座污水、中水处理厂已投入运行或通过环保验收,最大的日设计处理能力为10万立方米。
为解决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问题,按照市环保局要求,每座污水处理厂的进、出水口,都安装了在线监控设施,自动监测的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市环保局的监控平台上。
记者从宝鸡市环境监察支队获悉,按目前的处理水量,13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投运后年可削减COD1.2万吨,占到全市年COD排放总量的四分之一。
绿色生态景观防洪扮靓渭河
记者从我省有关方面了解到,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2007年我省渭河出境水质为劣Ⅴ类,到2012年要达到Ⅴ类标准,到10年后的2020年,要达到Ⅲ类标准。Ⅲ类标准是国家对“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的水质要求。为此,我省提出将渭河建成全省最长、最大的“生态走廊”的目标。
宝鸡市副市长王拴虎坦言,宝鸡市作为关天—经济区的核心区域,保护渭河水源尤显重要。为改善渭河生态和水质,该市已经启动实施了渭河绿色生态长廊工程。截至目前,该市境内渭河防护林带达到170公里,流域完成退耕还林、荒山造林1200万亩,使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按渭河特性和沿岸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下一步将以市区和重点城镇及重要支流入渭河口段河道建设为重点,以防洪工程为主线,以生态工程、景观工程为亮点,统筹兼顾渭河干流、支流河道治理。通过综合治理,让以前的臭水沟变成有绿水、有花草、有鸟鸣的地方,逐步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条清粼粼的渭河将贯穿关中—天水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