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经济 在危机中“蝶变”
2010-12-18 泉州晚报
离“十一五”规划收官之日日益临近,好消息源源不断传来。其中2010年财政总收入预计96.61亿元,可望达98亿~1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第七,已超过2006年党代会定下“财政收入90亿,综合实力努力跻身全国十强”的目标。
时间追溯到五年前。从2006年的党代会报告中,我们看到这样一行字:五年后的晋江,经济必将更具活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高,民营特色充分体现、产业优势明显凸显、强势企业集中展现、名牌产品成批涌现,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和晋江特点的区域经济架构,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努力跻身全国十强之列。
不得不感叹,现在的晋江经济已较好地完成5年前的规划目标。数字见证辉煌,但回顾这五年,成绩背后却是一条跌宕起伏的奋发之路。
“寒冬”袭来
党委政府“雪中送炭”
“十一五”头两年,国家为调控经济过热,实行稳健、从紧的经济政策以放慢投资和出口的脚步,这让外向度达到60%的晋江经济受到不小冲击。为此,晋江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对下,一系列帮扶政策紧随其后;对上,积极争取各类政策。就在所有人以为形势企稳向好的时候,2008年,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却突然袭来,晋江再一次面临考验。
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形势,从2007年年底开始,审时度势的党委政府便嗅到了金融危机的“寒流”,迅速启动一系列应对措施为企业“雪中送炭”,实行市领导挂钩亿元企业工作机制,协调解决企业土地、用工等问题;为企业办理“两证”开辟绿色通道;积极创新小额贷款、股权质押、创投等融资渠道。2008年,晋江市经济实现逆势上扬,经济增长率达15.5%。
逆势而上
晋企“化危机为转机”
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晋江的企业家表现出了坚不可摧、逆流而上的晋江精神,恒安、安踏、七匹狼等一大批龙头企业用高位的增长率向危机宣战,是晋江成功抵御金融危机的中流砥柱。这些企业甚至把金融危机当成自身加快发展的契机,大量引进设备、人才,真正做到了“化危机为转机”。
危机之下,草根起家的晋江民营企业逐步地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通过自我变革,不断创新管理水平,实现了美丽蜕变。在恒安集团的纸尿裤生产车间,也是恒安正在实施的二次管理变革的标杆车间,通过流程梳理和再造,这条生产线不仅运行效率大幅提高,而且每年可节省成本1400万元,目前这样的生产线在恒安晋江公司有35条,算下来每年节省近5亿元。当2008年年底金融危机到来时,恒安启动二次管理变革。管理的改善带来了丰厚回报,2009年恒安销售额突破百亿,比2005年的30亿增长了2.36倍。恒安集团CEO许连捷表示,恒安目前销售增长率高于同行不是靠牺牲利润获得,而是靠管理。
在安踏公司,该公司去年销售额同比增长30%,利润增长40%,税收达到7亿元。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丁世忠将业绩的增长归功于两个原因:一是品牌的成功塑造,一是自主创新和科研投入的突破。去年安踏投入研发的资金就超过2个亿,新增专利超过30项,还在美国成立了设计中心,所有研发团队已经超过1000人。
抢占金融资本市场成为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又一载体。今年12月7日,泰亚股份在深交所上市交易,这是晋江第30家上市公司,资本市场“晋江板块”已初具规模。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资本市场建立,到“十五”的最后一年,这十几年间,晋江的上市公司仅仅4家,然而,到现在,晋江的上市公司却有30家,新增数量相当于过去十几年总和的7倍。
这五年
晋江经济再飞跃
凭着各界力量的共同推进,晋江经济这五年来的发展稳步持续有力。
据初步统计,预计2010年,晋江市GDP可实现88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5%,完成规划任务的115.5%。工业总产值2057.66亿元,年均增长17.3%,完成107.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849.1亿元,年均增长19.8%,完成114.0%。财政总收入预计达96.61亿元,可望达98亿~1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完成107%以上,占GDP比重从2005年的9.14%提高到11%左右;其中,地方本级收入43.56亿元,年均增长21.7%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1017.99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倍多,年均增长28.9%。
我们可以预见,接下来的5年,在晋江市委、市政府的有为领导下,晋江经济一定会迎来更高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