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德州:平原县工业唱活“借东风”
2010-12-15 德州日报
造纸企业产生的废水也能带来高效益?平原县正大纸业就做到了。该公司通过采用厌氧处理工艺对废纸脱墨浆与机化浆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将回收的沼气用于发电。同时,利用废水处理产生的污泥,生产工业包装板及杀菌肥料。该项目年综合能耗折合标准煤2295吨,还可为企业带来1200万元的“额外收入”。
正大纸业转调借得是国家无偿资金扶持政策,上述造纸废水与污泥处理资源化利用项目获得330万元资金扶持。仅今年1至11月,全县累计引进无偿资金3256万元,先后实施了15个工业技改项目,年可节约煤、电、水等价值达2.8亿元。
“工业转方式调结构,除了加大资金投入外,更为关键的是借力转调。 ”该县县委书记董绍辉认为。该县把借政策促转调作为工业提档升级的措施之一,通过认真研究国家政策资金投向,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扶持,促进企业向“绿色”“低碳”要效益。他们健全了节能减排监测、责任和考核体系,对耗能大、污染高、产品结构调整无成效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鼓励企业上政策扶持好项目。福源淀粉锅炉余热及沼气回收利用项目、华中纸业燃煤锅炉改造及造纸废渣焚烧节能项目等一大批技改项目均沾了国家政策的“光”。
借招商促传统企业转调也是该县发展工业的一招妙棋。近年来,该县在招商引资中,严把投资立项审批关、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关、节能减排评估关,通过对外招商和现有企业攀大附强,引进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项目,着重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高档服装四大新兴产业。目前,全县新兴产业企业达100多家,中化化肥、青岛啤酒、汾酒集团等8家全国知名企业在该县设立了子公司。招商企业的入驻,不但改变了传统工业格局,还将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渗透到企业,使企业管理人性化、竞争协作化、经营创新化,企业在理念转调中做大做强。 1至11月,全县限额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5亿元、完成销售收入298亿元、实现利税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38.9%、35%。
借智发展成为平原企业普遍认可的转调捷径。福源淀粉公司有员工500余人,但研发人员却多达65名。以人才为依托,该公司拥有“生物发酵技术”“变性淀粉新工艺”等发明专利12项,多项产品和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每年可增加效益8000万元。该县在转方式调结构中,鼓励企业引进人才,以“智”取胜。要求骨干企业大专学历以上人员要占职工总人数的30%以上,持续科技投入、专门研发经费要占企业销售收入的5%以上,县财政每年还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重奖科技功臣。今年以来,全县骨干企业共引进本科以上毕业生127名,聘请高级专家顾问52名。通过借智转调,全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达30多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达68种,其中国家免检产品2个、省著名商标8个、省级名牌产品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