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部分日用品悄悄上涨
2010-12-2 人民网
 
    今年以来,农副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水、电、气、人工的价格也居高不下。可以说,各行业都面临着成本增加的压力。生产成本增加,是否都已传导到了零售终端?昨天,记者走访了我市大型商场发现,同样面临成本增加,同样是市场调节,不同品类的商品却涨跌互现,个中原因耐人寻味。
 
  家电——价格降了又降
……
 
 
    日用品——这里的涨价“静悄悄”
 
  昨天,陈小姐到超市买纸巾,价格却让她吃了一惊。“我以前都是买这个牌子的卫生巾,价格为7.8元,现在涨到了8.8元。”而她常用的卫生卷纸也标出了30.8元。“这纸原来只卖20元左右。”
 
  记者从几家超市了解到,因接到厂家通知,近来,几乎全部的品牌生活用纸价格都涨价了,卷纸每提普遍上涨5元,涨幅在8%左右,品牌卫生纸的价格全面涨价一成左右。
 
  一超市负责人介绍,今年生活用纸市场经历了3轮涨价,皆是大品牌带动小品牌涨价,涨幅最多一次在30%左右。
 
  不只是纸巾,家庭必备洗涤用品等也在悄悄涨价。如某知名品牌小瓶装洗发水上半年还是一瓶10元,现在涨到14元;沐浴露从每瓶20元涨到23元;洗衣粉一袋也涨了两三元。
 
  另据人民网相关报道,由于原料上涨,早从年初就有许多大品牌化妆品开始调价了。不仅如此,9月1日起海外代购关税额的大幅提升,使免税额由现在的最高500元降至50元,更加速推动了化妆品的新一轮涨价。
 
    专家说法
 
  政府多让利 阻涨价“传导”
 
  目前,各行各业几乎都面临着成本增加的压力,政府该如何建造“防火墙”,使成本上涨不至传导到下游,传导到零售终端?昨天,部分专家支招。
 
  深圳零售商业行业协会会长花涛指出,货币的流动性过大,是导致原材料上涨的重要原因,国家首先应该控制货币的流动性。其二,降低营业税等税收。他指出,原材料的成本在上涨,为了保证利润,厂商肯定会提高最终售价。为了阻止“传导”,政府应减免企业的税收,使涨价部分能在生产、零售环节逐渐消化。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企业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刘鲁鱼也建议,政府应取消部分税与费,不与民争利。他举例,目前中国的农贸市场完全交给企业运作,高额的租金等成为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推手,政府可考虑建设非营利性农贸市场。他还建议对农业进行产业补贴。
 
  物价上涨对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影响较大,刘鲁鱼呼吁,政府应尽快建立二次分配机制,增加对低收入阶层的补贴,降低物价上涨对特定人群的影响。
 
  另外,对于同是成本上涨,为何不同类商品有涨有跌,花涛分析,家电、汽车等目前已基本属于“标准化”的商品,商品功能差别不大。而服装等属“非标准化”的商品,强调个性化,所以价格差距很大。但这种个性化也不能“漫天叫价”,因为老百姓在选择时会考虑品牌、面料、设计等是否值得,这就是市场调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