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纸业以“转调”促跨越发展
2010-11-29 经济导报
省委九届十次全委会作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部署。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造纸上市企业,在引领造纸企业由传统造纸向现代造纸的转变上,太阳纸业责无旁贷。
在太阳纸业致力于转方式、调结构,全力全速冲刺今年销售收入200亿的关键时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姜异康来公司考察工作。姜异康深入车间一线,走到生产现场,听汇报、看项目、谈发展,详细调研了太阳纸业在转方式、调结构方面的生产经营情况。
太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洪信介绍说,今年以来,太阳纸业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深入贯彻实施一个中心、两个加快战略。通过科技进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加快原料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淘汰麦草浆等落后产能,形成了产业高端化、技术自主化、企业责任化、品牌国际化的发展模式,实现从传统造纸向现代造纸的转变。
上半年,集团共完成浆纸产量135万吨,实现营业总收入110.4亿元,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运行态势良好。
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立体拓展
在全省转方式、调结构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推动产业向高端升级,经济形态向低碳过渡。“作为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造纸产业来说,转方式、调结构显得尤为重要。”李洪信表示。
他说,中国造纸进入一个加速转型和调整期,资源、环境、结构仍是影响和困扰中国造纸产业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造纸工业是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加快结构调整,加速提升行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是造纸产业发展的紧迫任务。”
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造纸上市企业、中国最大的高档涂布包装纸板生产基地、中国食品级包装用纸领军企业,太阳纸业努力在转方式、调结构进程中构筑新的发展通道。
李洪信说,今年以来,公司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深入贯彻实施“一个中心、两个加快”战略。通过科技进步来提升经济效益,助推产业升级。
在原料结构调整方面,自制木浆产能增加到60万吨,提升企业向产业链上游拓展和延伸的能力,结束企业不能生产自制木浆的历史。2009年底,太阳纸业全部淘汰掉麦草制浆工艺,实现原料结构重大调整。
太阳纸业还加大了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太阳纸业以低成本的自制木浆为依托,建设高档纯质纸项目,并于今年3月份投产,打造中国新一代课本用纸。“这个产品可节约木材50%以上,增强太阳在文化用纸领域的竞争实力。在此基础上,再建设轻型纸项目,进一步增创发展新优势,实现产品结构的调整,高档产品比重要占到95%以上。”李洪信表示。
通过积极转方式,精心调结构,太阳纸业实现横向拓展产品系列,纵向延伸产业链条,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加快由传统造纸向现代造纸转变的步伐,摒弃传统造纸的“两高一资”落后发展模式,向高效率、高质量、高效益、低消耗、低排放的“三高两低”转变,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方共赢。
科技创新获市场竞争决胜权
传统造纸如何实现向现代造纸转变?李洪信认为,“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要推动造纸产业由依靠资源消耗、规模扩张、项目拉动向依靠科技进步、内涵发展、管理创新驱动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没有科技打基础作支撑,就谈不上现代造纸;没有装备技术的后发优势,就没有中国造纸跃居世界第一的神奇跨越。”
多年来,太阳纸业始终坚持“高、精、特,差异化竞争”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企战略,不断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研发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掌握造纸节能、环保领域重大、关键和前沿技术,打造企业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支撑企业转方式、调结构。
太阳纸业在行业内首批成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今年还将再投入1亿元,建设高标准的研发技术中心,搭建起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
“在去年研发总投入达到销售总额3%的基础上,今年我们用于研发的资金投入将达到销售总额的5%以上。”李洪信坚信,只有科技创新才能让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科技兴企业”战略让太阳纸业赢得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和决胜权。
太阳纸业承担的造纸机器人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成功投入使用;今年共申报国家专利30 余项,申报科研成果10多项;化机浆生产全过程实现废水“零排放”,为国内第一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化学浆“零排放”技术已经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开发的液体食品包装纸,一举打破国外垄断,填补亚太区空白;开发的中高浓纸浆清洁漂白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浆。
目前,太阳纸业拥有十多条国际最先进的制浆、造纸生产线,装备档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加上研发的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带动了行业技术进步,改造和提升了传统的造纸产业,实现落后产能向先进产能的转换,高端、高质、高效和绿色、集约、循环的发展理念在太阳纸业真正得到诠释和实践。
清洁生产建设绿色环保企业
在传统观念中,环保问题一直是困扰造纸企业的一大难题。然而在太阳纸业,他们已经成功走出了一条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一份数据可以说明太阳纸业的环保治理成效。十年间,太阳纸业的产量增长了6倍,COD排放量却锐减80%,吨纸排污量只是原来的三十六分之一。
太阳纸业坚持“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3R 原则,实施节能减排,推行清洁生产,累计投入13亿多元用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使各项治理指标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大大优于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据李洪信介绍,目前的废水治理COD 小于30mg/l,不仅优于国家排放标准,达到南水北调工程要求,还完全达到景观用水和农业灌溉的水质标准,甚至超过欧盟治理水平;下步,太阳纸业将在废水稳定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再深化治理,实现区域“零排放”和封闭循环利用。
在固体废弃物治理方面,太阳纸业把废塑料加工成塑料颗粒,变废为宝;同时,规划建设生物质发电项目,利用水处理污泥、树皮、木屑发电。目前正在进行项目批复和前期筹备,明年投入使用后可形成4.5万千瓦的生物质发电能力。
同时,太阳纸业不断从废物中寻找资源,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
传统造纸治理黑液难、且容易产生二次污染。太阳纸业对造纸黑液采用先蒸发后燃烧发电的先进工艺,每年降低能耗可达3300吨标准煤,扩大生物质能源的使用,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废水治理中,公司利用厌氧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每天按照废水所产生的甲烷气体,每立方沼气可发电1.6度,日发电10000余度,经济效益明显。
同时,以低消耗带动低排放,以减量化促进再循环。目前,太阳纸业平均吨纸耗水达5-8方,新投产的高松厚度纯质纸项目吨纸耗水仅有3方,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大大节约了清水资源;企业80%的冷凝水和99%的烧碱被回收循环使用,石灰石脱硫后制作石膏板,厌氧沼气用来发电,碱回收白泥改造成有机肥,热电厂粉煤灰加工成新型建材;2009年,公司实际节约标煤达15万吨。
走向世界谋建跨国造纸集团
中国造纸与世界造纸最大的差距在于原料问题,已经成为中国造纸人的共识。如何摆脱原料问题的制约,是中国造纸面临的长远问题和现实考量。
李洪信说,“中国人多地少,森林资源匮乏,不适合大面积造林。”经过多年探索,太阳纸业决定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东南亚丰富的自然资源,在老挝建立浆纸林原料基地和制浆基地,在越南配套建设绝干木片散货码头和木片加工厂,在中国建立世界级的有竞争力的绿色生产基地。
“以此为基础,构建企业的低碳循环产业链,这也是太阳纸业做强做大、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现实选择。”李洪信这样看待太阳纸业的国际化战略。
目前,老挝林浆基地和越南项目已经启动,用3-5年时间形成林浆纸一体化的产业链条,获取原料资源战略优势,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原料林基地建设,一方面解决了企业原料问题,另一方面有助于优化地球生态。据李洪信介绍,森林每生产1立方米的蓄积,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按照碳汇价格每吨3美元计算,仅老挝10万公顷造林每年碳汇效益至少达到2700万美元。
不过,在李洪信看来,太阳纸业的“走出去”战略,不仅仅是要解决中国造纸的原料问题,其背后的战略目标是,“拉开跨国造纸集团大框架,开拓新的发展格局和空间,建成世界级的林浆纸一体化企业,打造主业突出、多元发展、绿色环保、管理规范、持续发展的知名跨国造纸强企。”
同时,老挝林浆基地的建设,还可以使太阳纸业形成林浆纸一体化的低碳循环经济链。不仅打造造林内部的循环,即育苗造林林地更新,而且可以实现造纸工业内部的循环,制浆造纸使用回收造纸。造林造纸相互支撑互为依托,以纸促林,以林养纸,形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循环产业链条,太阳纸业走出一条低碳循环的发展之路。
作为中国民族造纸企业中第一家“走出去”造林的企业,李洪信感慨地说,“我们也愿以自身林浆纸一体化的不断探索和实际行动,为中国造纸‘走出去’,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而突破原料瓶颈制约,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当好试验者和先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