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预计两三年内生活用纸产品产能可达120万吨以上
2010-11-15 长江网
编者按 今年10月,由省委副秘书长兼省委政研室主任吕东升同志率领的省委联合调研组来我市对孝感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省委书记罗清泉同志、省委常委张昌尔同志和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李春明同志分别在调研报告上作了批示。省委领导的批示和调研报告对于我市研究制定好“十二五”规划,特别是充分利用融入武汉城市圈这个重要载体,加快把孝感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报特予以分期转载.
罗清泉同志批示:调查报告研究的问题很有意义,报告中提出的一些建议也很好,望在“十二五”规划编制的过程中给以重视。
张昌尔同志批示:近几年来,孝感依托武汉,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成就明显,发展态势令人鼓舞。望再接再厉。
李春明同志批示:这份报告资料翔实,观点鲜明,操作性强。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具有“极核”和“放大”效应,城市化是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城市圈形成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趋势。武汉城市圈是国家发展战略,是湖北实施“两圈一带”发展战略的龙头,是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核心支撑。湖北突出的省情是武汉一城独大、“一枝独秀”,这是我们的一大优势,我们不能人为地抑制武汉的发展,更不能“削峰填谷”,只能是继续支持武汉做大做强,充分发挥武汉的龙头带动作用,辐射和带动全省共同发展。如何对接龙头、融入武汉、加快发展、实现双赢,真正把武汉城市圈构筑成为湖北乃至我国中部经济的核心增长极,这是一篇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大文章。最近,省委副秘书长吕东升同志带领联合调研组,就融入武汉城市圈问题深入孝感进行专题调研。从调研情况看,孝感市的“融入文章”做得积极主动、成效显著,值得全省尤其是武汉城市圈内各市学习借鉴。
一、后起勃发的鄂北现象
孝感是个美丽而适宜人居的地方,唐代诗人李白在这里“酒隐十载”,留下了一段佳话。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孝感因与武汉相邻,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它离武汉中心城区仅60公里,距武汉天河机场32公里,是武汉城市圈北部唯一与武汉相连的中等城市,所辖孝南、汉川、大悟、孝昌四个县市区均与武汉接壤,有京广、汉渝、长荆三条铁路,京珠、汉十、武荆三条高速,107、316两条国道与武汉相通,实现了“一小时通勤圈”,在建的石武高速铁路、汉孝城际铁路、硚孝高速、孝汉大道三期建成后,将进一步拉近汉孝之间的空间距离。长期以来,孝感与武汉地缘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融,两地间人流、车流、物流川流不息。正是这“近水楼台”的地缘关系,为孝感赢得了“别有天地”的融入先机。
如果说,武汉城市圈是湖北发展的第一战略,那么,融入武汉便是孝感发展的第一要务。近年来,孝感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两圈一带”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把融入武汉城市圈工作作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经济强市、构建和谐孝感的首要战略举措来实施,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后起勃发的鄂北现象”,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肯定。省委书记罗清泉同志提出孝感要做好新型工业化、统筹城乡发展和融入武汉城市圈“三篇文章”,要求孝感经济社会发展、“两型社会”建设走在武汉城市圈的前列。省长李鸿忠同志要求“孝感要建设成为湖北的苏州”。
(一)经济总量与效益同步增长。一是发展速度快。2007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80.79亿元,2008年完成593.06亿元,2009年完成681.2亿元,年均增长19%,开始进入“百亿级”加速扩张阶段。固定资产投资2007年为195.9亿元,2008年270.83亿元,2009年397.3亿元,年均增长40.4%以上。2007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1.38亿元,2008年为39.62亿元,2009年达到48.5亿元,年均增长24.32%。2007年以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7.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2.39%。二是发展质量好。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4.6:38.2:37.2,调整到2009年的21.3:42.1:36.6,一二三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15.3%、48.6%、36.1%。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7.3%,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62元,比2007年增长24.8%;农民人均纯收入5131元,比2007年增长31%,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十一五”主要指标提前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出口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五项指标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前一年完成目标。
(二)新型工业化强力推进。一是市场主体多。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4家,比2007年增加296家;实现增加值221.4亿元,年均增长33.1%;占GDP的比重达到32.5%,较2007年提高6.5个百分点。二是集群效应显。已形成电子信息、汽车机械、盐磷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医药制品、纸制品、塑料制品、金属制品、建筑材料、能源等重点产业,其中盐磷化工、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纺织服装、金属制品产业超过50亿元。2009年重点产业完成销售收入609亿元,实现税金23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93%、91%。全市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20个,其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14个。市开发区电子信息、应城精细盐化工、安陆粮食机械、汉川纺织服装、云梦塑料薄膜、孝南纸制品6个产业集群列入全省重点产业集群。孝南区着力打造“华中纸都”,近年来他们先后引进福建恒安、广东维达、广东中顺、江苏金红叶等国内知名造纸企业,全国生活用纸排名前4位的企业全部汇集于此,预计两三年内纸产品产能可达120万吨以上,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孝南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生活用纸生产基地。三是产业结构优。盐磷化工、汽车机械、纺织服装、食品医药、金属制品五大支柱产业2009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31.2亿元,比2007年增长61.2%。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4.1亿元,比2007年增长72.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4.4%,居全省第3位。
(三)开放型经济实现新进展。一是招商引资成果大。近几年来,全市引进投资额过千万元的项目856个,占总数的30.4%,5000万元以上的201个,过亿元的117个。达利、温氏、银鹭、维达、恒安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纷纷到孝感投资。引进资金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30.9%;引进企业上缴税收占全市总额的25.5%;创造就业机会超过20万人次。我们参观了新近引进的湖北银鹭食品有限公司,总投资超过13亿元,生产车间35万平方米,目前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罐装饮料生产基地,设计年生产能力120万吨以上,具备当今世界一流的设备、一流的工艺,今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十二五”末计划实现销售收入44亿元。二是外贸出口板块大。光电产品、金属制品、纺织服装、盐磷化工、粮食机械等逐步成为全市外贸出口的支撑板块,其中金属制品出口占35.7%。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出口比重增大,去年占比达到46%。三是园区建设气魄大。全市8个省级开发区建成面积62平方公里。孝感市开发区深圳高新产业园、上海工业园、温州工业园、银湖科技园、同济科技园等一批产业园区先后开工建设。湖北深圳高新产业园经省发改委批准,2009年6月在孝感经济开发区设立,规划面积200公顷。主要承接以深圳为主的珠三角地区医药、汽车零部件、电子、精密制造业等高新技术项目,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园区内现已入驻海王集团等10多家深圳知名企业,先期投资额超过40亿元。上海工业园2008年8月落户孝感经济开发区,占地面积140公顷。园区主要功能是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产业转移打造承接平台,为东部企业参与中部崛起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创造条件。
(四)城乡统筹成效明显。一是城镇化步伐快。2009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1.5%。孝感主城区得到拓展,建成面积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万,东城新区建成面积6平方公里。适应融入“两圈一带”发展战略,完善了孝感城市总体规划,确立“积极东扩、适度南进、有限向西”的原则,中心城市以整体向东发展为主。二是县域经济发展快。2009年,县域生产总值达到613.4亿元,占全市的90%;县域一般预算收入21.77亿元,占全市的81%;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9.1亿元,占全市的85.4%;县域固定资产投资363.6亿元,占全市的91.5%。7个县市区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已建成面积4900公顷,集聚规模以上企业722家。县域特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汉川纺织服装、孝南纸品、应城盐化工、云梦塑料包装、安陆粮油机械、孝昌微特电机、大悟精密铸造等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品牌和支柱。三是新农村建设推进快。组织实施8个新农村建设乡镇试点,推进“一点三线”20个村城乡一体化试点。实施“六改五通”(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改垃圾,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农村面貌。孝感市有个名扬荆楚的村叫福星村,堪称湖北第一村,有人说完全可与华西村、南街村、小岗村一比高下。这里提前实现了三个转变:农村向城镇转变,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三产业为主转变,农民向产业工人和城镇居民转变;提前实现了“就地城镇化”,并且走出了一条“三结合”的城镇化道路,即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三者紧密融合,真正解决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问题;提前进入了小康社会,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全部过上了“家有楼房、户有存款、老有供养、少有优教、壮有班上、劳有高薪、医有报销、学有资助、乐有场所”的美好幸福生活。这个村的发展模式是“以企带村、以工哺农、强农固企、村企双赢”,上市公司福星集团是这个村的“村办企业”,去年该企业投资8000万元支持村级公益事业,累计投资4亿元用于村里新农村建设。今年初该村被评为“中国十大特色名村”。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是科技事业较大进步。全市共建立企业技术研发机构257家,其中省级以上18家。“十一五”期间,共有2项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项获得省级科技奖励,登记重大科技成果131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707件,分别比“十五”同期增长67%、20%和147%,累计争取科技项目资金7565万元,共带动企业研发投入18.9亿元,分别是“十五”同期的3.5倍和5.1倍。全市人才总量达到35万人,占全市人口总量的6.8%,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0万人,技能人才超过2万人。二是教育卫生事业较快进步。15岁以上人均教育年限达到9年,大中专受教育人数达到10万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每千人拥有病床数1.71张、医生1.1人。三是就业保障明显进步。“十一五”前4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1万人,下岗失业再就业12万人,组织职业技能培训4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保障水平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92%,城乡困难群众得到低保救助。加快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解决了6875户低收入群体的安居问题。连续5年开展“十件实事”民生工程建设,并超额完成承诺目标。
(六)综合实力得到提升。一是综合实力名次上升。2007年以来,孝感连续3年大部分经济增长指标高于全省和武汉城市圈平均水平。在武汉城市圈2009年的排名中,孝感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前列。二是主要指标名次上升。从2009年评价的5个总量指标来看,在除武汉的其他8个城市中,孝感均居第2位。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81.2亿元,占城市圈的比重8.6%,比2008年上升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1.4亿元,占城市圈的比重为7.6%,上升0.7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1.5亿元,所占比重为7.0%,提高0.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26.9亿元,所占比重为8.8%,提高0.2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7.0亿元,所占比重为6.0%,提高0.4个百分点。三是发展质量名次上升。孝感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得分在武汉城市圈居第3位,比上年上升了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