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纸业“玩转”资本魔方
2010-11-12 消费日报
10月18日,山东世纪阳光纸业集团有限公司举行“公司成立10周年暨50万吨涂布白面牛卡纸项目投产庆典”,阳光纸业公布的系列数据表明集团树立起新的里程碑——造纸产能达到110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白面牛卡纸、纸管原纸、轻涂白面牛卡纸生产企业;集团固定资产达到50亿元,是建厂时的1000倍。
记者采访阳光纸业,公司员工将此归功于董事长王东兴10年始终不渝推行的“差异化经营”战略。
在细分市场资本“滚雪球”
在“十五”开局之年的2000年,山东世纪阳光纸业集团的前身——昌乐世纪阳光纸业有限公司诞生了。
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副主任、纸业战略专家郭永新在《中国纸业进入战略制胜新时代》一文中对当时的中国纸业有这样的描述——行业已从“八五”时期的成长期发展到当前的成熟期,行业的特征表现为发展速度开始放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行业门槛进一步提高。
当时,王东兴为阳光纸业制定的发展战略是进入包装纸细分市场,做强做大。而后的10年,公司累计投资40多亿元,完成大规模的技术改造项目20多个,建成10万吨白面牛卡纸、20万吨轻涂白面牛卡纸、20万吨纸管原纸、6万吨高档微型瓦楞原纸、20万吨涂布白面牛卡纸等国内一流的生产项目,这使阳光纸业占据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10年间,阳光纸业把握市场脉搏,逐步由产品经营转变为品牌经营,与蒙牛、伊利、青岛啤酒、汇源、娃哈哈、康师傅、统一等300多家企业结为战略合作伙伴,相继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西安、武汉等大中城市建成了32个销售分公司,并配套设立了运输、仓储、信息和售后服务等机构,形成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
在此基础上,阳光纸业先后在日本、美国和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成立了6个分公司或办事处,成为阳光纸业“走出去”国际化战略的桥头堡。由此阳光纸业产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份额占公司销量的两成以上,使阳光品牌享誉海内外。更为重要的是,它使阳光纸业资本“滚雪球”,不断发展壮大。
科技创新成就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细分市场取胜的关键是要有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由此,王东兴不断完善公司的科技创新体系——建成拥有100多名中高级科技人员的经山东省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认定的ISO标准恒温恒湿实验中心,与山东轻工业学院合作成立了包装用纸及纸板研究中心;与美国、韩国、芬兰、日本等国家的相关科研机构和国内的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科技合作关系,并从日本、芬兰、德国等国聘请专家进入公司协助科研开发,形成了由技术中心牵头、各子公司和分厂开发、实验部门衔接、上下配套联动的科研开发和推广体系。10年间,阳光纸业研发新技术、新工艺40多项,获得6项生产管理控制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并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根据市场需求,公司先后开发出高档白面牛卡纸、高档微型瓦楞原纸、高档系列纸管原纸、邮票纸、CCK纸等20多种新产品,形成6大系列、80多个品种的生产能力。其中,公司自主研发的轻涂白面牛卡纸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发明、实用新型等5项国家专利,到目前为止仍为国内独家生产。公司还受国家行业主管部门的委托,制定了白面牛卡纸系列产品的5套行业标准,使阳光纸业标准成为国家标准。
优化组合产业链,追求产出价值最大化
打开阳光纸业10年发展史,记者发现,阳光纸业在不断优化产业链,追求产出价值最大化。
阳光纸业集团在昌乐和江苏昆山建有两个造纸生产基地,下设昆山世纪阳光纸业、盛世热电、彩虹包装、华迈印务、申易物流等8个子公司。公司还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在国内设立10个废纸收购打包站。
中国包装联合会纸制品委员会秘书长刘寿生曾撰文指出,纸包装行业是成本在外的产业,原纸约占成本的70%左右,随着原纸价格的暴涨和其它生产成本的提高,纸包装企业已无利润可言。
一些专家分析,阳光纸业将造纸业同上游的废纸回收、物流、热电和下游的印刷包装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因为“一家人”可形成和谐的产业链,能真正做到互利互惠。
10月18日,王东兴在公司成立10周年庆典致辞时表示,阳光纸业未来5年的目标是跻身中国纸业10强。公司计划3至5年内再建一个年产100万吨的造纸生产基地;在昆山、潍坊、深圳、天津和西安建5个预印中心,以预印作为切入点,最终实现为终端客户提供创新型包装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公司拟在潍坊组建一个大型特种纸生产企业,以新的竞争优势实现低碳发展和包容性增长。